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泵站设计标准》GB 50265-20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22-12-01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泵站等级及标准
4 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4.1 设计流量
4.2 特征水位
4.3 特征扬程
5 站址选择
5.1 一般规定
5.2 泵站站址选择
6 总体布置
6.1 一般规定
6.2 泵站布置形式
7 泵房
7.1 泵房布置
7.2 防渗排水设计
7.3 稳定分析
7.4 地基计算及处理
7.5 主要结构计算
7.6 结构抗震设计及措施
8 进出水建筑物
8.1 引渠
8.2 前池及进水池
8.3 出水管道
8.4 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9 其他形式泵站
9.1 一般规定
9.2 竖井式泵站
9.3 缆车式泵站
9.4 浮船式泵站
9.5 潜水泵站
9.6 潜没式泵站
10 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
10.1 主泵
10.2 进出水流道
10.3 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10.4 过渡过程及产生危害的防护
10.5 真空及充水系统
10.6 排水系统
10.7 供水系统
10.8 压缩空气系统
10.9 供油系统
10.10 水力监测系统
10.11 起重设备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13 水力机械设备布置
10.14 机修设备
11 电气
11.1 供电系统
11.2 电气主接线
11.3 主电动机选择
11.4 主变压器选择
11.5 高压配电装置选择
11.6 无功功率补偿
11.7 站用电
11.8 室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
11.9 电气设备的防火
11.10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11.11 照明
11.1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11.13 计算机监控系统
11.14 视频监视系统
11.15 信息管理系统
11.16 测量表计装置
11.17 操作电源
11.18 通信
11.19 电气试验设备
11.20 电气节能
12 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12.1 一般规定
12.2 拦污栅及清污机
12.3 拍门及快速闸门
12.4 启闭设备
13 泵站更新改造设计
13.1 一般规定
13.2 泵站建筑物
13.3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
14 工程安全监测
附录A泵站稳定分析有关参数
附录B快速闸门闭门速度及撞击力近似计算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全文
模式
字号:
7.2 防渗排水设计
7.2.1 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站址地质条件和泵站上下游水位差,泵房、两岸连接结构和进出水建筑物布置分析确定,并应设置完整的防渗排水系统。
7.2.2 土基上泵房基底防渗长度不足时,可结合出水池布置,在其底板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垂直防渗体或两者相结合的布置形式。铺盖若设永久变形缝,应与泵房底板永久变形缝错开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泵房地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侧宜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
    2 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壤土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尚应验算覆盖土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当泵房地基为薄层黏土和砂土互层时,铺盖前端宜加设一道垂直防渗体。渗流出口侧宜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减压井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
    3 当泵房地基为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侧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防渗体宜布置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应设置排水反滤层。
    4 当防渗段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触冲刷和渗流破坏的措施。
    5 前池、进水池底板上可根据排水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在渗流出口处应设置级配良好的排水反滤层。
7.2.3 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相对不透水层,其下卧层为土时,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土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7.2.4 岩基上泵房可根据防渗需要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下设置水泥灌浆帷幕,其后设置排水设施。
7.2.5 铺盖长度可根据泵房基础防渗需要确定,宜采用上下游最大水位差的3倍~5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其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宜采用小值。缝宽可采用20mm~30mm。
    2 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能产生裂隙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但不宜小于0.5mm。土工膜上应设保护层。
    3 黏土铺盖的厚度应根据铺盖土料的允许水力坡降值计算确定,其前端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6m,逐渐向下游方向加厚。铺盖上面应设保护层。
    4 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应适当减小永久变形缝缝距;黏土铺盖应适当加大厚度,并应避免冬季暴露于大气中。
7.2.6 垂直防渗体的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材料特性、施工条件等因素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混凝土板桩墙、混凝土防渗墙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于0.2m,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于0.35m,水泥砂浆帷幕或高压喷射灌浆帷幕的最小有效厚度不宜小于0.1m;
    2 地下垂直防渗土工膜厚度不宜小于0.25mm,重要工程可采用复合土工膜,其厚度不宜小于0.5mm;
    3 垂直防渗体与上部底板宜采取柔性连接,防渗体之间的垂直缝应可靠连接。
7.2.7 所有位于防渗范围内的永久变形缝的水下缝段,应埋设不少于1道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带(片)。垂直止水带(片)与水平止水带(片)相交处应构成密封系统。
7.2.8 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泵站上下游水位差,岸墙、翼墙后土质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与泵站正向防渗排水布置相适应。对于不设置岸墙,利用边墩直接挡土的泵房,宜在边墩临土侧设置刺墙或采取其他延长侧向渗径的工程措施。
7.2.9 具有双向扬程的灌排结合泵站,其防渗排水布置应以扬程较高的一向为主,合理选择双向布置形式。
7.2.10 泵房防渗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的相关规定。防渗排水设计应根据泵站地质情况、泵房基础和两侧轮廓线布置、上下游水位条件等确定,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渗透压力计算;
    2 抗渗稳定性验算;
    3 滤层设计;
    4 防渗帷幕及排水孔设计;
    5 永久缝止水设计。
7.2.11 场地排水和电缆沟排水能力应足够并顺畅,防止水倒灌泵房。高扬程泵站的泵房可根据需要在其岸坡上设置通畅的自流排水沟和护坡。
7.2.12 排水沟断面尺寸应根据透水层厚度合理确定,沟内应按滤层结构要求敷设导渗层。减压井井深和井距应根据透水层埋藏深度及厚度合理确定,井管内径不宜小于0.2m。滤水管开孔率应满足出水量要求,管外应设置滤层。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