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废止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已废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08-08-01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代号
2.1术语
2.2代号
3 供配电系统
3.1一般规定
3.2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3.3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3.4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3.5负荷计算
3.6无功补偿
4 配变电所
4.1一般规定
4.2所址选择
4.3配电变压器选择
4.4主接线及电器选择
4.5配变电所形式和布置
4.6 10(6)kV配电装置
4.7低压配电装置
4.8电力电容器装置
4.9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4.10 对暖通及给水排水专业的要求
5 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
5.1一般规定
5.2继电保护
5.3电气测量
5.4二次回路及中央信号装置
5.5控制方式、所用电源及操作电源
6 自备应急电源
6.1自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6.2应急电源装置(EPS)
6.3不间断电源装置(UPS)
7 低压配电
7.1一般规定
7.2低压配电系统
7.3特低电压配电
7.4导体选择
7.5低压电器的选择
7.6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
7.7低压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8.1一般规定
8.2直敷布线
8.3金属导管布线
8.4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8.5金属线槽布线
8.6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8.7电力电缆布线
8.8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8.9矿物绝缘(MI)电缆布线
8.10电缆桥架布线
8.11封闭式母线布线
8.12电气竖井内布线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
9.1一般规定
9.2电动机
9.3传输系统
9.4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9.5自动门和电动卷帘门
9.6舞台用电设备
9.7医用设备
9.8体育场馆设备
10 电气照明
10.1一般规定
10.2照明质量
10.3照明方式与种类
10.4照明光源与灯具
10.5照度水平
10.6照明节能
10.7照明供电
10.8各类建筑照明设计要求
10.9建筑景观照明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
11.1一般规定
11.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1.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1.4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1.5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11.6接闪器
11.7引下线
11.8接地网
11.9防雷击电磁脉冲
12 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2.1一般规定
12.2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和基本要求
12.3保护接地范围
12.4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
12.5.接地网
12.6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12.7电子设备、计算机接地
12.8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
12.9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3.1一般规定
13.2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区域的划分
13.3系统设计
13.4消防联动控制
13.5火灾探测器和手动报警按钮的选择与设置
13.6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警报
13.7消防专用电话
13.8火灾应急照明
13.9系统供电
13.10导线选择及敷设
13.11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
13.12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
13.13接地
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4.1一般规定
14.2入侵报警系统
14.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4.4出入口控制系统
14.5电子巡查系统
14.6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14.7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
14.8管线敷设
14.9监控中心
14.10联动控制和系统集成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5.1一般规定
15.2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
15.3接收天线
15.4自设前端
15.5传输与分配网络
15.6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5.7线路敷设
15.8供电、防雷与接地
16 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
16.1一般规定
16.2广播系统
16.3扩声系统
16.4会议系统
16.5设备选择
16.6设备布置
16.7线路敷设
16.8控制室
16.9电源与接地
17 呼应信号及信息显示
17.1一般规定
17.2呼应信号系统设计
17.3信息显示系统设计
17.4信息显示装置的控制
17.5时钟系统
17.6设备选择、线路敷设及机房
17.7供电、防雷及接地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8.1一般规定
18.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18.3管理网络层(中央管理工作站)
18.4控制网络层(分站)
18.5现场网络层
18.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软件
18.7现场仪表的选择
18.8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
18.9热交换系统
18.10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18.11生活给水、中水与排水系统
18.12供配电系统
18.13公共照明系统
18.14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18.1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节能设计
18.16监控表
18.17机房工程及防雷与接地
19 计算机网络系统
19.1一般规定
19.2网络设计原则
19.3网络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
19.4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
19.5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
19.6广域网连接
19.7网络应用
20 通信网络系统
20.1一般规定
20.2数字程控用户电话交换机系统
20.3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系统
20.4会议电视系统
20.5无线通信系统
20.6多媒体现代教学系统
20.7通信配线与管道
21 综合布线系统
21.1一般规定
21.2系统设计
21.3系统配置
21.4系统指标
21.5设备间及电信间
21.6工作区设备
21.7缆线选择和敷设
21.8电气防护和接地
22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
22.1一般规定
22.2电磁环境卫生
22.3供配电系统的谐波防治
22.4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22.5电源干扰的防护
22.6信号线路的过电压保护
22.7管线设计
22.8接地与等电位联结
23 电子信息设备机房
23.1一般规定
23.2机房的选址、设计与设备布置
23.3环境条件和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23.4机房供电、接地及防静电
23.5消防与安全
24.5供电
24 锅炉房热工检测与控制
24.1一般规定
24.2自动化仪表的选择
24.3热工检测与控制
24.4自动报警与连锁控制
24.6仪表盘、台
24.7仪表控制室
24.8取源部件、导管及防护
24.9缆线选择与敷设
24.10接地
24.11锅炉房计算机监控系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全文
模式
字号:
24.2自动化仪表的选择

24.2.1温度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就地式温度仪表选用双金属温度计,其刻度盘直径宜大于或等于100mm。

2压力式温度计经常指示的工作温度,应选在仪表量程范围的1/3~3/4之间,温度计量程上限值的选择应大于被测介质可能达到的最高动态温度值。

3测量炉膛温度与烟气温度应选用热电偶。

4测量蒸汽温度与热水温度应选用热电阻。

5测量元件的保护管,应按被测介质的工作温度、压力与管径选择,套管插入介质的有效深度(从管道内壁算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主蒸汽介质,当管道公称通径DN≤250mm时,有效深度为100mm;

2)对于管道外径D0≤500mm的蒸汽、液体介质有效深度约为管道外径的1/2;对于管道外径Do500mm的蒸汽、液体介质,有效深度为300mm;

3)对于烟气、风介质有效深度为烟风道(管道)外径的1/3~1/2。

6仪表与计算机合用的测点,宜选用双支测温元件。

7显示仪表上规定的外接电阻的选择,应与仪表及感温元件之间的线路电阻值相匹配。

8采用热电阻测温时,其显示仪表与热电阻的分度号应一致,相互连接的导线应采用铜导线。

9采用热电偶测温时,其显示仪表、热电偶及补偿导线的分度号应一致,且补偿导线的电阻值不应超过外接电阻值。

10当信号传输距离较远,补偿导线的电阻值超过外接电阻值或与调节系统配用时,应采用温度变送器。

24.2.2压力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就地式压力仪表及压力变送器的量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量稳定压力时,最大量程选择在接近或大于正常压力测量值的1.5倍;

2)测量脉动压力时,最大量程选择在接近或大于正常压力测量值的2倍;

3)测量高压压力时,最大量程选择应大于最大压力测量值的1.7倍;

4)为保证压力测量精度,最小压力测量值应高于压力测量量程的1/3。

2就地式压力仪表的类型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压力小于40kPa时,宜选用膜盒压力表;

2)压力大于40kPa时,宜选用波纹管或弹簧管压力表;

3)压力在-100~0~2400kPa时,宜选用压力真空表;

4)压力在-100~0kPa时,宜选用弹簧管真空表。

3弹簧管压力表的表壳直径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仪表盘上安装时,采用直径150mm;

2)就地安装时,采用直径100mm;

3)安装点较高,不易观察时,采用直径200~250mm。

4当需要远传或与调节系统配用时,应选用压力变送器。

24.2.3流量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量仪表的量程选择,当采用方根刻度显示时,正常流量宜为满量程的70%~80%,最大流量不应大于满量程的95%,最小流量不应小于满量程的30%;当采用线形刻度显示时,正常流量宜为满量程的50%o~70%,最大流量不应大于满量程的90%,最小流量不应小于满量程的10Foo(对于方根特性经开方变成直线特性时为满量程的20%);

2一般流体的流量测量,应选用标准节流装置;标准节流装置的选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GB/T一2624的规定;

3节流装置的取压方式,应根据介质的性质及参数选择角接取压和法兰取压;

4差压变送器的测量范围,必须与节流装置计算差压值配套。

24.2.4液位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位仪表的量程选择,最高液位或上限报警点应为满量程的90%,正常液位应为满量程的50%,最小液位应为满量程的10%;

2用差压式仪表测量锅炉汽包水位或除氧器水箱水位时,应采用带温度补偿的双室平衡容器;用于凝结水箱水位测量的液位计宜选用浮子式仪表;

3用于汽包水位、除氧器水箱水位测量的差压变送器,其差压范围必须与选定的平衡容器相配套。

24.2.5分析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析仪表取样点应选择在工艺介质流动比较平稳,被测介质变化较灵敏的部位;被测介质的分析仪器的发送器,宜靠近取样点;

2烟气含氧量的测量,应采用磁导式或氧化锆氧量分析仪;

3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工业电导仪,其接触介质部分的材料应耐受介质的腐蚀,电极的引出线宜采用屏蔽线;

4分析仪表的精度,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24.2.6热工检测与自动调节系统采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时,显示、记录、调节仪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盘装显示仪表宜采用数字式或动圈式显示仪表;显示汽包水位的仪表宜采用色带指示仪;

2盘装记录仪表宜采用小长图自动记录仪;当锅炉容量较大时,重要参数的测量,也可采用大、中型长图或圆图记录仪;

3锅炉烟气温度、压力的测量,宜采用多点切换开关进行切换显示,并留有一定的切换端点;

4液位调节品质要求不高的简单系统,可选用二位、三位式调节器;当液位调节允许有差时,宜采用比例式调节器;当液位调节要求无差时,宜采用比侧、积分调节器;

5用于压力、流量参数的调节器,宜采用比例或比例、积分调节规律;用于温度参数的调节器,宜采用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

6用于汽包水位、除氧器压力、除氧器水箱水位的调节器,直有手动/自动无扰切换功能和输出限幅功能;

7用于各自动调节系统中的操作器,宜选择有上、下限位功能的操作器。

24.2.7电动执行器及调节阀口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鼓风、引风风门调节,宜采用DKJ型角行程电动执行器,其输出力矩,必须能使风挡全开或全关。

2自动调节系统中的执行器与拉杆之间及调节机构与拉杆之间宜采用球形铰接。

3给水调节阀阀径应按计算的流量系数Kv值选择,当液体介质为非阻塞流△p小于FL2(p1-FFpv)时,调节阀的流量系故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WLmax——液体最大重量流量,(kg/h);

ρL——液体密度(kg/m3);

△p——调节阀前、阀后压差(MPa);

p1、p2——阀入口、出口压力(绝对)(MPa):

FL——压力恢复系数;

FF——液体临界压力比系数;

Pv——阀入口温度下流体的饱和蒸汽压力(绝对)(MPa);

Pc——热力学临界压力(绝对)(MPa)。

当液体介质为阻塞流Δp大于或等于FL2(p1-FFPv)时,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4当液体介质的雷诺数Rev小于或等于3500时,应作雷诺数修正;

5蒸汽调节阀阀径应按计算的流量系数Kv值选择,当蒸汽介质为非阻塞流X小于FKXT时,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Wgmax——蒸汽最大重量流量(kg/h);Y——膨胀系数;XT——压差比系数(临界压差比);FK——比热容比系数;k——比热容比(绝热指数);X——压差比;P1——阀入口蒸汽密度(kg/m3)。

当蒸汽介质为阻塞流X大于或等于FKXT时,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6当工艺管道直径与选择的调节阀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2时,应作管件形状修正。

7调节阀的口径也可按实践经验法确定,但必须保证在工艺管道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进行:

1)液体介质的调节阀口径比工艺管道的工程直径小一级;

2)蒸汽介质的调节阀口径比工艺管道的工程直径小二级。

8调节阀的最小、最大控制流量及漏流量,必须满足运行(包括启、停和事故工况)要求。

9选用的调节阀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校验:

1)阀门开度为85%~95%时,应满足运行的最大需要量;开度为10%时,应满足运行的最小需要量;

2)阀门压差,当对泄漏量有严格要求时,宜取流量为零时的最大差压;对泄漏量无特殊要求时,宜取最小流量下的最大差压,其值应不大于该阀门的最大允许差压;

3)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应满足工艺系统的调节要求。

22 条评论
评论
  • GB 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2020年8月1日起实施,当前这个文本已经作废了。

  • 谢谢

  • 非常好,解决了建设单位的很多问题。

  • 谢谢了

  • 谢谢了

  • 出新版了

  • 5.2.4条文说明【其二,当变电所失电后,电压恢复,电容器不切除,就可】后面少了好长一截,我真服了,错字,漏字是真的多

  • 错字有点多

  • 感谢,非常好

  • 附录呢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