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河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标准 DB13JT8493-2022

实施时间:2023-02-01
字号:

 前 言

前 言


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复审结果的通知》(冀建节科〔2021〕2 号)的要求,由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技术标准》DB13(J)/T 200-2015的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标准共分为 11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施工管理;5. 环境保护;6.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8. 节能与能源利用;9.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10. 绿色施工技术与创新;11. 绿色施工检查。

本标准由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绿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管理。

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积累相关资料,随时将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至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 146 号,邮政编码:050051,电话:0311-87084249,邮箱:mnndkf@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名单:

主编单位: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

中联合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程标培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张天平 线登洲 那 然 贾凤锁 安占法

那建兴 季 健 陈仁富 于 泽 赵丽娅

高腾野 杨 勇 生加旺 陈晓晓 杜 磊

贾立勇 陈 锋 杨亚锋 郭群录 安长彪

马 乐 韦晓东 吴永伟 李永强 周小兵

李 彬 陈 辉 安卫锋 吉 祥 武永在

刘 伟 肖 晗 丁连勇 谭宝根 刘 朋

王淑礼 黄 伟 刘雪童 钟 涛 线洪鹤

于 率 张亚冬 蒋玉秀 安建辉 李金元

刘卫未 王义宏 米从磊 关泽宇 杨红艳

要立超 郭星罡 刘晓东 王 静 李 庆

温博轩 张嘉熙 李玉洁 关锦鹏 袁浩云

白海龙 郭金河 唐召宁 耿姿姿 张广林

赵 萌 王校伟 谷子梦 李亚杭 陈金伟

赵天琛 张 峰 贾彦丰 赵 鹏 梁 英

严雪峰 张良伟 张弘强 李世强 高若凡

审查人员:曹福顺 梁 复 刘振波 王运波 张胜彦

张非非 王 义


条文说明:

制定说明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标准》DB13(J)/T8493-2022,经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 年 11 月 14 日以第 138 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有关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条文规定的参考。

1总则

1 总 则


1.0.1 为贯彻建筑工程环境保护、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

1.0.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1.0.1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引导建筑企业推进绿色施工,促进行业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良好的城市环境秩序,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1.0.2 本标准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同时也适用于改建、扩建等工程的绿色施工,并可供其他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参考。

2术语

2 术 语


2.0.1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

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2.0.2 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trash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料。

2.0.3 建筑废弃物 building waste

建筑垃圾分类后,丧失施工现场再利用价值的部分。

2.0.4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s

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2.0.5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2.0.6 回收利用率 percentage of recovery and reuse

施工现场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施工现场所有建筑垃圾的比重。

2.0.7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s

不同于传统地表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施工应符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 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 等标准的规定。

3.0.2 绿色施工项目应制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实施目标管理。

3.0.3 绿色施工项目应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

3.0.4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中应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章节,绿色施工目标明确,内容涵盖环境保护、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等“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3.0.5 绿色施工项目应采用符合绿色施工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施工,同时应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改进。

3.0.6 绿色施工项目应建立绿色施工培训制度,并有实施记录。

3.0.7 绿色施工项目应采集和保存过程管理资料、见证资料、影像资料和自检评价记录等施工资料。


条文说明:

3.0.2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是推行绿色施工的基础。

3.0.3 工程项目在图纸会审时应包含“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相关内容。

3.0.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修编并发布的《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引入了绿色、低碳的建筑施工新技术,对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施工单位应加大推广力度。

3.0.5 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高性能、低噪声和低能耗的机械,施工中采用的产品、技术、设备和施工方法,应达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3.0.6 培训制度要包括对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等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与绿色施工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4施工管理

4.1 组织管理

4 施工管理

4.1 组织管理


4.1.1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提供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场地既有设施和构筑物情况等资料。

4.1.2 建设单位应负责组织协调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

4.1.3 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绿色施工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并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4.1.4 施工单位是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全面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和实施。

4.1.5 实行总承包管理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对绿色施工负总责。

4.1.6 施工单位应将绿色施工管理指标纳入分包合条款,并进行计量和考核。

4.1.7 工程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管理。

4.1.8 工程项目部应定期组织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自检和评估,做好阶段评价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4.1.9 工程建设参建各方应根据绿色施工目标,制定绿色施工考核指标和绿色施工激励制度。


条文说明:

4.1.1 在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根据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内在联系,将土建、装修、机电设备安装及市政设施等专业紧密结合,使建筑工程设计与各专业施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利用拟建设施,减少可再利用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除,减少资源浪费。

4.2 规划管理

4.2 规划管理


4.2.1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和设计文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做好绿色施工策划。

4.2.2 施工单位应编制包含绿色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或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并经审批通过后实施。

4.2.3 绿色施工方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绿色施工考核目标、经济指标和控制目标;

2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绿色施工主要措施和实施计划;

3 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降低环境负荷、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的管理措施;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措施。节材目标、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节材措施和可循环材料使用措施,节材优化、工具化、定型化施工方案;

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节水目标,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等非传统水源合理利用的控制措施;

6 节能与能源利用措施。施工过程中的节能策划,节能目标、节能措施;

7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

8 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措施;

9 绿色施工技术创新目标和实施计划;

10 绿色施工平面布置图、噪声监测点布置图、扬尘监测点布置图。

4.2.4 施工单位应开展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四新”技术,鼓励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化升级革新。

4.2.5 施工单位应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办公方法。


条文说明:

4.2.2 绿色施工措施建议作为施工组织设计单独的章节,与安全文明施工结合考虑,避免增加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量。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应将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目标设立、监督管理机制、宣传培训、考核评价、技术创新措施等要求融入其中,将绿色施工管理列入项目部的职责和目标。

同时,应明确项目经理是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将相关绿色施工的职能分解并列入各岗位人员职责中。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尽量利用规划内设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应优先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中采用的产品、技术、设备和施工方法,应达到“四节一环保”要求。

4.2.4 应加强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优先采用“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

4.3 实施管理

4.3 实施管理


4.3.1 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项目特点组织绿色施工宣传,营造绿色施工氛围。

4.3.2 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意识。

4.3.3 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向作业人员进行的技术交底应包含绿色施工要求。

4.3.4 绿色施工项目应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4.3.5 施工现场应设置包括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的绿色施工标牌,在醒目位置设置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等绿色施工标识。

4.3.6 施工现场应对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4.3.7 施工现场应设置连续、封闭等能有效隔绝各类污染的围挡。

4.3.8 施工单位应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测并分析施工现场扬尘、噪声、光、污水、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等各类污染物,并制定监测超标后的应急预案。

4.3.9 施工单位应对绿色施工开展情况定期进行计量、核算、统计、对比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4.4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4.4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4.4.1 施工现场应完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规范标准。

4.4.2 施工现场应符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 的规定。

4.4.3 施工现场临建设施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市政设施和周边道路。设置的办公室、宿舍、食堂等临建生活设施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 188 等规定。

4.4.4 临建生活设施应满足坚固、美观、通风、采光、防雨、防潮、保温、隔热、防火等性能要求。

4.4.5 临建生活设施选址应合理,符合安全、消防要求等相关规定,禁止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宿舍,严禁将在建工程作为临建设施。办公用房、宿舍均满足 2m2/人的使用面积要求。

4.4.6 临时用房应进行必要的结构计算,符合安全使用要求,所用材料合格并满足卫生、环保和消防要求。装配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要求。

4.4.7 作业区、生活区、办公区应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饮水桶(或饮水器),饮水器具应加盖、上锁、有标志,定期消毒,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4.4.8 临建设施的配电及用电管理必须满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的要求。

4.4.9 生活区、办公区应设置集中充电场所,满足小型工具、应急器具、对讲设备等生产生活机具的充电需要,生活区宜单独设置充电柜或充电房间,并安排专人管理。

4.4.10 施工现场职工宿舍应有必要的生活空间,设置单人铺和生活用品专柜,照明及插座用电宜选用 36V 及以下安全电压,插座宜选用 USB 口插座。

4.4.11 职工宿舍应保证夏季防暑降温和冬季职工取暖的需要,并保障正常用电。空调、电暖气等设备应设专用配电线路,配备合格的断路开关、漏电开关等电器保护装置,宿舍内严禁使用其他各类电加热器具。

4.4.12 施工现场食堂应选择在通风、干燥的位置,防止雨水、污水流入,远离厕所、垃圾站、有毒有害场所等污染源的地方,食堂与厕所、垃圾站点及有毒有害场所的间距应大于 15m。

4.4.13 食堂应取得卫生许可证,炊事人员应有健康证,配置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完善生活卫生设施,炊具、餐具和饮水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

4.4.14 施工现场应设置保健卫生室,有专(兼)职医生值班,应有保健箱及一般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材、设备。

4.4.15 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急救人员,具备应急急救的处置能力。

4.4.16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人员卫生防疫教育,做好职工防病知识、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4.4.17 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品,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对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培训。

4.4.18 施工作业人员发生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在2h内向事故发生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积极配合调查处理。

4.4.19 施工作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病源携带者时,应设置隔离室,及时进行隔离,并由卫生防疫部门处置。

4.4.20 施工单位应对生活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定期检查食堂、饮食等卫生状况。

4.4.21 施工单位应对生活区卫生保洁及防疫情况进行检查,定期消毒。

4.4.22 施工单位应利用智能化手段进行劳务实名制管理,自动采集人员基本信息辅助人员定位管理、行为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等。

4.5 评价管理

4.5 评价管理


4.5.1 施工单位应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指标体系要求,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情况,定期进行绿色施工自评估。

4.5.2 施工单位应成立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保留相关记录。

5环境保护

5.1 扬尘控制

5.1 扬尘控制


5.1.1 施工现场大门内应设置减速带或挡水带,门口必须设置车辆冲洗装置、排水沟、沉淀池。

5.1.2 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应进行硬化处理,施工道路、作业场地应采用混凝土硬化,出入通道口外侧路面不得有积水。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水系统,排水沟、排水设施通畅不堵,场地平整不积水。场地和道路上不乱堆乱放,无散落物。

5.1.3 施工现场应建立洒水清扫抑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

5.1.4 施工现场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5.1.5 遇有 4 级以上大风或重污染天气预警时,应采取扬尘防治应急措施,严禁土方开挖、回填等可能产生扬尘的作业。

5.1.6 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土方作业目测扬尘高度应小于 1.5m;结构施工及安装装饰目测扬尘高度应小于 0.5m,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洒水、喷雾、覆盖等抑尘控制措施;

2 散状颗粒物堆放应采取覆盖措施;

3 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

4 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防尘、抑尘、降尘措施,不得扩散到场区外;

5 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抑尘措施;

6 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宜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管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从空中抛撒废弃物。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7 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车辆,应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车辆,不应污损场外道路。

5.1.7 建筑工程主体施工,脚手架及临边防护栏杆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保持整洁、牢固、无破损。

5.1.8 市区内施工作业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5.1.9 施工单位宜在施工现场道路、围墙等部位安装喷淋或喷雾等降尘装置。

5.1.10 施工单位应利用视频监控和在线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进行扬尘实时监控。

5.2 噪声与振动控制

5.2 噪声与振动控制


5.2.1 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的要求制定施工现场降噪措施,并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监测和记录。

5.2.2 施工作业宜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应采用隔声、吸声材料搭设防护棚或屏障等措施。

5.2.3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施工,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特殊情况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并公告附近居民。


条文说明:

5.2.1 施工场地的噪声主要有桩基噪声、混凝土泵车噪声、挖掘机噪声、运输车辆噪声、混凝土振捣器噪声、圆盘锯噪声、切割机噪声、电钻噪声、磨石机噪声等。

5.2.2 混凝土输送泵、电锯房、柴油发电机等应设有吸声降噪屏。

5.3 光污染控制

5.3 光污染控制


5.3.1 施工作业应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应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5.3.2 施工现场强光作业和照明灯具应采取遮挡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5.3.3 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条文说明:

5.3.2 电焊作业时,会对施工人员的人体皮肤、眼睛造成伤害,甚至视力减弱永久伤残;造成间接污染,其他专业相近施工人员的伤害;光污染辐射大时影响居民、商业区正常休息;夜间加班电焊弧光忽闪、忽熄,施工人员眼睛模糊,操作和行走在危险部位易发生安全事故,应采取活动屏挡、集中入房加工焊接、工装模具固定焊接、辐射面搭设挡光壁等遮挡措施。

5.4 水污染控制

5.4 水污染控制


5.4.1 施工现场应建立污废水处理、雨水回收利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应进行定期清理。

5.4.2 施工现场污废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

5.4.3 施工现场应排水畅通,设有排水管网和沉淀池,施工废水及雨水经沉淀池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泥浆不得随处、随意溢流。

5.4.4 施工现场厕所应设置化粪池,化粪池必须进行抗渗处理,并及时清掏,污水通过化粪池后方可接入市政污水管线。

5.4.5 施工现场食堂应设隔油池,并定期清理。

5.4.6 施工现场使用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应密闭存储。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至市政排污系统或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5.4.7 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设置沉淀池,冲洗水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5.4.8 施工现场市政给水接入点应设防污隔断阀,卫生间蹲便器应设真空隔断器,防止污水倒流。

5.4.9 禁止采用镀锌钢管作为生活给水管道或采用镀锌钢板制作现场生活水箱,施工现场生活水池及管道系统安装后应进行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5.5 土壤保护

5.5 土壤保护


5.5.1 施工现场严禁随意排放废水、油料、化学溶剂等,不得出现液体的“跑、冒、滴、漏”和固体的“扬、洒、遗、漏”等现象。

5.5.2 施工现场产生的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进行回收,并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得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5.5.3 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严禁焚烧或掩埋各类有毒、有害物品。

5.5.4 施工现场存放的危险品、化学品、危险性废物等应有专门的库房和场地,地面应做隔水防渗漏处理。

5.5.5 废弃的化学品、油料、有毒有害材料等应收集并存放到指定容器内,不得随意倾倒,其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5.6 建筑垃圾控制

5.6 建筑垃圾控制


5.6.1 施工单位应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不低于 50%。

5.6.2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产生量应不大于300 吨,装配式建筑每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产生量应不大于 200 吨。

5.6.3 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垃圾桶应分为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两类,建筑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应有安全防范措施,单独存储,且有醒目标识。

5.6.4 有毒有害废弃物分类率应达到 100%,废电池、废墨盒等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应封闭回收,不得混放。

5.6.5 施工现场应优先选用绿色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可回收利用率。

5.6.6 建筑垃圾的运输应确保不滴不洒不漏,建筑垃圾的处理应符合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

5.6.1 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作为地基和路基的回填材料,提高回收利用率。

5.7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5.7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5.7.1 施工单位应对地下各种设施进行调查,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5.7.2 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

5.7.3 施工单位应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5.7.4 施工总平面布置、临时设施的布局设计及材料选用应科学合理,节约能源。

5.7.5 施工单位宜利用拟建道路路基作为施工现场临时道路路基。临时设施应利用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施工单位应优化土方施工方案,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


条文说明:

5.7.1 应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人文景观保护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及基础设置管线分布情况,制订相应保护措施,并应报请相关方核准。

5.8 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5.8 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5.8.1 进出场车辆及机械设备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

5.8.2 施工现场应使用清洁燃料,不得将煤作为生活燃料。

5.8.3 电焊烟气的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的规定。

5.8.4 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5.8.5 具有挥发性有毒气体的液体材料应密闭储存,使用时应按需采量。

5.8.6 室内装修施工完成后应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检测应符合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

5.8.4 不得在施工现场融化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1 节材措施

6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1 节材措施


6.1.1 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合理设置材料加工、存放场地,科学选用材料运输设备和装卸方法,降低材料损耗率,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6.1.2 施工期间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期间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现有或拟建道路;

2 施工期间充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燃气、电信等市政设施;

3 施工期间临建设施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功能,或使用便于拆卸、可重复利用的材料。

6.1.3 施工前,应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并做好实施记录。施工现场 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应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 70%以上。

6.1.4 施工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应优先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材料的合理使用,选择的材料应与规划设计的要求相符;

2 施工单位对于建筑材料采购要制订明确的环保材料采购条款,应对材料供应单位进行审核、比较、挑选;

3 严格控制临时设施用料,应利用旧料、现场拆迁回收的材料;

4 模板、脚手板、安全网等周转材料,应选择耐用和维护、拆卸、回收方便的材料。

6.1.5 施工过程应加强材料管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单位应提高施工人员节材意识,加强节材管理;

2 根据施工进度、材料周转时间、库存情况等制定采购计划,并合理确定采购数量,避免采购过多,造成积压或浪费;

3 施工单位应改进施工工艺,缩短工期,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材料的消耗和施工废料的产生;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物资清单,制定并实施可回收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提高废料利用率;主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不低于 50%;

4 施工单位应对材料进行科学管理,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应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提高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5 施工单位应制定限额领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制度,依照施工预算,实行限额领料,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当天施工结束后的剩余材料应妥善保管,工具应及时入库。施工单位宜比较实际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的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6.1.6 材料堆放有序,保存环境适宜,管理方法得当,避免因保存不当而造成的材料浪费。

6.2 结构材料

6.2 结构材料


6.2.1 结构工程应使用散装水泥、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6.2.2 工程用混凝土应采用商品混凝土,并优先选用预拌砂浆。

6.2.3 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优化钢筋线材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钢筋损耗。

6.2.4 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工艺,并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施工现场用材加工量。

复杂空间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应采用仿真技术,模拟施工过程和状态。

6.2.5 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施工,可采取数字化技术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6.2.6 应利用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水泥用量;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掺量应按供货单位推荐掺量、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原材料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

6.2.7 优先选用建筑配件整体化或建筑构件装配化安装的施工方法。

6.2.8 木结构构件应在工厂加工完成。

6.2.9 索膜结构施工时,索、膜应工厂化制作和裁剪完成,现场安装。

6.2.10 钢混组合结构中的钢结构构件,应结合配筋情况,进行深化设计确定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连接套筒焊接及预留孔应在工厂加工时完成,严禁安装时随意割孔或后焊接。

6.2.11 结构加固宜采用碳纤维材料。


条文说明:

6.2.1 使用散装水泥可以节省包装材料。

6.2.3 使用专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优化钢筋配料,合理利用短钢筋,使剩余的钢筋头最少。

6.2.6 在保证设计和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尽量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等工业废料及高效减水剂,以节约水泥。

6.2.9 索膜结构的索及膜均应在工厂按照计算机模拟张拉后的尺寸下料,制作和安装连接件,运至现场安装张拉。

6.2.11 使用碳纤维对结构进行加固,具有强度高、施工便捷、构件尺寸改变小等优点,应倡导使用。

6.3 围护材料

6.3 围护材料


6.3.1 门窗应选用密封性、保温隔热隔音性效果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6.3.2 屋面材料应选用高效节能、耐久性、防水、保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

6.3.3 墙体的保温隔热系统应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3.4 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应进行优化设计和节点处理,降低热(冷)桥效应,并针对建筑物不同部位的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

6.3.5 墙体砌筑时应事先设计排块图,非标准砌块应在工厂加工按计划进场。

6.4 装饰装修材料

6.4 装饰装修材料


6.4.1 块材、板材和卷材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

6.4.2 可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

6.4.3 溶剂型材料应使用密闭容器存放。各类涂料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启,及时封存。

6.4.4 预留预埋件应优先选用标准件。

6.4.5 门窗、幕墙、块材、板材宜采用工厂化加工。

6.4.6 优先采用自粘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粘结剂的使用量。

6.4.7 吊顶施工应减少板材、型材的切割。

6.4.8 落地灰应及时回收、合理使用。

6.5 周转材料

6.5 周转材料


6.5.1 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6.5.2 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6.5.3 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工具式模板和新型模板材料。高层建筑应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

6.5.4 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提高架料周转率。

6.5.5 施工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工具式可重复使用的围挡。

6.5.6 应加强周转材料的日常维护,延长使用寿命。租赁的周转材料应依据施工周期,准确计算使用时间,合理使用。

6.5.7 现场临建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应定型化、工具化、标准化,便于周转和多次重复使用。

6.5.8 脚手架和模板支架宜采用管件合一的脚手架材料搭设。

6.5.9 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应及时回收散落的铁钉、铁丝、扣件、螺栓等材料。

6.5.10 短木方应采用叉接接长工艺合理使用,木、竹胶合板的边角余料应拼接使用。

6.5.11 模板应采取工厂化定型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减少施工现场加工拼装作业的时间。


条文说明:

6.5.3 制定模板施工方案时,应贯彻“以钢代木”和应用新型材料的原则,尽量减少木材的使用,以保护森林资源。

6.5.4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使用整体提升或分段悬挑等工具式外脚手架随结构施工而上升,可以减少投入、提高周转率,减少垂直运输作业、安全可靠。

6.5.5 活动房可采用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多层水泥活动板房、集装箱式用房等。围墙可采用预制轻钢结构等可重复利用材料,提高材料使用率。

6.5.8 传统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过程中容易丢失扣件且承载力受人为因素较多,因此提倡使用承插式架、门式架等管件合一的脚手架。

6.5.9 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小型材料配件丢失或散落,节约材料和保证施工安全,对不慎散落的应及时回收利用。

6.5.10 用作模板龙骨的木方经周转使用后折断或配料锯割形成的短料,可采用“叉接”接长技术接长使用,木、竹胶合板配料剩余的边角余料可拼接使用,变废为宝、节约材料。

6.6 机电安装工程材料

6.6 机电安装工程材料


6.6.1 机电工程安装前,应对通风空调、给排水、强弱电、末端设施布置及装修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绘制综合管线图。

6.6.2 机电工程的固定件、连接件、面板等应工厂化制作。

6.6.3 管道应采用工厂化加工方法,采暖散热片应在工厂组装完成。

6.6.4 污水管道、雨水管道试验及冲洗用水应优先利用施工现场收集的雨水或中水。

6.6.5 预制风管宜进行工厂化制作。

6.6.6 电线导管暗敷应做到线路最优化,电缆应按照实际尺寸订购。


条文说明:

6.6.1 通过综合分析、平衡,寻求最优方案,以实现节材。

6.6.5 下料时,应遵循“先大管后小管、先长料后短料”原则,以实现节材的目的。

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1 提高用水效率

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1 提高用水效率


7.1.1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统一规划布置施工现场临时给排水方案。签订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应将节水指标纳入合同条款。分包单位应服从总包单位的管理,实施过程应进行计量考核。

7.1.2 施工临时给排水的布置应利用场地和周边原有给水管线及给排水设施,工程永久设施与临时供水措施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7.1.3 施工现场应合理设计供、排水系统,提高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利用率,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7.1.4 临时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用水点的需要,统筹设计、合理布置。

7.1.5 临时供水管网管道材质宜选用低重量、低阻力、安拆方便的管材。管径应经过计算合理选择,管路应便捷,减少管路长度及转弯以减少沿程及局部压力损失。

7.1.6 临时给水管网连接应可靠,管道及阀门应经过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合格,排水管道应经过灌水、通水、通球试验合格,卫生器具及水箱应经过满水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以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7.1.7 临时供水管网管道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方式。

7.1.8 优先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水资源循环利用工艺。

7.1.9 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要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7.1.10 施工现场临时给排水系统、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应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

7.1.11 施工现场应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用水定额指标,并安装计量装置,分别计量管理。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对混凝土砂浆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应进行专项计量考核。

7.1.12 施工现场临时给水应利用市政压力供水,采用能效高的变频控制供水设备,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条文说明:

7.1.1 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7.1.7 机械连接如法兰连接、沟槽连接、丝接、承插连接等方式,不宜采用卡压连接、热熔、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

7.1.9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应使用市政自来水。

7.2 非传统水源利用

7.2 非传统水源利用


7.2.1 水资源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项目施工需进行降水的,应采取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编制降水施工方案;

2 施工现场应设置废水回收设施,对废水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

3 施工现场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保持水体循环,有条件的宜收集屋顶、地面雨水再利用。

7.2.2 非传统水源和施工现场循环再利用水,在使用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类使用。

7.2.3 施工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宜采用非传统水源。


条文说明:

7.2.2 如砂浆、混凝土搅拌用水应达到《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要求。

7.2.3 混凝土当采用洒水或喷雾养护时,养护用水宜使用回收的基坑降水或雨水;混凝土竖向构件宜采用养护剂进行养护。试验及冲洗用水应优先利用施工现场收集的雨水或中水。管道试验及冲洗用水应有组织排放或回收。

8节能与能源利用

8.1 节能措施

8 节能与能源利用

8.1 节能措施


8.1.1 施工现场应制定节能措施,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对能源消耗量大的工艺应制定专项降耗措施。

8.1.2 施工临时设施应结合日照和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使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设施。

8.1.3 施工临时用房应使用热工性能达标的复合墙体、门窗和屋面板,顶棚宜采用吊顶。

8.1.4 施工现场应分别制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

8.1.5 工程项目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


条文说明:

8.1.1 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如选用具有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8.2 机械设备与机具

8.2 机械设备与机具


8.2.1 严禁使用国家、行业、地方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设备、机具和产品。

8.2.2 工程项目应对主要耗能施工设备定期进行耗能计量核算。

8.2.3 施工现场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统计,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

8.2.4 施工现场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8.2.5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应选用节电型产品。


条文说明:

8.2.3 统筹安排电梯、塔吊的使用,减少空车运行情况,提高使用效率。

8.2.4 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

8.3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8.3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8.3.1 临时设施的设计、布置与使用,应采取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办公及生活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利用自然通风;

2 临时设施宜选用由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

8.3.2 临时设施采暖和制冷设备应实行分段分时使用,合理调控开启时间和室内温度,


条文说明:

8.3.2 使用到采暖制冷设备的房间与邻近房间应采取断桥隔断措施。



8.4 施工用电及照明

8.4 施工用电及照明


8.4.1 临时用电应采用节能型设施和节能控制装置,合理设计和布置临电线路,现场照明设计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的规定。

8.4.2 临时用电应设置合理、制度齐全、节能管理措施明确并落实到位。

8.4.3 照明器具宜选用节能型器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 20%。

9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9.1 临时用地指标

9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9.1 临时用地指标


9.1.1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9.1.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应合理、紧凑,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要求。


条文说明:

9.1.1 如临时加工厂、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

9.2 临时用地保护

9.2 临时用地保护


9.2.1 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9.2.2 充分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并做好维护管理。

9.2.3 临时用地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2 应充分利用山地、荒地作为取、弃土场的用地;

3 施工后应恢复植被;

4 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地貌复原。


条文说明:

9.2.1 减少土方堆放场地等。

9.3 施工总平面布置

9.3 施工总平面布置


9.3.1 工程项目施工总平面规划布置应优化土地利用,分阶段策划,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实施动态管理。

9.3.2 施工现场入口应设置绿色施工制度图牌。

9.3.3 施工单位应合理设计施工现场交通道路,减少道路土地占用量,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永久道路和拟建道路兼顾考虑。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应采用可周转材料进行硬化处理。

9.3.4 施工现场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充分利用既有交通线路,合理规划运输路线。

9.3.5 施工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应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采用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结构设施。

9.3.6 施工现场应采用装配式、工具化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施工土地。

9.3.7 钢筋加工和构件制作应做到配送化、工厂化,减少现场加工占地面积。


条文说明:

9.3.2 绿色施工制度应包括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等内容。

10绿色施工技术与创新

10 绿色施工技术与创新


10.0.1 施工单位应优先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推广应用技术,开展自主创新研究。

10.0.2 施工单位宜结合工程实际需求,采用 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整体提升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10.0.3 施工单位宜组织设计基于电子商务的分承包商的选择、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的采购及物流管理的数据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绿色施工精细化管理效率。

10.0.4 绿色施工项目应根据工程需求和参建单位情况,采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决策分析智能协同。

10.0.5 施工单位应开展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研究,形成工法、专利和论文等成果。

11绿色施工检查

11 绿色施工检查


11.0.1 施工单位应对工程项目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等三个阶段的绿色施工情况进行定期自检,并对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对照目标进行阶段总结评估。

11.0.2 施工单位应根据绿色施工自检情况,制定改进措施。

11.0.3 绿色施工自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绿色施工管理目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情况;

2 绿色施工方案和措施制定情况,绿色施工教育培训情况;

3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阶段实施完成情况;

4 节材及材料资源利用措施与阶段实施完成情况;

5 节水及用水资源利用措施与阶段实施完成情况;

6 节能及能源利用措施与阶段实施完成情况;

7 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与阶段实施完成情况。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

2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

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4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

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

10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11 《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JC 1066

1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13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 188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