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苏州市】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指引(试行)

实施时间:2023-02-08
字号:

 前 言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应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苏州市城市建设已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向“存量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存量空间成为提升城市活力与内涵,挖掘既有空间特色、自然生态景观、人文历史资源,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求下,改造城市环境品质,提供更多“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空间成为下一发展时期的建设要求,城市更新将成为更长时期内的城市发展建设新常态,而这种更新更多体现为一种微治理、一种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由一种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微改造。

为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委办〔2022〕83号)的部署要求,整体谋划苏州市城市各类小微空间,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建设有温度、有颜值、有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效规范引导城市微更新建设工作的开展,打造城市微更新品牌,特制定本指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分类建设指引、工作机制引导、城市微更新案例。

结合苏州市城市微更新项目实践,聚焦“宜居住区、口袋公园、活力街巷、魅力街角、特征空间、艺术空间”六类空间,提出建设目标、更新内容、技术指引,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国内外微更新建设典型案例,以期提高苏州市各类空间微更新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助力“苏式空间”微更新品牌的成功塑造。

 第一章 总 则

0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落实《苏州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贯彻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提高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打造“苏式空间”微更新品牌,制定本指引。


1.2 编制依据

1、《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建科〔2021〕63号)

2、《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22〕14号)

3、《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委办〔2022〕83号)


1.3 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指导苏州市范围内城市微更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1.4 基本概念

本指引所称城市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建筑高度或容积率改变的前提下,对城市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构筑物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关于微更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小微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主要针对城市或社区公共区域品质不高、利用率偏低的广场绿地、边角灰空间、街头转角、口袋公园、街巷空间、建筑退让空间、滨水绿地等小微公共场地及其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

二是老旧建(构)筑物的活化利用,主要针对长期闲置、缺乏监管、未充分利用的老旧建(构)筑物以及缺乏修缮、业态低端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进行空间美化、功能再造、业态更新,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1.5 空间类型

苏州市城市微更新重点聚焦“宜居住区、口袋公园、活力街巷、魅力街角、特征空间、艺术空间”六大空间类型。

 第二章 分类建设指引

2.1 宜居住区

02 分类建设指引

2.1 宜居住区


2.1.1 建设目标

针对住区内部低效闲散的公共建筑、边角料空间等,重视整体布局,增补焕新便民服务设施等日常生活配套,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设计品质,为居民提供宜静宜动的交往场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全龄友好的精致“苏”式宜居住区。

2.1.2 更新内容

宜居住区微更新重点聚焦“低效闲置的建筑空间、消极闲散的活动场地、杂乱无序的景观环境、老旧破损的服务设施”等空间要素,调动各方参与,坚持居民自愿,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3 更新要点

1、建筑空间

1)典型问题:部分公共建筑失去原有功能而闲置或低效利用;小区门房、社区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建筑陈旧、功能单一、装修老化、使用率较低,不能适应新需求;楼道设施老旧杂乱,部分空间被私人杂物占据。

2)更新指引

【建筑功能】对住区中闲置或使用率低的建筑进行梳理,根据建筑规模、分布位置、社区服务短板等因素,确定更新方向,如交通便捷、人流集中、规模较大的低效闲置建筑,可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位于边角的小型公共建筑,可结合共享服务、商业售卖等功能提供就近便民服务。

【建筑环境】清理修复外立面,梳理规整附墙管线,保证整洁干净,对建筑外立面的防盗设施、空调外机等进行布局改造和美化处理。整治建筑内外部公共空间,对楼道等公共空间进行创意美化。鼓励对住区建筑防水、保温性能进行改善,补充完善住房厨房及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增加电梯、油烟分离、智慧服务等设施,完善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

2、活动场地

1)典型问题:活动场地面积不足、品质不高、功能单一,相关活动设施陈旧破损,缺少相对独立的儿童、老年活动场地,缺少针对儿童、老人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关怀设计。

2)更新指引

【休闲活动】利用住区边角地块、闲置或拆违后的空间,增加休闲交往场地;宜设置相关健身活动设施、休憩座椅等;梳理空间内的过密植物,提供可进入、停留、观赏的场地;硬质铺装须采用透水材料,满足易清洗、耐磨、防滑等要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儿童活动】以保证安全性(包括物理上和心理上)为前提,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儿童活动场地,或挖掘住区公共空间嵌入儿童活动功能;场地选址应日照充足、远离交通干扰和居民楼;空间环境应符合儿童尺度和审美,挖掘场地特点进行趣味性、分龄段设计;儿童活动设施的选材应环保、牢固,避免锐利边缘;铺装应安全防滑。

【老年活动】宜设专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冬季向阳避风,夏季可遮阴;场地应无障碍、地势平坦、防滑、不积水,且能满足轮椅通行;供老人使用的设施,应无尖锐边角,尽少采用金属材质,座椅需安装扶手;场地应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如视频监控系统、呼叫救助系统等。

3、景观环境

1)典型问题:绿植配置不合理,维护修整缺失;雕塑小品同质化、品质差,缺少公共艺术及互动性景观,社区空间呆板无趣;景观水体存在安全隐患、景观效果不佳。

2)更新指引

【小区入口】通过人车分流及智慧门岗系统,提升小区安全;通过对小区入口便民服务设施、文化宣传牌等进行一体化设计 ,合理利用入口空间,增强入口可识别性,营造社区归属感。

【绿地花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鼓励建设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私占绿地当作“自留地”“私家菜地”应对其恢复公共景观,裸露土壤应夯实处理;在绿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屋顶、墙面、廊架、车棚等多维界面塑造立体绿化。

【家具小品】鼓励设置公共艺术设施,彰显住区人文风貌特色,提升环境艺术气质;精细化设计标识标牌、家具小品等景观要素,注重适老化、休闲性、观赏性,综合提升住区景观环境品质。

4、服务设施

1)典型问题:便民服务设施(如宣传栏、信报箱、快递柜、晾衣架等)老旧破损,设施布置不合理,导致使用不便;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设施老化陈旧、异味溢出、管线杂乱无章、影响景观环境等。

2)更新指引

【便民设施】充分考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调整、增补便民设施(包括宣传设施、晾晒设施、智能快递箱等);注重便民设施整体布局和空间利用;新增便民设施风格应与环境协调、工艺安全、材质耐久易维护,原有设施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艺术美化,提升社区环境面貌。

【市政设施】对破损老化的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等市政设施及住区室外管线进行更换,对架空线路、明敷管线等进行整合、入地处理;完善住区公共照明设施,补充配套安防设施;完善消火栓、灭火器、消防管网、微型消防站等设施。

2.2 口袋公园

2.2 口袋公园


2.2.1 建设目标

针对存量闲置的小微空地及低效边角空间,充分彰显苏州文化底蕴,优化功能布局与景观设计,配置便民服务与休闲设施,强化空间使用效率,活化交流休憩场所,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活场景,打造可玩、可游、可赏的小巧“苏”秀口袋公园。

2.2.2 更新内容

口袋公园微更新重点聚焦“存量闲置地块、腾退地、边角地及消极低效绿地” 等空间,对“功能引导、设施设置、植物配置、地面铺装、交通组织”等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2.2.3 更新要点

1、功能引导

1)典型问题:现有场地利用率低,空间功能单一,相关活动设施陈旧破损、数量不足、品质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缺少相对独立的儿童、青年、老年活动场地,缺少针对儿童、老人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关怀设计。

2)更新指引

【休闲游憩】增加休闲交往场地,配置休憩座椅、垃圾箱等基本公共设施,梳理空间内的过密植物,提供可进入、停留、观赏的场地,硬质铺装须采用透水材料,满足易清洗、耐磨、防滑等要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儿童活动】场地选址应日照充足、远离交通干扰和居民楼,出入口处宜采取隔离措施限制车辆穿行;空间环境应符合儿童尺度和审美,挖掘场地特点进行趣味性、分龄段设计;儿童活动设施的选材应环保、牢固,避免锐利边缘;铺装应安全防滑,避免使用抛光石材、光滑水磨石、易长青苔的青砖、瓷砖以及玻璃、散置碎石等有安全隐患的材料。

【老年活动】宜设专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冬季向阳避风,夏季可遮阴;场地应无障碍、地势平坦、防滑、不积水,且能满足轮椅通行;供老人使用的设施,应无尖锐边角,尽少采用金属材质,座椅需安装扶手;场地应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如视频监控系统、呼叫救助系统等。附近如有配套的养老服务场所,应在其内设置公共无障碍卫生间。

【运动健身】住区口袋公园宜设置健身器材,器材类型宜兼顾各年龄段居民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健身场地和步道宜与园路结合设置,宜采用防滑、弹性耐用的材料铺设,并在步道路面或路边设置里程、健身指南等标识。

【文化科普】可选用墙面、地面、雕塑、小品、艺术装置等作为载体,形成观赏、普及科学知识及当地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场所。

2、设施设置

1)典型问题: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品质不高、老化破损,不适应当下生活需求。

2)更新指引

【便民设施】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调整、增补座椅、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直饮水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等便民服务设施,注重便民设施整体布局和空间利用,根据不同功能处理好“相对集中与有序分散”的关系,部分功能可复合设计,新增便民设施风格应与环境协调、工艺安全、材质耐久易维护,原有设施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艺术美化,提升环境面貌。

【市政设施】梳理场地内市政设施,对破损老化的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等市政设施进行更换,对架空线路、明敷管线等进行整合、下地处理;对存在破裂、堵塞、渗漏等缺陷的检查井、化粪池、泵站等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清掏、修复;完善景观灯、草坪灯、广场灯等景观照明设施,补充配套安防设施;完善消火栓、灭火器、消防管网、微型消防站等设施。

【标识设施】完善场地标识系统,鼓励根据周边环境和口袋公园主题因地制宜进行标识设计。标识标牌和宣传栏宜和景观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材质、 造型、色彩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同时,应具备辨识度、特色性与观赏性。

【景观小品】结合周边风貌和口袋公园主题适当增设廊亭、雕塑、水景、花箱等景观小品,提升公园整体艺术氛围的同时,满足居民观赏、互动的需求。结合周边城市风貌、场地定位和整体形象,对配套设施的材质、形式、色彩等,进行易识别和特色化的艺术设计,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场所精神。

【全龄友好】应坚持将全龄友好理念贯穿于设计中,保证无障碍设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关注老年人、青年人和儿童的活动需求,重点加强活动场地的适老化设计和儿童活动场地的整体提升。

【文化科普】可选用墙面、地面、雕塑、小品、艺术装置等作为载体,形成观赏、普及科学知识及当地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场所。

3、植物配置

1)典型问题:绿地缺失人性化的植物培育,养护不遵守专业规范,特别在生态环保、剪枝修枝、虫害防治等诸多方面缺失治理策略。

2)更新指引

【适地适树】根据苏州本土的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合理搭配植物品种,植物种植设计应与场地空间的功能相匹配, 避免种植对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产生危害的植物。

【搭配合理】植物组合应注重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搭配,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应注重开合有序、疏密有致、步移景异、自然生态。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宜,花灌木与宿根地被增色添彩,地带性季相特色显著,植物景观多姿多彩。

【林荫设计】系统化设计建设林荫化的步行、休憩活动、停车等空间,适当选择乡土适生落叶阔叶大乔木,形成林荫规模,做到夏可避日、秋可观叶、冬可享受阳光。

4、地面铺装

1)典型问题:铺装破损、开裂,防滑性、耐久性、美观性不高。

2)更新指引

【海绵设计】公园内部的广场、园路应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兼顾功能性和景观性前提下,合理选择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具有良好渗水性的铺装材料。

【防滑耐久】选用坚固耐用、强度高、使用年限长的仿石砖、卵石等作为广场、园路的主材料,减缓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开裂的情况,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选用防滑性、弹性、耐久性好的塑胶等作为儿童活动和健身运动场地的主要材料。

【艺术铺装】地面铺装应与环境色彩、周边风格、场地特征等相协调,应统筹铺装材料规格和场地尺度的比例关系,营造融合一致的空间。在保证空间整体简约、大方、美观的前提下,口袋公园内的主要节点区域和特色空间可通过铺设样式、色彩、图案纹样等要素,设置 空间主题,体现文化特征,深化意境,创造艺术效果。

5、交通组织

1)典型问题:公共绿地出入口交通混乱,内部步行路网不完善,断头路、交通流线不合理等导致绿化被踩踏破坏,缺乏必要的停车场地等。

2)更新指引

【流线组织】位于地铁站、公交站、火车站、 汽车站、码头等交通场站周边,或临近公共建筑出入口、道路街角等以人流集散为主的公共空间,场地应满足通过性人群的快速进出、换乘接驳需求,兼顾等候人群的短暂停留需求,避免通过性与停留性人流交织,交通标识指示应清晰醒目。

【停车设施】可结合周边场地和道路,一体化设置非机动车停车空间,有条件的口袋公园可配套建设地下或少量地面机动车停车场,满足使用人群的停车需求。

【开放可达】应与周边空间互通互融,充分保障人群出入的便利性。保证空间和视线缓冲需求,宜通过通透性高的边界植物配置,提高口袋公园界面的可感知性,吸引人群进入使用。

2.3 活力街巷

2.3 活力街巷


2.3.1 建设目标

针对苏州特色的背街小巷,对建筑风貌、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服务设施等进行更新美化,保护传承江南文脉,提升街巷空间品质,展现美好城市风貌,打造安全舒适、活力多元、人文美观、绿色智慧的情调“苏”韵活力街巷。

2.3.2 更新内容

活力街巷微更新重点聚焦苏州特色的背街小巷或重要的文化街巷等空间,对“建筑风貌、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服务设施、文化记忆”等进行更新改造,提升街巷空间整体品质。

2.3.3 更新要点

1、建筑风貌

1)典型问题:街巷建筑整体风貌不协调,店招破旧无特色,色彩不协调,夜间亮化设计不合理,墙面破损污脏,空调外机、立面管线杂乱不堪等。

2)更新指引

【风貌改善】清理修复沿街建筑外立面,保证整洁干净。街道建筑外立面的色彩、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宜选取当地特色材质、突出地域特色;鼓励结合人行视角与步行尺度,重点对沿街首层立面、店招店牌和人群主要活动区域周边立面进行品质提升;对外立面的防盗设施、空调外机等进行布局改造和美化处理。

【亮化设计】街巷照明应从适宜环境、亮度、规模尺度、颜色等方面考虑,兼顾车行与人行的照明需求,秉持绿色节能的原则,避免过度照明形成光污染,照明颜色不得对交通信号灯形成干扰。

【功能活化】腾退低效、闲置的建筑空间,植入新业态,通过后期运营,使改造过后的空间活化利用起来。

2、道路交通

1)典型问题: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车行、人行道路坑洼、沉陷,路面不平整;车辆乱停导致侵占公共空间及人行车行通道;人行通道与无障碍通道不连续等。

2)更新指引

【人车分流】有条件的街道,建议实行人车分流,优化片区交通流线,打通尽端式道路;路幅较窄的道路,鼓励机动车单向通行,适当增加人行空间尺度,通过铺装区分或设施隔离实现人车分行。

【鼓励慢行】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因地制宜设置非机动车道,保证非机动车道的完整、连续性,确保骑行者通行安全。

【步行友好】步行通行区应保持连续,避免不必要的高差与障碍,无障碍通道应连贯、平整。有条件的街道鼓励设置共享街道和全铺装交叉口,人行道铺装应满足防滑要求,应提供充足的夜间照明。应对人行道进行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满足步行通行、设施设置及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活动空间需求。

【路面翻新】对破损的车行、人行道路整修或翻新,选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改造材料;步行系统宜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装应稳固、平整、无积水;人行系统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盲道、轮椅坡道及缘石坡道)。

【稳静设计】通过限制车行速度,鼓励绿色出行,改变路面材质,实现交通稳静化设计。

【停车挖潜】充分挖掘沿街可停车空间,利用街角闲置空间、宽敞道路边,灵活布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结合现状设施增加充电桩;鼓励对停车位进行艺术化和智慧化处理。

3、景观环境

1)典型问题

街巷边角地、闲置空间利用率低、缺乏街巷特色,缺少遮荫植物、绿化搭配无特色、维护保养不到位,景观设施缺少艺术性等。

2)更新指引

【景观围墙】对沿街围墙进行精细化设计,打造功能性围墙,结合沿街围墙设置休憩空间、展示空间、公共艺术空间。

【绿化植被】道路绿地竖向标高应低于路面,以便消纳路面产生的径流。

根据不同类型街区,增加植被的可识别性。沿街种植大树冠树木、藤架等遮荫植物,植物与街道家具、景观设施结合设计。加强管理,合理疏枝,避免树枝影响车辆通行、遮挡路牌和信号灯等。

【海绵生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绿色优先、生态排水”思路,鼓励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根据水深设置驳岸或防护措施,并设置警示标识。

【公共艺术】鼓励设置公共艺术设施,彰显人文风貌特色,提升环境艺术气质;精细化设计标识标牌、家具小品等景观要素,注重适老化、休闲性、观赏性,综合提升街道景观环境品质。

【节点空间】挖掘街巷边角地,植入文化、体育、休闲等功能,结合街道文化特色,打造复合的公共活动场所。在步道较宽敞、地铁出口及道路转角处等空间,结合功能需求,植入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如小型艺术设施、小型健身设施等,形成供居民交往、游憩的街边小公园。结合互动装置、公共艺术打造特色街道节点空间,展示街道文化与内涵。

4、服务设施

1)典型问题: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品质不高、老化破损,不适应当下生活需求。

2)更新指引

【街道家具】依据街道类型、使用需求及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家具设施数量及点位分布,以方便使用、美观耐用为原则进行系统性的补量提质。鼓励运用创意性、艺术化手法对原有设施进行更新,延续场所记忆,恢复使用功能。

【标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杆体、围墙等)完善导向标识系统,不同级别标识的体量、色彩、图案等应与街区环境及风貌特色相协调。

【环卫设施】根据服务半径及使用需求,配备环卫设施(如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宜设置绿化隔离带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市政设施】在符合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多杆合一的方式对现有线杆改造。对市政设施(如箱体、公交站亭、井盖、护栏等)进行绿化遮挡或美化。

【智慧服务】鼓励在街道中加强智慧平台建设,集成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功能,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升街道智能化水平。

5、文化记忆

1)典型问题: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大拆大建或完全改变其原有记忆,街巷越来越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对老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传统文化场所缺乏保护。

2)更新指引

【文化传承】注重对街巷肌理的保护与修复,延续传统街道空间尺度、街巷肌理、历史风貌等人文环境,把承载着记忆的场地完整的保留下来,发掘街道及周边的历史文化,将街巷打造成城市博物馆。

【物质保护】注重对传统街巷内历史建筑、老建筑、老围墙、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不随意破坏建筑风貌、不砍古树老树。合理采取传统工艺和新材料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

【非遗保护】注重对传统街巷内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的保护,维护和培育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加强对传统地名、老字号、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非遗资源的挖掘梳理,通过要素植入、活动策划、场景重构、布设标识等形式,提升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2.4 魅力街角

2.4 魅力街角


2.4.1 建设目标

针对城市现有街头转角的小微消极空间,通过功能的场所营造、场地的流线组织、景观的美化提升、文化的艺术表达等,活化街角功能,点亮城市灰空间,实现街道边角料的蝶变,打造多元、共享、活力的雅致“苏”味魅力街角。

2.4.2 更新内容

魅力街角微更新重点聚焦学校、商业、地铁站出入口等人流较多或具有文化风貌特色的街头转角小微空间,对“功能引导、场地组织、景观设计、艺术表达”等进行更新改造,提升街角空间环境品质。

2.4.3 更新要点

1、功能引导

1)典型问题

原有空间荒芜、功能单一、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等。

2)更新指引

【功能活化】依托街角剩余空间,结合城市活动与设施需求,鼓励留白增绿,补足休闲运动、社区服务、社会停车等功能短板。

【设施增补】结合街角地块等灵活布置便利早餐店、便民驿站、自动贩卖设施等点式生活服务设施。

【智慧互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求,鼓励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 积极采用智能化技术,增设多样交互设施,提供便捷智慧的使用体验。

2、场地组织

1)典型问题

街角空间交通组织混乱,场地铺装简陋、美观性差等。

2)更新指引

【流线组织】以系统性、可达性强为原则,梳理完善公共空间内的流线组织,如打通封闭空间、对踩踏出的道路进行铺装引导,确保对周边各个空间的有效串联,如接入社区绿道、慢行系统等。

【步行友好】鼓励在学校等人流较多的街角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前区、街边绿带等区域,扩宽步行空间,通过彩铺、标识等,打造安全、连续、友好的慢行路径。

【铺装美化】道路线形、铺装材质及色彩应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大众审美。对于具有文化特色的铺装形式宜修复保留,更换的铺装应绿色环保,道路色彩可结合地面标识进行一体化设计。

3、景观设计

1)典型问题

空间杂乱、与城市空间缺少过度、疏于维护管理等。

2)更新指引

【景观序列】通过富有变化的植物营造,柔滑空间边界,拆除围墙进行透绿改造,增强空间景观生态性。

【街道家具】结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植入适宜的街道家具,改善使用者的空间感受。

【主题营造】结合街区功能特色、空间特质,策划主体性景观场景,强化苏州文化辨识度,营造契合当下审美和功能需求的景观效果。

4、艺术表达

1)典型问题:空间利用率低或长期荒废,缺少活力,街角缺乏艺术文化的展示等。

2)更新指引

【艺术设计】结合周边城市风貌、场地定位和整体形象,对配套设施的材质、形式、色彩等,进行易识别和特色化的艺术设计,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场所精神。

【公共小品】鼓励在街角设置壁画、雕塑、装置等公共艺术作品,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引起居民的关注、共鸣,激活城市文化氛围。

【街头展陈】打造小型街头展廊、展厅、展馆,展示城市文化,邀请居民、艺术家共同参与,打造一个可以持续更新内容的街头展示空间。

2.5 特征空间

2.5 特征空间


2.5.1 建设目标

针对苏州江南特色的桥头、码头、井台、宅院门前等特征空间,强调保护与利用结合,保存城市记忆,延续风貌的同时引入复合功能,做好静态展示和功能活化,打造彰显文化内涵、激发空间活力、展现靓丽风景的别致“苏”式特征空间。

2.5.2 更新内容

特征空间微更新重点聚焦“古建老宅、城墙桥头、码头井台”等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空间,对“空间风貌、功能活化、景观设计、文化展示”等进行更新改造,提升特征空间的环境品质。

2.5.3 更新要点

1、空间风貌

1)典型问题

建筑风貌与景观环境不协调,苏式特征不明显,老旧破损、环境杂乱等。

2)更新指引

【风貌延续】保护延续具有苏式特色的传统风貌,鼓励提取能够体现空间特征的建筑元素进行立面更新,对于非文保建筑,鼓励通过当代设计与建造手法传承历史底蕴,促进新旧建筑融合。

【物质保护】注重对历史建筑、老建筑、老围墙、码头井台、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合理采取传统工艺和新材料加强对其保护、修缮、装饰等,整治不协调的建(构)筑物与景观。

【非遗保护】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存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的保护,维护和培育其依存的文化生态。

2、功能活化

1)典型问题

空间利用低效,原有功能缺失后未能充分利用,资源闲置等。

2)更新指引

【活化利用】鼓励根据功能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活化利用,非文保建筑的内部空间可进行适当分隔;腾退低效、闲置空间,植入新业态,通过后期运营,使改造过后的空间活化利用起来。

【共生发展】原住民是特征文化空间活的灵魂,鼓励原住民参与特征空间的保护更新,保存原住民的经营活动,引导居民就地就业。

【文旅体验】活化利用特征文化空间,补充完善文化展示、咨询问询、旅游接待等文旅服务功能,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设施,全方位创新文旅体验。

3、景观设计

1)典型问题

绿化景观缺失,场地铺装破败,服务设施缺失,品质不高,缺少管理维护等。

2)更新指引

【环境整治】整治景观环境,保护能够反映空间特征的环境要素,结合场地功能打造绿化生态景观,提升空间环境质量。因地制宜策划景观主题,彰显区域特色,营造特色魅力、体验友好的景观环境。

【设施完善】对空间内的设施进行美化提升,根据需要增补服务设施,设施应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对现有设施应尽量对其保留、修护。鼓励各类服务设施兼容设置,高效利用空间。

【场所营造】鼓励以特征空间及周边区域为载体,举办公共艺术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吸引大众参与,营造空间场所,发扬场所精神。

4、文化展示

1)典型问题

传统文化空间印记消失,表达主题与传统特征空间不符,文化传承断档等。

2)更新指引

【文化再现】可结合现状设施,通过雕塑、壁画、景墙、景观构筑等形式体现。重点区域可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等方式,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便于大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文化。

【活动传承】通过要素植入、活动策划、场景重构、布设标识等形式,将特征空间更新为陈列、展览、活动的文化展示空间,提升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公众参与】鼓励设计师、艺术家与市民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承创造中,使空间成为交流的媒介,提升文化归属感和情感共鸣。

2.6 艺术空间

2.6 艺术空间


2.6.1 建设目标

针对有潜力的公共空间,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植入,增强空间的美学性、趣味性,彰显空间的艺术气息,利用艺术装饰、艺术活动等塑造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多元“苏”派艺术空间。

2.6.2 更新内容

艺术空间微更新重点聚焦“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空间、滨水空间、门户广场、高架桥下” 等公共空间,对“艺术介入、功能植入、景观设计”等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

2.6.3 更新要点

1、艺术介入

1)典型问题:原有空间整体风貌一般或较差,缺乏空间特色和吸引力。

2)更新指引

【资源活化】深度挖掘公共空间中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殊功能和地域特色的景观、场地、设施、构造、符号等特色元素,通过改造更新、艺术创作等方式形成具有时代、地方记忆的艺术作品,延续文化记忆、提升艺术氛围、激活时代价值。

【文化传承】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结合艺术节、音乐节、文化节、博览会等公共活动,将公共空间打造成临时或永久性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活态传承艺术文化。

【艺术赋能】对公共空间的景观、设施、装置等进行艺术化设计,采用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方式,将设计理念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或听众。

【主题鲜明】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沿革、人文特色、区位环境和使用需求,进行主题策划,加强公共空间的差异化和辨识度,激发空间活力。

鼓励根据空间主题,设计相应的道路铺装、景观小品、城市家具和标识标牌等景观要素,彰显公共空间的特色。

2、功能植入

1)典型问题:原有空间低效消极、功能单一,缺乏公共活动等。

2)更新指引

【消极空间】梳理城市废弃的、存在安全隐患的零星边角地、桥下空间等,结合城市活动与设施需求,通过艺术化改造,将消极空间转变成安全、实用、美观的积极空间。

【多元体验】根据公共空间所处的位置与周边的人群,结合艺术设计,设置游憩 、亲水 、交流 、健身等不同的空间功能,为居民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空间体验 。

【设施完善】针对不同区位和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完善夜间照明、安防、休憩等基础类设施,选择性增加休闲运动、科普教育、文化体验、儿童娱乐等活动设施,创造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

【活力空间】提倡通过增加小型商业设施 、优化界面通透性 、艺术化设计家具小品等方式,结合历史人文特征,融入公共艺术作品,扮靓小微空间节点,激发空间活力氛围 。

3、景观设计

1)典型问题:绿化景观破败,整体品质不高,缺少管理维护等。

2)更新指引

【景观提升】优化绿化空间布局,细化景观植被设计。结合空间尺度、步行流线、使用需求等,以点线面结合的景观植被形式合理划分空间,鼓励对景观植被的组合搭配进行优化设计,打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的景观。

【场所营造】充分结合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空间使用需求,通过铺装优化 、公共艺术植人等方式,设置丰富多元、可塑性强的场所空间,满足多样的弹性使用需求,激发空间使用的多种可能性。

【智慧场景】利用数字影音、AR/ VR技术、交互设备等,将文化、主题、艺术与景观进行融合,实现空间场景的智慧化转型,结合声光效果、交互设备等提升科技感和体验感。

 第三章 工作机制引导

3.1 工作模式

03 工作机制引导

3.1 工作模式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居民自主更新,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探索社会共创路径。为明确多元主体在微更新的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职责,归纳梳理出四种常见的微更新工作模式作为参考。

3.1.1 模式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发起项目,协调组织,进行方案审议,提供资金、并进行后期的管理维护;由专业团队结合居民意见进行方案设计。政府在此过程中探索角色转变,从以往的强势主导变为寻求合作,专业团队进入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居民也获得了提供想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三者共同获益,政府实现了提升环境品质的目标,专业团队获得了技能实践的机会,居民获得了更优质的活动空间。

案例:昆山致和塘南岸花意街巷改造

“昆韵致塘花意街巷”项目作为昆山市“昆小薇-共享鹿城”系列城市微更新的重要节点之一,设计融合了周边居住、商业、教育等功能,还原水韵昆山记忆,塑造有爱街道、魅力街巷。

项目由昆山市政府推动,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对“致河塘”两岸使用人群行为需求调查,采用“针灸式”微更新,打造“兼具传统昆韵与互动趣味的开放型城市生活街道”。

3.1.2 模式二:基层主导、社区共治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发起项目,协助指导,对方案进行审议,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扶持;街道(社区)进行整体统筹,全过程协调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居民全程参与更新方案的设计与建设,同时引入多元资金支持,并进行后期运营、管理及维护工作;专业团队提供建议、方案设计与改造建设。

基层政府扮演协调组织者的角色,为全过程提供支持;居民则是更新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营造和管理维护,实现社区共治。

案例:深圳粤海街道创业路社区共建花园

社区共建花园是深圳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城市治理机制的先行探索,开展工作模式多以政府委托,由专业单位或公益组织统筹设计-共建-运营的工作,基本形成“政府投资-社会组织-市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粤海街道创业路社区共建花园构建了“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其中技术统筹单位与街道共同推进工作进程与提供专业技术。

街道负责整体统筹、资金支持;社区负责社区组织与宣导;物业负责传导信息和反馈需求;居民参与设计、建造、维护。

3.1.3 模式三: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由政府发起微更新项目,搭建企业认证平台,将有信誉、社会责任心、影响力、管理规范的企业组织纳入进来,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主导建设公共环境改造模式,依据公共环境提升类型的不同,将企业组织有机融入到其中,出资改造(运营、维护)并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效益或通过提高知名度获得社会效益等方式得到回报,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公共环境更新发展模式。

案例: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更新改造

恩宁路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在解放后逐渐破败,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虽然主街成了旅游景点,但是两侧的小巷以及周边的社区仍然是一个无人问及的贫民窟。

项目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引入企业组织、社会资本,制定更新改造方案,承办企业通过享有15年的运营权来补贴建设投资成本,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1.4 模式四:社会组织主导,多方共建

由社会组织发起微更新项目并谋求政府、企业、专业团队和居民的支持,进行整体统筹、资金募集和全过程协调组织;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并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效益或通过提高知名度获得社会效益等方式得到回报;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居民全程参与更新方案的设计与建设,同时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并进行后期运营、管理及维护工作,通过多方合作从而实现社区共建共治。

案例:上海福山路跑道花园更新改造

陆家嘴基金会2017年起在“缤纷社区”项目总体框架下介入街区更新和社区营造,4年共聚集50余家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募集社会资金300多万,支持15个社区空间更新。

以福山路跑道花园为例,在这个将健身房门前的街道和建筑后退空间建设成70m跑道、儿童游戏区和居民休憩区的项目中,陆家嘴基金会全程跟进项目实施,是连接政府、专业人员、媒体、企业和周边小区居民的桥梁。资金由政府、众筹、基金会分摊,商户承担部分管理运维,并组织健身主题活动。

3.2 配套机制

3.2 配套机制


3.2.1 营商引导

挖掘小微空间内部及周边存量资源,增设可经营的设施和场地等,通过“建设+运营”或“建设+服务”等一体化市场运作模式,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等在运营或服务收益中实现资金平衡。或者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等不参与前期更新改造,仅参与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通过对经营场地的“承租+改造+运营“等方式获得收益。

案例一:上海永嘉路广场口袋咖啡

项目由街道(社区)主导,在改造过程中预留了营商空间,引入经营者等开展社区售卖、文化市集等活动获得收益。

案例二:广州建设街道长者饭堂

政府出资建设打造公益项目,聘请专业社会公益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得收益。通过挖潜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公益项目“长者饭堂”,饭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订餐服务。

案例三:上海洛克公园

政府将高架桥下及周边的消极空间租给企业,企业通过承租、改造、运营,形成主题篮球馆,通过运营获得收益。

3.2.2 公众引导

1、落实社区设计师服务制度

落实《苏州市城市更新社区设计师服务制度》,社区设计师以“共同式缔造、伴随式设计”为工作宗旨,依据上位规划、各类设计方案、相关技术规范等开展工作,为社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规划策划咨询、工程设计把控、实施过程协调、引导公众参与等服务。

2、策划开展微更新活动

由政府、社会组织等发起设计竞赛、方案征集、交流分享等活动,邀请设计师、艺术家、高校团队、设计爱好者等参加设计建造全过程,设置相关的荣誉及奖励等。宣传微更新对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的意义,激发公众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参与微更新成为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3、开展微更新工作坊

邀请居民参与微更新项目工作坊。在前期筹备和方案设计阶段,注重与相关利益方的沟通,包括物业、居委会、业委会等,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建设阶段,引导居民参与力所能及的共建。在维护管理阶段,鼓励居民通过认领的方式和社区、物业、居委会等共同承担后续维护工作。

3.2.3 维护引导

1、社区空间维护

坚持“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基层干部、居民为主体的常态化志愿者服务团体,通过建立“社区公约”等自治行动,加强监督和志愿服务工作。

以物业公司为主体,通过后续的物业管理、服务的使用付费、政府补贴、商业收费等多种渠道,保障后期维护的可持续性,鼓励暂无物业公司的社区引入相关管理企业。

2、城市公共空间维护

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各区(市)相关部门调研,每年定期对社区微更新、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等建设完成情况开展评估检查,设立奖惩机制,压实属地管理保护职责,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及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未履行相关职责的单位及企业,进行通报曝光、批评教育,责令整改。

定期面向社会招募微更新项目运营维护的志愿者,发展常态化的服务和志愿者队伍,构建微更新项目的可持续机制。

3.3 方案成果

3.3 方案成果


3.3.1 方案内容要求

城市微更新类型多样,更新要素各不相同,因此微更新方案内容可分为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基础内容包括项目区位、现状分析、设计方案、更新效果、改造内容、造价估算、实施计划、保障措施等。在基础内容外,结合项目实际,参照更新要点,合理选择设计拓展内容和深度。

方案成果既要便于政府管理审核,也要便于市民理解接受和监督实施。

鼓励以微更新前后对比、图文并茂等形式,形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案成果。

3.3.2 方案公示公开

城市微更新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委托设计—建设施工”的基建流程,更多强调多方参与、协调、碰撞的过程,本质上是让社区发言、使用者参与、管理者引导、设计者介入的过程,推动完善微更新方案的公示公开程序。方案设计前征询多方诉求,方案过程中进行方案公示、听取更大范围的意见,方案审议后进行成果的公开发布。方案公示公开应简明易懂,内容和样式可参照以下格式制定,也可由区(县)城市微更新的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地方实际需要统一制定。

 附录 城市微更新案例

附录:城市微更新案例


一、微更新 x 宜居住区

上海新华路693弄敬老邨7号楼改造

上海华东师大一村小区入口改造

上海长阳路138弄庭院改造

深圳社区共建花园系列


二、微更新 x 口袋公园

美国纽约佩雷公园

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

广州东山少爷南广场口袋公园

德国柏林耐克体验中心


三、微更新 x 活力街巷

昆山致和塘南岸花意街巷改造

上海愚园路墙面美术馆

成都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

重庆万州吉祥街改造更新


四、微更新 x 魅力街角

昆山柏庐中路-东塘街“稚趣街角”

昆山振华实验小学“淘气街角”

上海乐山社区街角改造

深圳蛇口东角头地铁站街角


五、微更新 x 特征空间

苏州有熊文旅公寓微更新

北京七舍合院胡同四合院微更新

成都均隆滨河路围墙改造

捷克布拉格河滨空间改造


六、微更新 x 艺术空间

西安建国门文化街区城市移动展厅

西班牙马德里科隆广场“Tierra”装置

深圳市南山区艺园路无界之厕

荷兰阿姆斯特丹A8高架公路桥下改造


案例1:上海新华路693弄敬老邨7号楼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宜居住区

更新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更新时间:2018年

敬老邨7号楼及内部改造后效果 室内适老化设施改造

◆ 老龄社区的环境提升、功能完善及适老化设计敬老邨7号楼建于1948年,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社区60岁以上居住者占比超50%。改造重点解决卫生环境问题、完善公共空间功能设施、以及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设计,包括对阴暗狭长的天井、荒废闲置的露台等进行更新提升,楼层色彩、柔和灯光、导引标志、弧形家具、走廊扶手等细节的适老化设计。

◆ 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的共建模式

由AssBook设计食堂发起项目,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牵线搭桥和指导下,上海万科、大鱼营造等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华路微更新项目的实践中,同时举办了设计节等大型年度社会活动,邀请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共绘,为城市历史街区注入活力的同时 ,积累了社区与居民、社区营造与商业营造的连接和经验。

案例2:上海华东师大一村小区入口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宜居住区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20年

◆ 空间延展,兼顾功能使用与界面遮蔽

打破常规大门二维界面的呆板印象,将入口区域根据使用需求向小区纵深延伸,同时解决人车分流、提供休息椅、设置宣传栏以及屏蔽隔壁小学食堂排烟管、遮挡垃圾箱等诸多纷乱但极具烟火气的功能。

◆ 外装内做,巧用设计强化场所空间形象

在室外空间做内装施工,使用者感知到的全部都是与身体或视线能够接触的内界面,而无需在小区门外去设计缺乏观察场地的立面形象。

案例3:上海长阳路138弄庭院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宜居住区

项目规模:38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19年

案例3:上海长阳路138弄庭院改造

◆ 市政管网的更新修缮

通过对市政管网的梳理、修复建新,系统性解决老旧地下管网因年久失修造成的常年堵塞、积水返臭等问题,达到“路好走、水好排、没气味”的效果。

◆ 庭院景观的艺术设计

整合庭院公共空间,在规整居民需要的晾衣架、围栏和花架等设施的同时,提升居民休憩交流空间,强化社区场所精神。

案例4:深圳社区共建花园系列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宜居住区

更新机制:基层主导、社区共治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城市治理机制的先行探索

截至2022年4月,深圳全市已建成240余个社区共建花园。社区共建花园是深圳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城市治理机制的先行探索,开展工作模式多以政府委托,由专业单位或公益组织统筹设计-共建-运营的工作,基本形成“政府投资-社会组织-市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建花园以社区公共绿色空间为载体,调动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积极因素,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开展园艺活动。

案例5:美国纽约佩雷公园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口袋公园

项目规模:39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1967年


◆ 利用建筑间隙,打造露天休憩场所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占地仅390平方米的佩雷公园在美国纽约建成开园。那时的纽约,地价昂贵,交通混乱,在建筑物中间留出一些露天场所,能够让居民有地方坐下来获得快乐。

◆ 营造自然氛围,掩盖城市喧嚣

公园中成行成排的皂荚树阵以及6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空间的背景,掩盖了城市的喧嚣,成了城市舒缓动听的“白噪音”。

案例6: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口袋公园

项目规模:106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0年

◆ 拆除违章建筑,激活城市“边角料”

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的弄堂空间,拆除路边违建的小面馆后,此处成了一个闲置场地,通过口袋公园建设激活城市边角料。

◆ 打造自然花园,服务周边社区

在场地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创造出一个可漫步、闲坐、赏花的自然花园。

◆ 打造街头展廊,展示城市文化

入口空间布置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永久展,成为介绍众多珍贵历史建筑的小序厅。场地内的镜面系统是一块块可旋转、可更换的展板,这些展板构成了一个可以持续更新内容的街头画廊。

案例7:广州东山少爷南广场口袋公园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口袋公园

项目规模:898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0年

◆ 消极空间的活化利用,激活场所与文化传递

场地流线由枯燥的直线变为更富有探索性趣味的曲线,通过公园场地的改造提升,使社区居民能像使用自家客厅一般使用这个公共场所,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通过广场游历了解到广州东山地域文化。通过使用人群的增加与多元化,年轻活力与文化传递被点燃,真正激活从一个社区公共节点到下一个社区公共节点的能量传递。

案例8:德国柏林耐克体验中心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口袋公园

项目规模:325平方米

更新机制:企业主导,自主更新

更新时间:2022年

◆ 提供功能场所,引导居民生活方式

由于新冠疫情而导致一系列缺乏运动的现象,促使将街道广场重建为运动与游戏的场所,使运动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企业自主更新,推广企业文化

耐克体验中心是一个全镜面化的永久性展馆,为柏林市民提供了免费的运动与娱乐平台。镜面展馆将来运动的人置于场地中央,而展馆自身则完全融入周围环境中。

案例9:昆山致和塘南岸花意街巷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3641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21年

◆ 还原水韵昆山记忆,塑造有爱街道

边界活化,提升城市街区的可步行性;利用小区围墙、水榭廊架、月洞门以及色彩鲜艳的主题标识,增加狭小 U 型街道的景深和街景层次,提升街道城市界面的美观性。分时错峰的多重复合功能,提升城市空间的高效能利用;科学整合散乱停车区域,并实施日间对社会车辆开放、夜间满足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分时利用。

案例10:上海愚园路墙面美术馆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1平方米

更新机制:企业主导

更新时间:2017年

◆ 利用沿街围墙,打造街头美术馆

这座总长5.2米,紧贴墙面,占地不到1平米的超薄美术馆是一座为愚园路的路人设计的美术馆,路人通过发光的细条形窗向内窥视,欣赏馆内艺术品。

◆由企业发起项目、设计建设和维护运营

该项目是AssBook设计食堂发起的2017年城事设计节的环节之一,但因为受到周边社区的喜爱,而被保留下来并由UNITU进行运营,路人可以通过扫描墙馆边的二维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向运营方UNITU进行投稿。每个月,UNITU都会筛选一位路人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在墙馆内。因此,它是一座从展出到观展完全属于路人的社区美术馆。

案例11:成都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220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 挖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街巷

发掘华西大学的悠久历史,打造“时光之河”展示长廊,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大学路打造成一条生长的街道博物馆,满足游客了解历史、参观游览的目的性需求。

◆ 人车分流,道路、绿化、街道家具一体化设计

大学路原是一条单向双车道,设计将绿化和街道家具作为隔离带,充分实现人车分流,打造了互不干扰的慢行与车行系统。

案例12:重庆万州吉祥街改造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24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更新时间:2021年

◆ 现代街区与老旧生活区共生

项目前靠新商业,背靠老旧居民区,设计既要解决和提升本地市民的生活需求,也要适当的引入了网红业态,吸引时尚年轻消费群体。保留场地原有结构、树木,围绕现有的黄葛树打造月光剧场,室外书屋等居民活动空间。对不能移除的防滑桩、沼气池、杂乱的管线、空调外机等采用包裹铝板的手法,使其变成类似于穿孔板形式的剧场文化墙。

◆ 营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更新

合理的商业运营与植入,才能真正的使改造过后的空间活化利用起来,对场地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于部分临街建筑进行改造与重建,打造网红咖啡店,结合场地打造灵活市集,预留足量空间,满足特定时节的市集、营销展示等活动需求。带动老街的地摊儿经济,置入新的时尚业态,为街巷注入互动性和时尚性的活力体验。

◆ 通过景观墙体和装置,延续文化记忆

除了延续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居民本身的生活文化,设计把场地本身承载着记忆的东西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在场地置入城市记忆,通过景观的手法,将万州港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演变成我们的景观墙体、景观装置等景观元素。

让居民和游客走到这个空间的时候都可以跟场地产生共鸣,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记忆纽带。

案例13:昆山柏庐中路-东塘街“稚趣街角”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魅力街角

项目规模:3075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20年

◆ 精细化改造街角空间,小投入、大改变

“转角绿地”毗邻繁忙的交通交叉口,是柏庐中路的重要界面,是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也是接送孩子的家长们的等候停留区。巧理边界,打造安全便捷的上下学路、提升街道界面的美观性;“针灸式”介入,“活化”林下空间;功能复合,构筑“老幼友好型”共享空间。

案例14:昆山振华实验小学“淘气街角”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魅力街角

项目规模:23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21年

◆ 发掘场所痛点,破解街角交通难题

场地位于鹿城路振华实验幼儿园东侧围墙外,现状为家长接送该处幼儿园及小学学生的等待区,放学高峰期时停放大量电瓶车,人行流线交叉混乱,无等候休息设施。设计以实现非机动车停车数量最大化、停车-接送-娱乐游线最合理为目标,打造了安全、有趣的校园接送区。

案例15:上海乐山社区街角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魅力街角

项目规模:2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 打破视线死角,打造街角展示空间

改造前,乐山社区的好几处街角常会有不文明的大小便现象。设计将这些视线隐蔽的街角变成公共交流场所,让更多的眼睛关注到这里,用橱窗、地图和景观花池提供人们可驻足阅读的机会。

案例16:深圳蛇口东角头地铁站街角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魅力街角

项目规模:24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 创意景观设计,打造街角精神堡垒

场地中央的雕塑镂空雕刻了“湾厦”字样,并有“与蛇口一起成长”以及相关蛇口发展的重要年份,成为社区历史的见证。设计团队采用参数化设计,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公共景观建筑小品,象征着蛇口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开拓,以时代弄潮儿的角色始终勇往直前。

◆ 依托交通空间的人流量,打造交往空间

依托于交通节点,公园有5个出入口,场地仿佛以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每一个人进入空间,为生活在周边拥挤环境中的老旧社区居民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创造了一个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外能够停留、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

案例17:苏州有熊文旅公寓微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特征空间

项目规模:2500平方米

更新机制:社会资本参与

更新时间:2017年

◆ 结合功能的活化利用激活传统空间

前后四进的古建老宅,通过空间的更新改造、功能的活化利用,延续了历史文脉、保存了城市记忆,赋予了传统空间新的活力。

◆ 延续老宅原有的文化风貌和空间体验

保留与凸显原有的庭院布局,延续苏州园林的情趣,完成公共与私密空间的过渡与转化;外立面改造与原木色门窗结合,展现出老宅古朴素雅的气质。

案例18:北京七舍合院胡同四合院微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特征空间

项目规模:500平方米

更新机制:社会资本参与

更新时间:2020年

◆ 结合功能的活化利用激活传统空间

更新改造一方面是修复旧的——对院落房屋进行整理,保留历史的印记,修复各个建筑界面,加固建筑结构,重现传统建筑的样貌;另一方面是植入新的——新的生活功能配备(卫生间、厨房、车库等),新的基础设施(水暖电设备管线),以及新的游廊空间。

案例19:成都均隆滨河路围墙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特征空间

项目规模:375平方米(长250m x 宽1.5m)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19年

◆ 通过创意的表达赋予围墙新的文化内涵

通过中国古代的山水长轴画中的空间园林意境,来表达围墙的空间概念,从而改变居民社区与城市空间中公共与私有、封闭与开放、独立与相融的关系。

◆ 通过空间的设计处理引入功能场所精神

在拆除原有封闭围墙的同时,利用围墙前后有限的缓冲空间制造一条具备有多重功能迭代的线性景观墙,在实现围墙功能外,给市民增加一处可停、可观、可歇、可交互的场所。

案例20:捷克布拉格河滨空间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特征空间

项目规模: 4公里长的河堤空间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更新时间:2019年

◆ 特征空间的保护修缮

通过对码头堤坝的保护性修复、以及功能空间进行的阶段式干预,场地被重新赋予了文化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让建筑本身重新恢复了活力。

◆ 营商引入,传统空间的功能活化

将河堤墙壁上的20个“洞穴”(原先是用于存放冰块的仓库)改造为公共空间,包括咖啡馆、俱乐部、工作室、画廊、图书馆、邻里聚会空间和公共厕所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案例21:西安建国门文化街区城市移动展厅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艺术空间

项目规模: 15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 历史与文化的碰撞

展厅与建国门相互对望,在城市更新中和市井文化里起到丝丝活力,这里可以开小型发布会,音乐会,艺术展览,孩子在这里嬉戏,年轻人在这里驻足,老年人抬头张望,让公共性与建筑、艺术、音乐、市井文化、有机碰撞发酵出更多的美好故事。出于对场地地形的尊重,建筑环绕在一棵古树之下,充当场地焦点、与周围的旧城区环境相得益彰,以新颖的艺术笔触重新开启建国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机遇。

案例22:西班牙马德里科隆广场“Tierra”装置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艺术空间

项目规模:25 x 25米 艺术装置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 艺术装置引发人民的价值思考

由红色发光球体笼罩在类似工地脚手架的立方体中构成,大型物体形成的视觉冲击伴随着内部发出的红色光芒,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作品概念所传递的能量。作品邀请人们反思:地球家园是一个整体,一切都像生物体一样被连接起来。人类活动使地球发生令人担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发起讨论并建立目标来唤醒集体意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以改善和促进集体的责任感。

案例23:深圳市南山区艺园路无界之厕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艺术空间

项目规模:30.8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18年

◆ 消隐在树林掩映中的无边界公厕

项目坐落于北环大道和艺园路交角,建筑师将这座具有厌恶性的设施消隐在原本树林掩映的绿化带中。厕所隔间采用无分性别隔间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无边界的,与自然交融的流动型平面布局。设计最大化了人流到达的可能性,采取类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成为人们更乐意走的穿行捷径,场地内还设置了相应的休憩座椅,供人休息或等候。

案例24:荷兰阿姆斯特丹A8高架公路桥下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 x 艺术空间

项目规模:225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更新时间:2006年

◆ 消极空间的活化利用

A8高架公路下面的空间原本多年来都是作为地面停车场使用,但经过艺术家的设计与微更新后,已经变成一处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活动场所。这里有滑板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戏水池,还为儿童开辟了活动场地,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运营,让原有的停车场变得生气勃勃,富有生活气息。

后 记


苏州市正积极谋划开展城市微更新行动,以各类小微空间为载体,通过对小微空间的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功能业态等进行“针灸式”更新改造,实现城市风貌、空间品质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激发社区活力,不断满足居民需求,助力苏州市城市更新工作。

《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微更新案例和梳理总结地方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阐述苏州市微更新的基本概念、空间类型、分类建设指引和工作机制引导,希望可以有效规范引导城市微更新建设工作的开展。

《指引》内的部分素材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支付版权费用或修改相关内容。

《指引》为试行版,限于编写时间和水平,难免疏漏有误,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编制组

2023年01月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