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20-08-01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 则
2 术语和缩略语
2.1 术 语
2.2 缩略语
3 供配电系统
3.1 一般规定
3.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3.3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3.4 电压等级选择和电能质量
3.5 负荷计算
3.6 无功补偿
4 变电所
4.1 一般规定
4.2 所址选择
4.3 配电变压器选择
4.4 主接线及电器选择
4.5 变电所型式和布置
4.6 35kV、20kV、10kV配电装置
4.7 低压配电装置
4.8 并联电力电容器装置
4.9 所用电源及操作电源
4.10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4.11 对暖通及给水排水专业的要求
5 继电保护、 自动装置及电气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继电保护的基本规定
5.3 配电变压器保护
5.4 20kV或10kV线路保护
5.5 35kV线路保护
5.6 35kV、20kV或10kV母线分段断路器保护
5.7 并联电容器保护
5.8 10kV异步电动机(电动机容量<2MW)保护
5.9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5.10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与正常电源的切换
5.11 数字式综合保护装置
5.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5.13 二次回路
5.14 中央信号装置
5.15 电气测量
5.16 电能计量
6 自备电源
6.1 自备柴油发电机组
6.2 应急电源
6.3 不间断电源
7 低压配电
7.1 一般规定
7.2 低压配电系统
7.3 特低电压配电
7.4 导体选择
7.5 低压电器的选择
7.6 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
7.7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8.1 一般规定
8.2 直敷布线
8.3  刚性金属导管布线
8.4 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
8.5 电缆桥架布线
8.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
8.7 电力电缆布线
8.8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
8.9 耐火电缆和矿物绝缘电缆布线
8.10 母线槽布线
8.11 电气竖井内布线
8.12 铝合金电缆布线
8.13 照明母线槽布线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
9.1 一般规定
9.2 电动机
9.3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9.4 自动旋转门、电动门、电动卷帘门和电动伸缩门窗
9.5 舞台用电及放映设备
9.6 医用设备
9.7 交流充电桩
9.8 其他用电设备
10 电气照明
10.1 一般规定
10.2 照明方式与种类
10.3 照度水平与照明质量
10.4 应急照明
10.5 照明光源与灯具
10.6 照明供电与控制
10.7 景观照明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
11.1 一般规定
1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1.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11.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
11.5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
11.6 接闪器
11.7 引下线
11.8 接地网
11.9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11.10 防雷装置的材料要求
12 电气装置接地和特殊场所的电气安全防护
12.1 一般规定
12.2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的范围
12.3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12.4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和基本要求
12.5接地装置
12.6通用用电设备接地
12.7保护等电位联结
12.8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
12.9智能化系统接地
12.10潮湿场所的安全防护
13 建筑电气防火
13.1一般规定
13.2系统设置
13.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13.4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设计
13.5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13.6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13.7系统供电
13.8线缆选择及敷设
13.9非消防负荷线缆与通信电缆的选择
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4.1一般规定
14.2入侵报警系统
14.3视频监控系统
14.4出入口控制系统
14
14.5电子巡查系统
14.6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14.7楼宇对讲系统
14.8传输线路
14.9安防监控中心
14.10安防综合管理系统
14.11应急响应系统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5.1一般规定
15.2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
15.3有线电视系统接入
15.4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5.5自设前端
15.6HFC接入分配网
15.7IP接入分配网
15.8传输线路选择
16 公共广播与厅堂扩声系统
16.1一般规定
16.2公共广播系统
16.3厅堂扩声系统
16.4设备选择
16.5设备布置
16.6线路及敷设
16.7控制室
16.8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17 呼叫信号和信息发布系统
17.1一般规定
17.2呼叫信号系统设计
17.3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设计
17.4时钟系统设计
17.5设备选择及机房
17.6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8.1一般规定
18.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18.3管理网络层
18.4控制网络层
18.5现场网络层
18.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软件
18.7现场仪表的选择
18.8冷热源系统监控
18.9空调及通风系统监控
18.10给水与排水系统监控
18.11供配电系统监测
18.12照明系统监控
18.13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监控
18.14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
19 信息网络系统
19.1一般规定
19.1一般规定
19.2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19.3网络系统逻辑设计
19.4网络系统物理设计
19.5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19.6网络服务器选择
19.7网络互联设计
19.8网络应用规划
19.9无线局域网络
20 通信网络系统
20.1一般规定
20.2信息接入系统
20.3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20.4数字无线对讲系统
20.5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20.6甚小口径卫星通信系统
20.7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20.8会议系统
20.9多媒体教学系统
21 综合布线系统
21.1一般规定
21.1一般规定
21.2系统设计
21.3系统配置
21.4系统指标
21.5设备间及电信间
21.6工作区设备
21.7线缆选择和敷设
21.8接地
22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
22.1一般规定
22.2电磁环境卫生
22.3供配电系统的谐波防治
22.4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22.5接地与等电位联结
23 智能化系统机房
23.1一般规定
23.2机房设置
23.3机房设计与布置
23.4环境条件和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23.5机房供电、接地及防静电
23.6消防与安全
24 建筑电气节能
24.1一般规定
24.2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
24.3电气照明的节能设计
24.3电气照明的节能设计
24.4动力装置的节能设计
24.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节能设计
24.6其他
25 建筑电气绿色设计
25.1一般规定
25.2光伏发电系统
25.3导光设备
25.4能效监管系统
26 弱电线路布线系统
26.1一般规定
26.2园区综合管道
26.3园区配线设施
26.4建筑物引入管
26.5建筑物内配线管网
26.6建筑物内配线设施
附录A 民用建筑中各类建筑物的主要用电负荷分级
附录B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及可接受的年平均雷击次数的计算
附录C 浴盆和淋浴盆(间)区域的划分
附录D 游泳池和戏水池区域的划分
附录E 喷水池区域的划分
附录F 声压级及扬声器所需功率计算
附录G 各类建筑物的混响时间推荐值及缆线规格计算与选择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全文
模式
字号:
25.4能效监管系统

25.4.1能效监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能耗类别和用能设备特点进行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25.4.2建筑的分类和分项能耗数据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GJ/T285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5.4.3现场能耗数据采集宜利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既有功能,实现数据共享。

▼ 展开条文说明


25.4.4能效监管系统的设置不应影响建筑用能系统的既有功能,不应降低系统技术指标。

▼ 展开条文说明


25.4.5能效监管系统设计应按照建筑能耗的分类和分项要求,对能耗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并可自动、定时向上一级数据中心发送能耗数据信息。

25.4.6电类分项能耗计量装置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压供电时,应在高压侧设置电能计量装置,同时在低压侧设置低压总电能计量装置,出线柜回路可直接设置分项电能计量装置;

2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电能计量装置的设置要求;

3宿舍公共部位和供未成年人使用的宿舍居室,应集中设置多回路电能计量装置;供成年人使用的宿舍居室,应按居室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4办公建筑和商店建筑的对外出租用房应按经济核算单元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5医疗建筑的大型医疗设备应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装置;病房、手术室等区域宜按楼层或功能分区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6旅馆建筑的客房、厨房等区域宜按楼层或功能分区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7教育建筑的实验设备应以实验室为单位设置电能计量装置;教室宜按楼层或功能分区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 展开条文说明


25.4.7电能计量装置的选型与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功能电能表和数字电能表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1.0级;

2数字电能表应至少具有计量三相(单相)有功电能的功能;

3多功能电能表应至少具有监测和计量电流、电压、有功电能、无功电能等功能,并具有可扩展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谐波含量、最大需量等监测功能;

4电流互感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o.5级,变比应与被测量回路的电流值相适应;

5电能计量装置应具有断电数据保护功能,当恢复供电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计量功能。

25.4.8能效监管系统的数据传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应根据信号传输方式、传输距离、系统安全性、环境条件等要求,选择传输介质和缆线;

2传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能耗计量装置的数量、分布、传输距离、环境条件、信息容量及传输设备技术要求等确定;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当布线困难时,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

3能耗计量装置与系统主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宜采用有线方式;

4能耗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5.4.9能效监管系统主机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能效监管系统的主机设备宜设置在机房内,其机房应符合本标准第23章的有关规定;

2能效监管系统主机设备应配置专用服务器和系统管理软件;

3能耗监测数据应采取冗余和备份措施;数据保存时间不应少于3年;

4应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25.4.10能效监管系统软件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

1应支持不同类型的能耗计量装置的接入;

2应支持B/S架构或C/S架构;

3对于无法自动计量的能耗数据,应允许人工录入;

4应具有自动监测能耗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通信状态的能力;

5应能设置系统能耗数据采集周期,采集频率不宜大于1次/h,并具有可调节性;

6应能实时监测自动采集的分类、分项能耗数据,并自动保存到数据库,进行历史数据分析;

7应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报表与能耗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

8应具有能耗预测、考核的功能;

9应具有报警管理功能;

10应具有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及系统参数设置等功能;

11与上一级数据中心通信应采用高级数据加密标准(AES)进行加密。

▼ 展开条文说明


25.4.11能效监管系统的供电、防雷与接地,除应符合本标准第23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主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数据采集器等应配置相应的备用电源装置;

2采用具有金属屏蔽层的缆线并穿钢管敷设时,屏蔽层及钢管均应可靠接地。


条评论
评论
  • 表26.1.7没有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