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 技术措施.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供配电系统
2.1 一般规定
2.2 负荷分级
2.3 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要求
2.4 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
2.5 供电质量与谐波治理、功率因数补偿
2.6 负荷计算
2.7 附 录
3 配变电所
3.1 一般规定
3.2 配变电系统
3.3 配变电所的位置
3.4 配电变压器
3.5 配电装置
3.6 继电保护装置
3.7 自动装置及操作电源
3.8 电工测量
3.9 配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
3.10 对有关专业要求
3.11 附录
4 应急电源
4.1 一般规定
4.2 柴油发电机组
4.3 EPS电源装置
4.4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4.5 太阳能光伏电源装置
4.6 附录
5 低压配电
5.1 一般规定
5.2 低压配电系统
5.3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
5.4 保护电器选择性配合
5.5 低压电器
5.6 导体选择
5.7 附录
6 线路敷设
6.1 一般规定
6.2 直敷布线
6.3 金属导管布线
6.4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6.5 金属线槽布线
6.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6.7 电缆桥架布线
6.8 电气竖井内布线
6.9 封闭式母线布线
6.10 电力电缆布线
6.11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6.12 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6.13 电缆布线的防火、防腐措施
7 常用电器设备配电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机
7.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7.4 自动门
7.5 日用电器
7.6 舞台用电设备
7.7 升降类停车设备
7.8 附录
8 电器照明
8.1 一般规定
8.2 照明质量
8.3 照明方式与种类
8.4 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
8.5 照明计算
8.6 照明设计
8.7 照明供电
8.8 照明控制
8.9 功能建筑的照明设计要求
8.10 建筑景观照明
8.11 电气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
9 建筑物防雷
9.1 一般规定
9.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
9.3 接闪器
9.4 避雷引下线
9.5 接地装置
9.6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措施
9.7 浪涌保护器
9.8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9.9 附录
10 接地安全
10.1 一般规定
10.2 电气装置保护接地范围
10.3 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
10.4 接地装置
10.5 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10.6 电子设备、计算机房接地
10.7 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10.8 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0.9 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
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3 系统设计
11.4 消防联动控制
11.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11.6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11.7 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报装置
11.8 消防专用电话
11.9 火灾应急照明
11.10 系统供电
11.11 导线选择及敷设
11.1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13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11.14 系统接地的设置
12 安全防范系统
12.1 一般规定
12.2 入侵报警系统
12.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2.4 出入口控制系统
12.5 访客对讲系统
12.6 电子巡查系统
12.7 安防监控中心
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2 系统构成
13.3 系统功能
13.4 系统设计
13.5 控制机房
13.6 缆线选择与敷设
13.7 电源与接地
13.8 附录
14 综合布线系统
14.1 一般规定
14.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配置
14.3 工作区设计
14.4 配线子系统设计
14.5 干线子系统设计
14.6 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设计
14.7 管理的设计
1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4.9 安装工艺要求
14.10 线路敷设
14.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4.12 各类建筑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设计示例
15 通信系统
15.1 一般规定
15.2 通信接入网系统
15.3 程控用户电话(调度通信)交换机系统
15.4 无线通信系统
15.5 通信配线与营道
16 有限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
16.1 一般规定
16.2 设计原则
16.3 前端
16.4 放大器选择
16.5 光纤传输系统
16.6 用户分配网络
16.7 用户数字电视终端(DVB-C机顶盒)
16.8 机房工程
16.9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6.10 供电、防雷与接地
16.11 附录
17 广播系统
17.1 一般规定
17.2 广播系统的组成及设置原则
17.3 广播网
17.4 设备的选型与设置
17.5 控制室
17.6 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17.7 供电、防雷与接地
18 扩声系统
18.1 一般规定
18.2 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
18.3 扩声系统的组成
18.4 厅堂扩声系统的计算
18.5 声道选择
18.6 传声器的布置与反馈抑制
18.7 室内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与要求
18.8 厅堂扩声设备的选择
18.9 控制室
18.10 扩声系统馈线设计
18.11 供电、防雷与接地
19 会议系统
19.1 一般规定
19.2 会议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19.3 会议电视系统
19.4 IP视讯会议系统
19.5 会议电话系统
19.6 会议讨论系统
19.7 会议讨论及表决系统
19.8 同声传译系统
19.9 会议管理系统
19.10 设计要点
19.11 会议系统建筑及环境要求
19.12 线路设计
19.13 电源与防雷接地
20 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20.1 一般规定
20.2 信号显示系统
20.3 医院呼应信号系统
20.4 宾馆(酒店)、旅馆呼应信号系统
20.5 时钟系统
20.6 附录
21 信息网络系统
21.1 一般规定
21.2 网络及其设计原则
21.3 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
21.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21.5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21.6 方式连接
21.7 网络应用
22 智能化集成系统
22.1 一般规定
22.2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内容
22.3 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
22.4 住宅建筑(小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5 办公、文化、商业、媒体、体盲、医院、学校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2.6 交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
23 机房工程
23.1 一般规定
23.2 机房
23.3 弱电间
23.4 控制室
24 公共建筑电气设计
24.1 一般规定
24.2 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24.3 博物馆电气设计
24.4 会展中心电气设计
24.5 综合医院电气设计
全文
模式
字号:
19.4 IP视讯会议系统

19.4.1 本节适用于基于IP网络传输、满足H.323标准和不设置专用会议室的IP视讯会议系统的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19.4.2 工程设计中选用的IP视讯会议设备应采用行业主管部门允许入网的设备。

19.4.3 基于H.323R的IP视讯会议系统涵盖了音频/视频及数据在以IP包为基础的信息胡同,并基于≤10/Mbit/s的LAN网络,实现不同厂商的产品能够互连互操作。

19.4.4 IP视讯会议系统应用范围

IP视讯会议系统的应用如表19.4.4所示。


19.4.5 IP视讯会议系统的组成

IP视讯会议系统由用户接入层、视讯交换层及运营支撑层三大部分组成。其逻辑结构见图19.4.5-1。

图19.4.5-2是H.323终端设备的结构框图,H.323终端是局域网上的客户设备,提供实时的双向通信,它包含了视频、音频、数据、控制四个模块。所有H.323终端必须支持H.243标准。RAS会务器信道是关守重要信令的信道,这些信令用于发现关守以及终端注册等。1 用户接入层由会议终端、相关传输及数据设备组成。用户接入层将各路会议终端设备通过相关的宽/窄带接入网络接入到视讯交换层。用户终端,有多种接入方式,包括IP专线接入(例如:IPoverSDHIPoverATM/FR)IP拨号接入(包括LAN、XDSL、EI、WLAW、ISDN接入和H320终端的专线接入等接入方式,具体应根据用户要求和部门、当地网络情况酌情选定)。

2 视讯交换层主要由MCU(MC/MP)、CK(网闸或网守)组成,根据需要可以设置网关(如H.323/H.320网关和VOIP网关等)、应用服务器(如数据会议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等)以及其它相关设备,视讯交换层设备直接与用户终端设备运营支撑层的控制和管理下完全视讯会议、视频、音频以及数据流的交互和传递。

MCU主要依据会议系统终端的多少,网络带宽,传输速率等因素酌情选择,MCU级联的级数不应超过三级。

3 运营支撑层由业务和资源管理系统、计费系统、营业系统和网络管理等系统组成。运营支撑层通过与视讯交换层设备的交互,完成对商用视讯网络的统一控制、统一资源调度和管理,完成对视讯业务全流程的控制和管理,实现用户接入认证、计费、会议调度和管理,网络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等功能。

19.4.6 专用会议系统与商用会议系统的运营支撑系统不同。专用会议系统不需要制定详细的编码规则,用户接入论证,用户管理,业务管理资源调度以及计费和结算等环节。

19.4.7 IP视讯会议系统的传输网络

1 会议终端通过LAN,XDSL、WLAW等方式接入到IP网,再由LP网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2 根据需要,会议终端也可以通过专线方式(El)直接接入到视讯交换层。

3 会议终端接入侧可采用VPN(虚拟专用网)或者增加带宽的方式提高会议质量。

4 保密用户视讯交换层和运营支撑层的设备应通过防火墙和其它安全设备与IP网络连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9.4.8 IP视讯会议系统的功能要求

IP视讯会议系统的功能要求,根据运营支撑层服务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商业用户,另一类为企业、公司、政府机关部门等,两者功能要求不同,参见19.4.6条。一个较完整的IP会议系统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1 能同时支持H.323和H.320终端的接入,能够实现与H.320网络和其他H.32网络的互通。

2 能够支持多种用户接入方式,支持数字专线,LAN、ADSL以及WLAW等方式的接入,支持第二层/第三层(L2/L3)以及处理的接入模式,用户可穿透NAT和防火墙接入。

3 能够利用承载网和接人网的各种QoS机制实现会议的全程QoS保证。参会的任一会场均有权申请主会场的功能,对会场有控制,除主会场与发言会场进行对话外,还应允许1~2个会场进行插话。

4 MCU系统应提供视频协议适配能力,可以自动适配H.261与H.263图像编解码算法。支持不同网速、不同帧率、不同音频算法、不同视频算法的终端参与同一会议。

5 实现网络的安全和业务层面的安全管理,通过用户隔离,用户管理以及防火墙等措施保证用户接入和用户的安全性,通过用户认证、终端多点通信权限限制等措施保护用户使用业务的安全性。

6 具有同时支持多组会议,每组会议多个用户的能力。支持预约会议的用户自主召集会议的模式,支持用户临时加入会议,同时支持通过P5TN/1SDN加入会议的方式。

7 会议终端可通过遥控器和微机操作三种会议控制方式:主席(主持人)控制方式;语音激励(控制)方式;操作员(会议主持人)控制方式。

8 主会场具有控制画面切换,批准分会场发言,增加、删除会场,延长会议、结束会议等功能。每个分会场有权申请发言。分会场可以根据主会场的控制,以广播方式观看主会场的所有摄像机画面和录像信号,也可观看发言分会场的画面。

9 可实现多画面功能,各子画面之同应能任意组合,并下发到各会场,MCU应提供接口使得主席会场具有控制多画面模式的能力。

10 应支持T.120系列标准,支持桌面数据会议,实现白板、文字聊天、文件传输、应用程序共享。

11 应通过与流媒体的互通方式实现会议的存储和广播,可以将会议过程的图像和声音等信息以数字的形态存储到指定的流媒体服务器,用户可以对其进行拷贝,回放,视频点播等操作。

12 具备完善的认证、计费功能,相关设备能够提供认证、计费所需要的数据源和应用程序接口。具有用户管理、会议管理以及业务查询与统计功能,能够以报表的形式提供完善的统计信息和使用情况报告。会议管理要具备会场管理,业务受理,会议控制,MCU资源动态管理等功能。

13 具备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功能。用户可以具有通过相应渠道监视会议情况的功能。

14 系统开放性和扩展性。应支持MCU之间的堆叠和级联,建立大型或分布式的会议网络。

19.4.9 IP视讯会议系统MCU设备的主要功能要求

1 速率甜酸:MCU应支持从64kbit/s-2Mbit/s的不同会议速率的转换,允许不同速率的视讯终端参加同一个会议。

2 MCU应支持2-3级级联组网和控制。

3 设置在公网上的MCU应配置防火墙,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4 MCU还应支持视频、音频、帧速等适配功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