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 技术措施.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供配电系统
2.1 一般规定
2.2 负荷分级
2.3 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要求
2.4 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
2.5 供电质量与谐波治理、功率因数补偿
2.6 负荷计算
2.7 附 录
3 配变电所
3.1 一般规定
3.2 配变电系统
3.3 配变电所的位置
3.4 配电变压器
3.5 配电装置
3.6 继电保护装置
3.7 自动装置及操作电源
3.8 电工测量
3.9 配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
3.10 对有关专业要求
3.11 附录
4 应急电源
4.1 一般规定
4.2 柴油发电机组
4.3 EPS电源装置
4.4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4.5 太阳能光伏电源装置
4.6 附录
5 低压配电
5.1 一般规定
5.2 低压配电系统
5.3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
5.4 保护电器选择性配合
5.5 低压电器
5.6 导体选择
5.7 附录
6 线路敷设
6.1 一般规定
6.2 直敷布线
6.3 金属导管布线
6.4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6.5 金属线槽布线
6.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6.7 电缆桥架布线
6.8 电气竖井内布线
6.9 封闭式母线布线
6.10 电力电缆布线
6.11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6.12 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6.13 电缆布线的防火、防腐措施
7 常用电器设备配电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机
7.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7.4 自动门
7.5 日用电器
7.6 舞台用电设备
7.7 升降类停车设备
7.8 附录
8 电器照明
8.1 一般规定
8.2 照明质量
8.3 照明方式与种类
8.4 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
8.5 照明计算
8.6 照明设计
8.7 照明供电
8.8 照明控制
8.9 功能建筑的照明设计要求
8.10 建筑景观照明
8.11 电气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
9 建筑物防雷
9.1 一般规定
9.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
9.3 接闪器
9.4 避雷引下线
9.5 接地装置
9.6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措施
9.7 浪涌保护器
9.8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9.9 附录
10 接地安全
10.1 一般规定
10.2 电气装置保护接地范围
10.3 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
10.4 接地装置
10.5 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10.6 电子设备、计算机房接地
10.7 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10.8 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0.9 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
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3 系统设计
11.4 消防联动控制
11.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11.6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11.7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报装置
11.8 消防专用电话
11.9 火灾应急照明
11.10 系统供电
11.11 导线选择及敷设
11.1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13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11.14 系统接地的设置
12 安全防范系统
12.1 一般规定
12.2 入侵报警系统
12.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2.4 出入口控制系统
12.5 访客对讲系统
12.6 电子巡查系统
12.7 安防监控中心
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2 系统构成
13.3 系统功能
13.4 系统设计
13.5 控制机房
13.6 缆线选择与敷设
13.7 电源与接地
13.8 附录
14 综合布线系统
14.1 一般规定
14.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配置
14.3 工作区设计
14.4 配线子系统设计
14.5 干线子系统设计
14.6 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设计
14.7 管理的设计
1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4.9 安装工艺要求
14.10 线路敷设
14.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4.12 各类建筑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设计示例
15 通信系统
15.1 一般规定
15.2 通信接入网系统
15.3 程控用户电话(调度通信)交换机系统
15.4 无线通信系统
15.5 通信配线与营道
16 有限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
16.1 一般规定
16.2 设计原则
16.3 前端
16.4 放大器选择
16.5 光纤传输系统
16.6 用户分配网络
16.7 用户数字电视终端(DVB-C机顶盒)
16.8 机房工程
16.9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6.10 供电、防雷与接地
16.11 附录
17 广播系统
17.1 一般规定
17.2 广播系统的组成及设置原则
17.3 广播网
17.4 设备的选型与设置
17.5 控制室
17.6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7.7 供电、防雷与接地
18 扩声系统
18.1 一般规定
18.2 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
18.3 扩声系统的组成
18.4 厅堂扩声系统的计算
18.5 声道选择
18.6 传声器的布置与反馈抑制
18.7 室内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与要求
18.8 厅堂扩声设备的选择
18.9 控制室
18.10 扩声系统馈线设计
18.11 供电、防雷与接地
19 会议系统
19.1 一般规定
19.2 会议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19.3 会议电视系统
19.4 IP视讯会议系统
19.5 会议电话系统
19.6 会议讨论系统
19.7 会议讨论及表决系统
19.8 同声传译系统
19.9 会议管理系统
19.10 设计要点
19.11 会议系统建筑及环境要求
19.12 线路设计
19.13 电源与防雷接地
20 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20.1 一般规定
20.2 信号显示系统
20.3 医院呼应信号系统
20.4 宾馆(酒店)、旅馆呼应信号系统
20.5 时钟系统
20.6 附录
21 信息网络系统
21.1 一般规定
21.2 网络及其设计原则
21.3 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
21.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21.5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21.6 方式连接
21.7 网络应用
22 智能化集成系统
22.1 一般规定
22.2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内容
22.3 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
22.4 住宅建筑(小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5 办公、文化、商业、媒体、体盲、医院、学校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6 交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3 机房工程
23.1 一般规定
23.2 机房
23.3 弱电间
23.4 控制室
24 公共建筑电气设计
24.1 一般规定
24.2 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24.3 博物馆电气设计
24.4 会展中心电气设计
24.5 综合医院电气设计
全文
模式
字号:
13.2 系统构成

13.2.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常由监控计算机、现场控制器、仪表和通信网络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在大型建筑中,也可将火灾自动报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集成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13.2.2 监控计算机

1 监控计算机的硬件要求

监控计算机包括服务器与工作站,服务器与工作站之同宜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统结构,当需要要远程监控时,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应支持Web服务器。服务器与工作站软件通常安装在多台计算机上,当系统规模较小时,也可以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上。监控计算机一般采用与系统处理性能相适应的工业型或办公用用微机,并带有能满足系统通信要求的网络接口。

主机外围设备包括打印机、控制台等,打印机用于报表和图形打印。

2 监控计算机的软件要求

监控计算机软件应支持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软件、图形显示组态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应采用通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图形显示组态软件支持整个系统的硬件设备,具备中心界面,并易于组态编程操作。应用软件是针对具体目由组态软件生成的,其功能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自动检测、控制和管理要求,且为用户留有后续维护管理的手段。

3 监控计算机的功能要求

监控计算机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为:通过现场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内的设备和参数在合理优化的状态下工作,自动监视系统中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系统的运行参数,自动记录、存储和查询历史运行数据,对设备故障和异常参数及时报警和自动记录等。

13.2.3 现场控制器

1 现场控制器的功能要求

现场控制器是安装于现场监控对象附近的小型专用计算机控制设备,其主要功能为:对现场仪表信号作数据转换和采集,进行基本控制运算,输出控制信号至现场执行机构,与监控计算机及其他现场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

2 现场控制器的信号及精度要求

现场控制器的信号分为模拟量输入(AI)、模拟量输出(AO),开关量输入(DI)、开关量输出(DO)四种。

现场控制器的信号应与现场仪表的信号相匹配。

现场控制器的信号测量和数据转换精度,应满足系统的测量和控制要求。

3 现场控制器的结构要求

现场控制器按结构可分为模块化的通用控制器和嵌人式的专用控制器,通用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点数比较多,专用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点数一般较少。现场控制器的结构应根据被监控设备的特点选择,测控点较少且功能要求比较固定的末端设备监控,可选用输入输出点数相对固定的专用控制器。测控点较多且工艺流程变化较多的设备监控,可选用输入输出点数可灵活组合的通用控制器。

4 现场控制器的安装要求

现场控制器应安装在被监控设备较集中的场所,以尽量减少管线敷设,一般设置在电控箱或电控柜附近,其内部设备布置应整齐美观。

5 现场控制器的通信速率要求

现场控制器的通信速率应满足整个监控系统的响应速度。

现场控制器之间应可通过通信实现现场信息与数据共享。

13.2.4 仪表的性能要求

1 仪表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常用的仪表分为检测仪表和执行仪表两大类。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常用的检测仪表包括: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水位、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照度、电量等测量仪表。执行仪表包括电动调节阀、电动蝶阀、电磁阀、电动风阀执行机构等。

检测仪表分为处理模拟信号的传感器类仪表和处理开关量的控制器类仪表,检测仪表的主要功能是将被检测的参数稳定准确可靠地转换成现场控制器可接受的电信号。

执行仪表分为对被调量可进行连续调节的调节阀类仪表和对被调量进行通断两种状态控制的控制阀类仪表,执行仪表的主要功能是接受现场控制器的信号,对系统参数进行自动或远程调节。

2 检测的选择原则

检测仪表的选择包括仪表的适用范围、量程、输出信号、测精度、外形尺寸、防护等级、安装方式等。

检测仪表的选择原则:在满足仪表测精度和安装场所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价格低廉、通用性强的检测仪表。

3 检测仪表的程选择

检测仪表的量程应符合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系统设计规定,并符合现场的实际需求。对于温度测量仪表,量程应为测点温度的1.2~1.5倍;对于压力和压差测量仪表,量程应为测点压力(压差)的1.2~1.3倍;对于流量测量仪表,量程应为系统最大流量的1.2~1.3倍;同量应注意,在满足仪表测量范围情况下应使表量程最小,以减少仪表测量的绝对误差。

仪表量程应尽量采用标准测量范围的圆整值并尽选择生产厂家的标准产品,如整数或以1、1.6、2.5、4、6乘以10的N次方。

4 检测仪表类别

1)温度检测仪表:根据不同安装场所使用风管、水管、室内、室外温度传感器;

2)湿度检测仪表;

3)温湿度检测仪表;

4)压力检测仪表;

5)压差检测仪表;

6)流量检测仪表;

7)水位检测仪表;

8)气体检测仪表:二氧化碳检测仪表,一氧化碳检测仪表;

9)电量检测仪表。

5 仪表的输出(输入)信号要求

仪表的输出(输入)信号应与现场控制器要求的输入(输出)信号相匹配。

仪表的输出(输入)信号应具备一定通用性。以便日常维护和备件供应。

6 仪表的测量精度要求

仪表的测量精度应满足被测参数的测量和自动控制的精度要求。

7 仪表的结构选择

应根据现场的安装条件,选择水管、风管、室内、室外等结构形式的仪表,并应符合工作场所的插入深度、耐压等级、固定方式等安装要求。

8 仪表的安装要求

就地安装的仪表,如取测点结构形式、外部管路连接方式、维修阀门的设置等,应符合工业自动化仪表安装规范。

9 电动阀门和电动执行机构的选择

在需要对被控对象进行通断两种状态的控制时,应采用电动控制阀。在需要对被控对象进行连续调节时,在采用电动调节阀,两种阀门不可没代替使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常用的电动控制阀有:电动蝶阀、闸阀、电磁阀等。电动蝶阀多用于大口径水管路中的流量控制,电磁阀一般用于小管径且正常工作时线圈不带电的工作条件下。重要场所或安装位置就地操作困难的大口径电动控制阀,应在就地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阀门的电控操作箱,便于紧急情况或调试阶段的手动控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常用的电动调节阀有:两通阀、三通阀、单座枉塞阀、双座柱塞阀、套筒阀、蝶阀等。应根据现场被控设备的技术条件进行选择,选择要求的输入控制信号与现场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相匹配,重要场所的阀门应将位反馈信号送至现场控制器,且技术规格应满足安装场所的工作压力、温度和最大允许差压值需求。口径较大和对自动调节参数要求较高的电动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及口径应通过计算进行确定。具体计算方法见《工厂自控系统设计手册》及《化工自动化设计手册》等。

电动风阀执行机构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用于风阀的控制,应使其输出连接方式和转距与风阀的机械结构相匹配,并使其输出扭矩可满足风阀的动作要求。

13.2.5 通信网络的性能要求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通信网绪通常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在连接监控计算机的网络层次上宜选用以太网,在连接现场控制器的网络层次上宜选用控制总线或现场总线,两个网络层次之间以通信接口连接。

系统通信网络和通信设备的设置,应满足系统响应时间要求、通信子网的数限制要求、系统总点数限制要求。

每个通信子网设置,应使监控计算数量、现场控制器台数、监控点数、通信网络的线路长度、通信网络的线路规格等符合生产厂商的网络通信要求。

由于每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具有独特性,对于冷冻机组、变配电、电梯等设备管理子系统,如其备自身监控系统,应选择能与设备监控计算机系统兼容的路由器或网关,使其能够与设备监控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保证系统间的信息通畅与数据共享。

当建筑物需要设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时,应在设备招标时统一选择网络设备,注意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的相关产品兼容并进行数据交换,保证系统间的信息通畅与数据共享。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