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成都市】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2021版)

实施时间:2022-01-01
字号:

 前言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发布《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2021版)》的通知

成住建发〔2021〕241号


 


各区(市)县住建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四川省绿色建筑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等实施,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质量,我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2021版)》,已经专家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审查标准与此文件不一致的按照此文件执行。



附件:附件—《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2021版)》

      《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2021版)》附表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1年11月25日 

前 言


本技术要点是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成都市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2019 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技术要点在修订过程中,遵循国家、省、市绿色建筑相关要求,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技术要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参考了国家、省有关标准,广泛征求了各区(市、县)住建主管部门及设计、生产、科研、咨询、审查等单位以及公众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技术要点共有 4 个章节、5 个附表和 4 个附录,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调整绿色建筑等级。在原有的“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等级基础上增设“基本级”。

2. 调整评价方法。民用建筑将原有按设计专业进行得分评价的方法调整为按“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 大类指标进行得分评价,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保持一致。

3. 增设“绿色建筑+”章节,鼓励特色化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创新。鼓励项目结合自身设计条件,在满足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健康”、“绿色建筑+低能耗”、“绿色建筑+智慧”等特色目标。

4. 修订“工业建筑”章节。参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 对工业建筑各专业条文进行修订,并对不同的星级达标分值按照国标权重加权修订。

5. 修订“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自评表”、“水系统规划设计申报表”,增设“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申报信息汇总表”、“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论证报告申报一览表”、“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意见表”

6. 增设附录“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论证报告审查要求”。

本技术要点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监督实施,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688 号;邮政编码:610093;E-mail:yunchaofu@foxmail.com)。


本 要 点 主 编 单 位: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 要 点 参 编 单 位: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要点主要起草人员:贺 刚 王家良 付韵潮 秦盛民 高庆龙 倪 吉 龚小兵 窦 枚 杜毅威 邹秋生 高 波

陈佩佩 钟辉智 赵仕兴 张 灿 杨夏一 幸 运 曾丽竹 黄 春 黎 力 程永前 王继红

黄 佩 吴银萍 曾丽雯 高 锐 龚克娜 刘东升 刘志娟 杨艳梅 张学川 何 昕 苏英杰

江练鑫 邱 壮 白登辉


本要点主要审查人员:赵东亚 张兴亮 曹 历 黄 平 何达亚 黄 虹 石英浩

1总则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成都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工作,统一绿色建筑标准的设计深度与审查尺度,制定本技术要点。


1.0.2 本技术要点适用于成都市新建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含执行自审承诺制的建筑)的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改建、扩建项目参照执行。


1.0.3 本技术要点的主要参考依据包含《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1/T 009、《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1/T 037、《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阶段审查技术要点(试行)》及相关主管部门政策文件。


1.0.4 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应对相关专业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支撑材料中涉及绿色建筑设计部分进行技术审查。


1.0.5 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除应符合本技术要点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1.0.6 项目如需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应根据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按流程申报。


1.0.7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点。

2基本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 施工图设计机构应在送审时提交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自评表(附表 1)、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申报信息汇总表(附表2)、水系统规划设计申报表(附表 3)、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论证报告申报一览表(附表 4)、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模拟分析报告和计算书等支撑材料。


2.1.2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对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模拟分析报告和计算书等支撑材料进行审查,填写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附表 5),确定等级。


2.1.3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设计依据、项目概况与项目自评内容,项目自评内容部分应简述对应得分条文所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设备选型的技术指标等内容。具体编制格式与深度可参考附录 3。


2.1.4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写明项目所执行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的等级,审查中发现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支撑材料不符合绿色建筑等级相对应的设计条文要求时,必须进行修改,否则不能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审查。主要支撑材料的具体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可参考附录 4。


2.1.5 绿色建筑设计变更应严格按照成都市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执行。


2.2 民用建筑审查与等级划分


2.2.1 本技术要点条文分为控制项、评分项、提高与创新项、“绿色建筑+”项。控制项和“绿色建筑+”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提高与创新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2.2.2 控制项必须严格执行,全部满足。评分项条文分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5 类指标属性,各类指标属性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 2.2.2 的规定。“绿色建筑+”项条文为推荐性条文,鼓励项目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达标。

注:提高与创新项得分大于 100 分时,应取为 100 分。


2.2.3 本技术要点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审查的总得分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Q=(Q0+Q 建筑+Q 结构+Q 水+Q 暖+Q 电+Q 景观+QA)/10 (2.2.3)

式中:Q——总得分;

 Q0——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 400 分;

Q 建筑~Q 景观——分别为 6 类专业(建筑与建筑物理、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的评分项得分之和;

QA——各专业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之和,当得分大于 100 分时,应取为 100 分。


2.2.4 本技术要点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4 个等级。“绿色建筑+健康”、“绿色建筑+低能耗”、“绿色建筑+智慧”3 个特色目标用于特色项目。


2.2.5 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民用绿色建筑设计等级为基本级。


2.2.6 当总得分分别达到 60 分、70 分、85 分且满足下列规定时,民用绿色建筑设计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1 项目应满足本技术要点民用建筑章节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申报信息汇总表(民用建筑)(附表 2-1)中每类指标得分不应低于表 2.2.2 中最低得分要求;

 2 项目应满足表 2.2.6 的要求。

2.2.7 “绿色建筑+”包含“健康”、“低能耗”、“智慧”3 个特色目标,当满足“绿色建筑+”章节各小节中对应的达标项数要求时,视为实现相应的绿色建筑特色目标。

2.3 工业建筑审查与等级划分


2.3.1 本技术要点条文分为控制项、评分项、提高与创新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提高与创新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2.3.2 控制项必须严格执行,全部满足。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审查的总得分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P=P0+P 建筑+P 结构+P 水+P 暖+P 电+P 景观+PA (2.3.2)

式中:P——总得分;

 P0——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 10.68 分;

P 建筑~P 景观——分别为 6 类专业(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的评分项得分之和;

PA——各专业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之和。


2.3.3 当总得分分别达到 40 分、55 分、70 分且满足下列规定时,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1 项目应满足本技术要点工业建筑章节全部控制项的要求;

 2 工业企业的建设区位应符合国家批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3 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规模、工艺与装备水平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

 4 工业企业的产品不应是国家规定的淘汰或禁止生产的产品;

 5 单位产品的工业综合能耗、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消耗、水资源利用等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指标应达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国内基本水平;

 6 各种污染物排放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 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用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定,不应是国家禁止用地的项目。

3民用建筑

3 民用建筑


3.1 建筑与建筑物理专业


建筑专业控制项共 22 项,建筑物理专业控制项共 5 项,需全部满足。建筑专业评分项共 21 项,总分为 219 分,其中“安全耐久”:67 分,“健康舒适”:17 分,“生活便利”:39 分,“资源节约”:80 分,“环境宜居”:16 分;建筑物理专业评分项共 8 项,总分为 78 分,其中“健康舒适”:38 分,“资源节约”:15 分,“环境宜居”:25 分。提高与创新项共 6 项。


3.1.1 控 制 项


4工业建筑

4 工业建筑

4.1 建筑专业

建筑专业控制项共 6 项,需全部满足。评分项共 33 项,总分为 26.49 分,其中,“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7.90 分,“节能与能源利用”:4.08 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3.91 分,“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5.20 分,“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5.40 分。提高与创新项共 2 项。

4.1.1 控 制 项


 附表

附表



 附录

附录

附录 4 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论证报告审查要求


1、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1 分析目标:

通过风环境模拟,指导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合理布局建筑群,优化场地的夏季自然通风,避开冬季主导风向的不利影响。实际工程中需采用可靠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各个季节典型的风向和风速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并达到下列两款的要求:

1) 过渡季、夏季建筑物室外风压均匀,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开窗)表面压差大于 0.5Pa;

2)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风速低于 5m/s。

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1.5m 处风速应小于 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应小于 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 2;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应大于 5Pa。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应大于 0.5Pa。

2 模拟技术规定:

1) 模拟软件:可采用商业版或研究版 CFD 软件。

2) 气象条件: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针对夏季、过渡季和冬节最多风向条件下,平均风速进行室外通风模拟。若无当地气象数据,建议采用《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中逐时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得到。

3) 建筑模型:根据项目规划红线图建立地形、目标建筑及其周边有影响的建筑模型,目标建筑边界 H 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对于评价区域地势不平坦,且周围地势高于评价区域地势 20m 时,模型空间应体现周围地势。H 为分析模型整体高度(含地形),当模

型建筑含有 100m 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且高于周边其他建筑平均高度 2 倍以上时,可取最高建筑高度的 1/2 作为 H。

4) 计算区域:以模型边界为基准水平向外扩大计算区域,要求来风方向不小于 5H,下风向不小于 6H,其他方向不小于 4H。计算区域高度不小于 4H。

5) 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区 1.5m 高度应划分 10 个网格或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 3 个网格和更高的网格以内。

建筑周围及重点考察区域网格应进行加密处理。

6) 计算模型:根据计算对象的特征和计算目的,选取合适的湍流模型。可采用标准 k-ε模型、零方程模型等。对风压系数重点关注或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其他精度更高的模型如 RNGk-ε模型、LES 模型、DES 模型等,并应对采用的模型进行适用性说明。

7) 边界条件:风速入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定室外梯度风分布,如指数分布定律。有可能的情况下入口的 k、e 或者ω也应采用分布参数进行定义。对于未考虑粗糙度的情况,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来的影响;对于实际建筑的几何再现,应采用适应实际地面条件的边界条件;特别是针对城市较高密度建筑区域内需考虑地面周边建筑和其他粗糙物带来的影响,设定合适的地面粗糙度。对于光滑壁面

应采用对数定律。

8) 数值计算收敛条件: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计算应在求解充分收敛的情况下停止,均方根残差应设定为小于 10E-4;或以观察点的物理量的值按照预期趋势变化时停止。

9) 模拟结果:距地 1.5m 处风速云图、风速矢量图、风速放大系数云图,以及建筑外表面压力分布云图。

3 室外风环境分析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模拟目的、项目概况、研究对象的说明;

2) 分析依据;

3) 物理模型、计算域、网格的展示及建模说明;

4) 研究对象与模拟目的相关的设计技术和设计参数的说明;

5) 主要应用软件与模拟方法;

6)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其他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和计算精度说明;

7) 模拟结果的展示和分析;

8) 结论和建议。


2、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针对公共建筑) 

1 分析目标:

通过室内自然通风模拟,指导房间门窗(相对)开口位置、外窗形式及开启方式、外窗开口面积等设计,确保室内具备良好的通风环境。采用可靠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合理确定边界条件,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并达到下列以下要求: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90%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 2 次/h。

2 模拟技术规定:

1) 模拟软件:可采用商业版或研究版 CFD 软件,或网络法模拟软件;

2) 模拟工况:重点考虑过渡季节情况下主要功能房间的自然通风情况;

3) 建筑模型:根据项目建筑楼层平面图和门窗大样图,建立建筑室内模型和门窗实际可开启部分。建议参照如下原则进行建模:

(1)对建筑门窗开闭的商业建筑及办公建筑,室内的内门按开启进行建模,对常闭防火门按关闭进行建模;

(2)对外窗按开启进行建模,对通往室外阳台、屋顶花园的门按关闭进行建模;

(3)对商业建筑及办公建筑的一层入口大厅,外门按 50%开启率建模(如有实测数据时应按实测数(据进行设定);

(4)对住宅建筑,户内的门、窗按开启进行建模,户内与楼道之间的外门按照关闭进行建模;

(5)目标建筑室内空间的建模范围应构建所有室内隔断,宜包含大型橱柜类家具,可不包含桌、椅等不显著阻隔通风的家具。

4) 网格划分:采用室内外耦合模拟的方法时宜采用多尺度网格,室内的网格应符合模拟目标的需要,能反映所有显著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网格过渡比宜在 1.2~1.5 之间,网格过渡宜在目标建筑区域外进行,局部有必要进行快速过渡的区域可适当调整,但不应大于 2;

采用室内、室外分步模拟的方法时,室内的网格应能反映所有显著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通风口上宜有 9 个(3×3)以上的网格。

5) 计算模型:根据计算对象的特征和计算目的,选取合适的湍流模型。可采用标准 k-ε 模型、RNGk-ε 模型、LES 模型、DES 模型或零方程进行计算;

6) 边界条件:采用室内外耦合模拟的方法时,参考过渡季节工况下室外通风模拟分析的参数设置;采用室内、室外分步模拟的方法时,应基于过渡季节典型的风向和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根据建筑立面风压作为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的边界条件;

7) 计算收敛性: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计算应在求解充分收敛的情况下停止,均方根残差应设定为小于 10E-4;或以观察点的物理量的值按照预期趋势变化时停止。

3 模拟结果:

距楼地板 1.5m 处空气龄云图、风速云图、风速矢量图,主要开口截面的速度分布云图,统计计算对象空间内的各主要功能空间的换气次数等(空气龄≤1800s 即可视为满足 2 次/小时换气次数的要求)。

4 室内风环境分析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模拟目的、项目概况、研究对象的说明;

2) 分析依据;

3) 物理模型、计算域、网格的展示及建模说明;

4) 研究对象与模拟目的相关的设计技术和设计参数的说明;

5) 主要应用软件与模拟方法;

6)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其他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和计算精度说明;

7) 模拟结果的展示和分析;

8) 结论和建议。


3、室内天然采光分析报告(针对公共建筑) 

1 适用场合

天然采光模拟用于评价现行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中规定的各类房间(场所)以及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品质,用于指导相关的设计优化;依据施工图图纸进行建模计算,校核项目主要功能房间采光质量是否达标。

2 软件要求

计算软件宜采用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光环境模拟软件,也可使用正规科研机构或软件企业开发的光环境模拟软件,计算内核应为Radiance。

3 几何模型建模要求

数值模拟所采用的几何模型尺寸应按照实际建筑尺寸 1:1 构建,物理模型应包含显著影响采光计算结果的构件,可按需对模型进行简化,建模及简化可参照如下规则:

1) 所有主要功能房间应建模,采光特性相同的房间可按类别合并,每类计算一个;

2) 建筑内外各类影响采光的构件应予以建模,包含但不仅限于:门窗、外遮阳、阳台板、外挑梁板、雨棚、屋檐、结构挡梁、外凸墙体、建筑外凸造型;飘窗或凹窗应考虑其外凸或内凹距离;其他构件应根据其对建筑采光的影响程度确定建模、简化或忽略并应在结果报告中作出说明;

3)地下采光的建模还应包含覆土厚度,地上顶部采光建模应包含采光井井深;或根据 GB50033-2013 附录 D 将覆土或井壁对采光的影响折算为玻璃透光率;

4 计算参数设置

4.1 天空模型的选择

计算天然采光和不舒适眩光时天空模型应选择 CIE 标准全阴天模型,室外设计照度应取 12000lx。

4.2 表面反射比的取值

设计阶段采光计算时,建筑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应根据设计资料所确定的材质取值,依据 GB 50033-2013 附录 D 选用;如果现有的设计资料无法确定建筑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则材料表面的反射比取值如下:

顶棚:0.75;

墙面:0.6;

地板:0.3;

4)周边遮挡物:0.3。

4.3 透明构件的参数设置

建筑门窗(含透光幕墙)可按门窗表的类型和参数进行分类设定,应在输入参数中考虑可见光透射比、挡光折减系数、玻璃表面反射比。计算参数应参照设计文件选取,设计文件无相应资料时,可参考 GB50033-2013 附录 D 选取。

5 计算网格设置

5.1 参考平面

民用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取距地面 0.75m,楼梯间、走廊、大堂等公共场所取地面。取室内地面计算采光时,为避免过于靠近边界,可取距地面不大于 0.01m 的偏移。

5.2 网格划分

网格分辨率应权衡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对于常见的 10 ㎡~100 ㎡的房间,网格间距不宜大于 0.5m;对于大于 100 ㎡的大空间,网格间距宜取 1.00m;对于小于 10 ㎡的小房间,网格间距宜取 0.25m。划分网格时,房间轮廓向内偏移半个网格大小,使得最靠边的网格点到

墙面的距离等于网格间距的一半。

6 模拟结果评价

6.1 评价指标

采光分析计算应参考 GB 50033-2013,以各房间采光系数平均值作为主要分析输出与评价指标。另外还可用采光均匀度、全天然采光百分比(Daylight Autonomy)等评价指标对室内采光质量进行辅助评价。采光系数标准值应乘以成都地区光气候系数 K,K 取 1.2。

6.2 采光系数达标的统计原则

教育建筑的普通教室、医疗建筑的一般病房应分别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4.0.4 和 4.0.6 的强制要求。

公共建筑按照施工图绘制的主要功能房间进行统计。先对各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分别计算并统计达标的面积,再统计总的达标面积并计算其占功能房间总面积的比例。当某个房间的采光系数平均值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中规定的采光系数标准值时,该房间面积可全计入达标面积。

主要功能房间内区采光系数平均值满足该类型功能房间采光标准值要求的区域面积计入达标面积;地下空间和高大进深的地上空间采光系数平均值不低于 0.5%的区域面积计入达标面积。

7 报告编制要点

室内天然采光分析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描述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规模、目标建筑类型、周边遮挡情况等信息。提供项目总平面图或鸟瞰图,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的位置关系。

2)分析依据:明确分析的范围和标准条文的要求,列出分析报告编制的标准依据及相关资料。

3)技术方案:对分析采用的方法、计算工具、几何模型的简化、周边遮挡的处理、计算参数设置、计算网格设置进行必要的说明。提供分析软件中的三维几何模型。

4)模拟结果与分析:天然采光模拟分析,给出室内参考平面采光系数分布图或室内参考平面天然光设计照度分布图,在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上注明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平均值,或进行列表给出各房间的采光系数平均值计算结果。对于标准层,按最低的自然层注明采光系数,非标准层各层均应注明出。公共建筑还应给出达标百分比。

5)结论与建议:对项目采光系数达标情况进行简要的说明。


4、主要构件隔声性能分析报告 

1 适用场合

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计算用于评价现行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规定的各类房间(场所)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用于指导相关的设计优化;依据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工程做法标准等进行围护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校核项目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是否达标。

2 计算要求

建议采用经验公式、曲线比较法、类比法对项目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进行计算,并结合《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 中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 C 及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 Ctr 进行修正。

3 报告编制要点

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描述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规模、目标建筑类型等信息。提供项目总平面图或鸟瞰图。

2)分析依据:明确分析的范围和标准条文的要求,列出分析报告编制的标准依据及相关资料。

3)技术方案:对分析采用的方法、计算工具、计算参数设置等进行必要的说明。

4)模拟结果与分析:计算外墙、隔墙、窗、透明幕墙、门、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

5)结论与建议:对项目围护构件隔声达标情况进行简要的说明。


5、室内背景噪声分析报告 

1 适用场合

室内背景噪声计算用于评价现行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规定的各类房间(场所)的室内噪声等级性能,用于指导相关的设计优化;依据建节能设计文件、工程做法标准等进行围护构件隔声性能计算后,根据项目各楼栋立面室外噪声分布,计算项目内最不利房间类型的室内噪声等级,校核项目内各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等级是否达标。

2 计算要求

建议采用公式计算法和模拟计算法来确定项目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等级。

3 报告编制要点

室内背景噪声计算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描述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规模、目标建筑类型等信息。提供项目总平面图或鸟瞰图。

2)分析依据:明确分析的范围和标准条文的要求,列出分析报告编制的标准依据及相关资料。

3)技术方案:对分析采用的方法、计算工具、几何模型的简化、计算参数设置等进行必要的说明。

4)模拟结果与分析:计算项目内不同的功能房间类型的室内背景噪声。

5)结论与建议:对项目不同的功能房间类型的室内背景噪声达标情况进行简要的说明。


6、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 

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内热环境的舒适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场地通风不良、遮阳不足、绿量不够、渗透不强的一系列的问题,降低热岛强度,提高环境舒适度。本条要求项目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 进行热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是指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简称居住区。

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应根据项目选择的降低热岛强度的措施情况,包括以下内容(未选择的措施可不做说明):

1) 迎风面积比计算;

2) 户外活动场地遮阳覆盖率计算;

3) 透水铺装计算;

4) 建筑底层的通风架空率说明;

5) 屋面绿化设置情况;

6) 室外休憩场所设置人工雾化蒸发降温措施情况;

7) 项目热岛强度计算过程及相关结论说明;

8) 结论。


7、室内污染物浓度预评估报告 

1 评估目标:

通过室内污染物浓度计算模拟分析,指导项目在装饰装修阶段,合理选择装修材料种类、使用量,以及室内新风设备、空气净化设备。

实际工程中需依据装修设计方案,选择典型功能房间使用的主要建材以及固定家具制品,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进行预评估。

2 评估方法

1)分析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控制设计标准》JGJ/T461

2)模拟法:预评估应采用能生成合理描述装修方案模型的专用计算软件,软件应具有下列功能:

① 计算工程逐时/逐天的室内污染物浓度释放量;

② 设置装修材料类型和用量、材料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通风特性参数、净化特性参数等条件;

③ 直接生成室内污染物浓度评估报告。

3 室内污染物浓度预评估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模拟目的、项目概况;

2)分析依据;

3)物理模型、计算原理说明;

4)研究对象与模拟目的相关的设计技术和设计参数的说明;

5)主要应用软件和模拟方法;

6)技术精度说明;

7)模拟结果的展示和分析;

8)结论与建议。


8、其他报告 

1、报告类型

这类报告主要指通过施工图进行直接统计而得出结论的报告,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 装饰性构件造价比例计算书

2) 围护结构防潮、隔热性能计算书

3) 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

4) 可调节外遮阳比例计算书

5) 公共交通布局示意图

6) 工业化内装部品用量比例计算书

7) 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利废建材用量比例计算书

8) 绿色建材设计应用比例计算书

9) 人均集中绿地面积比例计算书

10) 通风开口面积比例计算书

11) 室外噪声模拟分析报告

12) 光污染分析报告(专项)

13) 旧建筑使用专项报告

14) 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计划

15) 结构规则性判定报告

16) 抗震性能设计或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设计报告或证明材料

17) 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

18) 预制构件比例计算书

19) 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计算书

20) 生态修复方案

21) 绿地及透水铺装比例计算书

22) 室外夜间照明光污染分析报告

23) 遮阴比例计算书

24) 绿容率计算书

2、报告内容

这类报告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施工图设计文件,因此其计算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模拟目的、项目概况、研究对象的说明;

2) 分析依据;

3) 计算结果展示和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