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 技术措施.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供配电系统
2.1 一般规定
2.2 负荷分级
2.3 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要求
2.4 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
2.5 供电质量与谐波治理、功率因数补偿
2.6 负荷计算
2.7 附 录
3 配变电所
3.1 一般规定
3.2 配变电系统
3.3 配变电所的位置
3.4 配电变压器
3.5 配电装置
3.6 继电保护装置
3.7 自动装置及操作电源
3.8 电工测量
3.9 配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
3.10 对有关专业要求
3.11 附录
4 应急电源
4.1 一般规定
4.2 柴油发电机组
4.3 EPS电源装置
4.4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4.5 太阳能光伏电源装置
4.6 附录
5 低压配电
5.1 一般规定
5.2 低压配电系统
5.3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
5.4 保护电器选择性配合
5.5 低压电器
5.6 导体选择
5.7 附录
6 线路敷设
6.1 一般规定
6.2 直敷布线
6.3 金属导管布线
6.4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6.5 金属线槽布线
6.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6.7 电缆桥架布线
6.8 电气竖井内布线
6.9 封闭式母线布线
6.10 电力电缆布线
6.11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6.12 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6.13 电缆布线的防火、防腐措施
7 常用电器设备配电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机
7.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7.4 自动门
7.5 日用电器
7.6 舞台用电设备
7.7 升降类停车设备
7.8 附录
8 电器照明
8.1 一般规定
8.2 照明质量
8.3 照明方式与种类
8.4 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
8.5 照明计算
8.6 照明设计
8.7 照明供电
8.8 照明控制
8.9 功能建筑的照明设计要求
8.10 建筑景观照明
8.11 电气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
9 建筑物防雷
9.1 一般规定
9.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
9.3 接闪器
9.4 避雷引下线
9.5 接地装置
9.6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措施
9.7 浪涌保护器
9.8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9.9 附录
10 接地安全
10.1 一般规定
10.2 电气装置保护接地范围
10.3 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
10.4 接地装置
10.5 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10.6 电子设备、计算机房接地
10.7 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10.8 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0.9 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
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3 系统设计
11.4 消防联动控制
11.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11.6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11.7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报装置
11.8 消防专用电话
11.9 火灾应急照明
11.10 系统供电
11.11 导线选择及敷设
11.1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13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11.14 系统接地的设置
12 安全防范系统
12.1 一般规定
12.2 入侵报警系统
12.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2.4 出入口控制系统
12.5 访客对讲系统
12.6 电子巡查系统
12.7 安防监控中心
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2 系统构成
13.3 系统功能
13.4 系统设计
13.5 控制机房
13.6 缆线选择与敷设
13.7 电源与接地
13.8 附录
14 综合布线系统
14.1 一般规定
14.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配置
14.3 工作区设计
14.4 配线子系统设计
14.5 干线子系统设计
14.6 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设计
14.7 管理的设计
1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4.9 安装工艺要求
14.10 线路敷设
14.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4.12 各类建筑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设计示例
15 通信系统
15.1 一般规定
15.2 通信接入网系统
15.3 程控用户电话(调度通信)交换机系统
15.4 无线通信系统
15.5 通信配线与营道
16 有限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
16.1 一般规定
16.2 设计原则
16.3 前端
16.4 放大器选择
16.5 光纤传输系统
16.6 用户分配网络
16.7 用户数字电视终端(DVB-C机顶盒)
16.8 机房工程
16.9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6.10 供电、防雷与接地
16.11 附录
17 广播系统
17.1 一般规定
17.2 广播系统的组成及设置原则
17.3 广播网
17.4 设备的选型与设置
17.5 控制室
17.6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7.7 供电、防雷与接地
18 扩声系统
18.1 一般规定
18.2 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
18.3 扩声系统的组成
18.4 厅堂扩声系统的计算
18.5 声道选择
18.6 传声器的布置与反馈抑制
18.7 室内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与要求
18.8 厅堂扩声设备的选择
18.9 控制室
18.10 扩声系统馈线设计
18.11 供电、防雷与接地
19 会议系统
19.1 一般规定
19.2 会议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19.3 会议电视系统
19.4 IP视讯会议系统
19.5 会议电话系统
19.6 会议讨论系统
19.7 会议讨论及表决系统
19.8 同声传译系统
19.9 会议管理系统
19.10 设计要点
19.11 会议系统建筑及环境要求
19.12 线路设计
19.13 电源与防雷接地
20 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20.1 一般规定
20.2 信号显示系统
20.3 医院呼应信号系统
20.4 宾馆(酒店)、旅馆呼应信号系统
20.5 时钟系统
20.6 附录
21 信息网络系统
21.1 一般规定
21.2 网络及其设计原则
21.3 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
21.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21.5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21.6 方式连接
21.7 网络应用
22 智能化集成系统
22.1 一般规定
22.2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内容
22.3 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
22.4 住宅建筑(小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5 办公、文化、商业、媒体、体盲、医院、学校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6 交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3 机房工程
23.1 一般规定
23.2 机房
23.3 弱电间
23.4 控制室
24 公共建筑电气设计
24.1 一般规定
24.2 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24.3 博物馆电气设计
24.4 会展中心电气设计
24.5 综合医院电气设计
全文
模式
字号:
19.12 线路设计

19.12.1 译音通路的线路

1 为了防止各语言通路混音,易于检修,保证译音收听不间断,译音接收系统要根据多功能厅内收听盒数量(即会议代表数)及其分布情况分成若干区,通常为4~10个区(最多不超过10个区),每一个区(包括译音室)都要用两路接收线构成环路,互为备用,当其中一条线路故障时转到另一条线路,保证译音线路畅通。

2 为保证各译音通路、传声器等相位一致, 要求采用不同颜色的屏蔽线,一般情况下可用RVVP型聚氯乙烯绝缘护套屏蔽软电线。

3 译音线路截面应根据衰减值计算。但每个收听盒的容量仅有几个毫瓦,因此根据衰减值计算的截面很小,所以译音线路的截面主要按机械强度来选择,通常选用0.2~0.5mm萀多股线(如12根/0.15mm縀28根/0.15mm)。

19.12.2 即席发言通路的线路

即席发言的线路截面选择原则与译音通道的线路一样,但线缆应用多股线的特殊七芯护套软电线,该线缆包括一对多股绞合屏蔽线和两对多股绞合的无屏蔽线以及一根多股线。

19.12.3 传声器馈线

1 0dB以下的低电平线路应采用屏蔽电缆,为了减少噪声干扰,从传声器、CD机等信号源送到前级增音机、调音台、输入编辑单元的连线以及前级增音机与功率放大器之间的连线应采用屏蔽线。这段线路的截面选择,其功率损耗控制在0.5dB内或更低一些。

2 传声器常用的连接方式有非平衡式(中心不接地或接地),当传声器为非平衡式连接,且馈线较长时,为防止外界电磁场干扰(特别是调光器可控硅灯光干扰)可采用四芯屏蔽线,并穿钢管敷设。当传声器为平衡式连接时,采用双芯屏蔽线。

3 当屏蔽线长达80m或以上时,应根据传输线的衰减要求加入混音扩大器。

4 传声器连接线不应与其他配线靠近平行敷设,当与电源线平行时,其间距应符合规定。

5 传声器的引线长度可参考下列数值;

1)传声器为高阻抗不平衡型,≤10m;

2)传声器为高阻抗平衡型,≤20m;

3)低阻抗平衡型,≤80m。

19.12.4 扬声器馈线

1 扩声系统的功率放大器至主扬声器系统馈线的选择应不超过;功率放大器与主扬声器系统之间的连接功率损耗应小于主扬声器系统的10%,交低频扬声器系统的连接功率损耗宜小于5%。为提高音质,改善传输特性,传送线路也最好不超过本条规定。

2 扬声器线与电源线平行敷设时,其平行距离应符合规定。

3 从功率放大器到扬声器的连线宜采用双绞多股锢芯塑料绝缘软线。

19.12.5 交流电源线路

交流电源线路有可能与上述各线路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交流电源线路设计时与上述线路的交叉平行净距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