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 技术措施.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供配电系统
2.1 一般规定
2.2 负荷分级
2.3 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要求
2.4 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
2.5 供电质量与谐波治理、功率因数补偿
2.6 负荷计算
2.7 附 录
3 配变电所
3.1 一般规定
3.2 配变电系统
3.3 配变电所的位置
3.4 配电变压器
3.5 配电装置
3.6 继电保护装置
3.7 自动装置及操作电源
3.8 电工测量
3.9 配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
3.10 对有关专业要求
3.11 附录
4 应急电源
4.1 一般规定
4.2 柴油发电机组
4.3 EPS电源装置
4.4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4.5 太阳能光伏电源装置
4.6 附录
5 低压配电
5.1 一般规定
5.2 低压配电系统
5.3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
5.4 保护电器选择性配合
5.5 低压电器
5.6 导体选择
5.7 附录
6 线路敷设
6.1 一般规定
6.2 直敷布线
6.3 金属导管布线
6.4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6.5 金属线槽布线
6.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6.7 电缆桥架布线
6.8 电气竖井内布线
6.9 封闭式母线布线
6.10 电力电缆布线
6.11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6.12 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6.13 电缆布线的防火、防腐措施
7 常用电器设备配电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机
7.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7.4 自动门
7.5 日用电器
7.6 舞台用电设备
7.7 升降类停车设备
7.8 附录
8 电器照明
8.1 一般规定
8.2 照明质量
8.3 照明方式与种类
8.4 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
8.5 照明计算
8.6 照明设计
8.7 照明供电
8.8 照明控制
8.9 功能建筑的照明设计要求
8.10 建筑景观照明
8.11 电气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
9 建筑物防雷
9.1 一般规定
9.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
9.3 接闪器
9.4 避雷引下线
9.5 接地装置
9.6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措施
9.7 浪涌保护器
9.8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9.9 附录
10 接地安全
10.1 一般规定
10.2 电气装置保护接地范围
10.3 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
10.4 接地装置
10.5 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10.6 电子设备、计算机房接地
10.7 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10.8 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0.9 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
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3 系统设计
11.4 消防联动控制
11.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11.6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11.7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报装置
11.8 消防专用电话
11.9 火灾应急照明
11.10 系统供电
11.11 导线选择及敷设
11.1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13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11.14 系统接地的设置
12 安全防范系统
12.1 一般规定
12.2 入侵报警系统
12.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2.4 出入口控制系统
12.5 访客对讲系统
12.6 电子巡查系统
12.7 安防监控中心
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2 系统构成
13.3 系统功能
13.4 系统设计
13.5 控制机房
13.6 缆线选择与敷设
13.7 电源与接地
13.8 附录
14 综合布线系统
14.1 一般规定
14.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配置
14.3 工作区设计
14.4 配线子系统设计
14.5 干线子系统设计
14.6 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设计
14.7 管理的设计
1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4.9 安装工艺要求
14.10 线路敷设
14.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4.12 各类建筑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设计示例
15 通信系统
15.1 一般规定
15.2 通信接入网系统
15.3 程控用户电话(调度通信)交换机系统
15.4 无线通信系统
15.5 通信配线与营道
16 有限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
16.1 一般规定
16.2 设计原则
16.3 前端
16.4 放大器选择
16.5 光纤传输系统
16.6 用户分配网络
16.7 用户数字电视终端(DVB-C机顶盒)
16.8 机房工程
16.9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6.10 供电、防雷与接地
16.11 附录
17 广播系统
17.1 一般规定
17.2 广播系统的组成及设置原则
17.3 广播网
17.4 设备的选型与设置
17.5 控制室
17.6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7.7 供电、防雷与接地
18 扩声系统
18.1 一般规定
18.2 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
18.3 扩声系统的组成
18.4 厅堂扩声系统的计算
18.5 声道选择
18.6 传声器的布置与反馈抑制
18.7 室内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与要求
18.8 厅堂扩声设备的选择
18.9 控制室
18.10 扩声系统馈线设计
18.11 供电、防雷与接地
19 会议系统
19.1 一般规定
19.2 会议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19.3 会议电视系统
19.4 IP视讯会议系统
19.5 会议电话系统
19.6 会议讨论系统
19.7 会议讨论及表决系统
19.8 同声传译系统
19.9 会议管理系统
19.10 设计要点
19.11 会议系统建筑及环境要求
19.12 线路设计
19.13 电源与防雷接地
20 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20.1 一般规定
20.2 信号显示系统
20.3 医院呼应信号系统
20.4 宾馆(酒店)、旅馆呼应信号系统
20.5 时钟系统
20.6 附录
21 信息网络系统
21.1 一般规定
21.2 网络及其设计原则
21.3 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
21.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21.5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21.6 方式连接
21.7 网络应用
22 智能化集成系统
22.1 一般规定
22.2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内容
22.3 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
22.4 住宅建筑(小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5 办公、文化、商业、媒体、体盲、医院、学校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6 交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3 机房工程
23.1 一般规定
23.2 机房
23.3 弱电间
23.4 控制室
24 公共建筑电气设计
24.1 一般规定
24.2 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24.3 博物馆电气设计
24.4 会展中心电气设计
24.5 综合医院电气设计
全文
模式
字号:
21.5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21.5.1 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计算机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所运行的基础。网络中所有客户机采用相同的网络操作系统是为了减少软件的安装和维护工作量,便于操作和简化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的接口组件。网络中所有客户端,宜采用能支持相同网络通信协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二种主流操作系统可选择:

1 Windows是从事办公和商务工作的LAN最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

2 Unix/Linux是功能最强大、最灵活和最稳定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其多数软件是免费的。

21.5.2 服务器操作系统应支持网络中所有的客户端的网络协议,特别是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办公和商务工作的计算机局域网中,宜采用微软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

2 在需要高稳定性、需要支持关键任务应用程序运行的网络服务器端,宜采用Unix或Linux类服务器操作系统或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21.5.3 网络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可用性、改进网络性能、减少和排除网络故障、增强网络安全性等。 网络资源是指网络中的硬件设备、网络中运行的软件(包括服务与电脑的应用软件)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等。网络管理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

1 网络设备的系统软件管理:如升级、卸载等;

2 文件管理:对数据、文件和程序的存储行有序管理和备份;

3 配置管理:对网络设备进行有关的参数配置、设置网络策略等;动态监控、动态显示网络中各节点及每一设备端口的工作状态;

4 故障管理:对网络设备和线路发生的故障,网络管理系统能预设报警功能及措施;

5 安全控制:通过身份、密码、权限等验证,实现基本的安全性控制;

6 性能管理:通过分析工具统计和分析网络流量、数据包类型及错误包比例等信息,进而提供网络的运行状态,发展状态、预期调整措施的分析结果;

7 网络优化:分析和优化网络性能。


21.5.4 为了使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到破坏、更改、泄漏,使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正常运行。网络安全应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可控性及网络审计等,并应从以下方面对技术和管理进行考虑:

1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主要考虑安全对象和安全机制、安全对象主要有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信息介质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安全等:

2 安全体系层次按照网络OSI的七层模型,网络安全贯穿于整个七层。针对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的TCP/IP协议,网络安全贯穿于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

21.5.5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本身的威胁,包括对网络设备和网络软件系统平台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除了包括对网络中数据的威胁外,还包括对处理这些数据的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威胁。网络安全性设计应具有非授权访问、信息泄漏或丢失、破坏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传播病毒等防范措施。

21.5.6 网络的安全关系到系统的运行,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可采取下列防范措施:

1 采取传导防护、辐射防护、电磁兼容环境防护等物理安全策略;

2 采用容错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病毒防范等系统安全措施;

3 设置包括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双宿主机防火墙等类型的防火墙;

4 采取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控制等网络访问控制;

5 数据加密;

6 采取报文保密、报文完整性及互相证明等安全协议;

7 采取消息确认、身份确认、数字凭证等信息确认措施。

21.5.7 网络安全性的实现可能增加使用和运行成本,同时严格的安全性策略会影响网络效率。因此应对安全性控制的数据做出风险评估。制定网络的安全性策略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其安全性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