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扬州东花园小学异地新建项目---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扬州东花园小学异地新建项目---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2日 关注度:81285
扬州东花园小学异地新建项目---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委托方

    扬州广陵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 设计单位

  • 建成时间

    2021.06
  • 用地面积

    40925.51㎡
  • 建筑面积

    45551.25㎡
  • 地址

    东花园小学位于东南片区七里河公园东侧。北邻规划道路;南临七里河;西临金鱼塘路(纵七路),和七里河公园一路之隔;东侧规划道路纵八路。
  • 主创建筑师

    王萌
  • 主创设计团队成员

    仲凯 袁泉 朱晨曦 刘禹珊 牛森
  • 施工图设计

    王才学
  • 摄影

    丘文建筑摄影

扬州东花园小学项目

作者:王萌(基准方中南京公司创意室)



一、设计背景

扬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素来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近年来,扬州市正积极开展对旧城区,尤其是对东南片区的各类重点改造工程,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东花园小学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紧邻“九园同建”点睛之笔的七里河公园,正是政府致力于打造的 “城市双修”发展样板区。

在这样的政策前提下,东花园小学的迁建必然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师理解项目也需具备更广泛且城市化的视野。首先,要考虑如何回应区域升级的社会期待和文化标识性作用,另外,也应思考如何提升学校的空间设计,改进教学模式,融入创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完成这些任务,东花园小学才能成为扬州市优质的学校样本。

 

 


二、设计回顾

回顾设计历程,东花园小学项目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复盘的经验,南京创意团队的设计师们因地制宜,从概念出发,最终落于实地。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61.4亩,需建设8轨48班小学,且预留部分教室为远期发展考量。设计师们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整体化的梳理。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政策背景要求设计师们首先要跳出建筑单体,上升到城市角度思考问题。东花园地处七里河生态廊道,西侧紧邻七里河公园,周边环绕东南片区丰富的公园系统,如南门湾公园,文峰公园,三湾公园等。立足于这样的前提,我们考虑将校园内开敞空间与西侧公园体系结合,共同打造城市的南北方向绿轴,以建立生态核心与古运河的连接,将学校的开放空间与城市的慢行系统接轨,使“公园+”的城市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建筑单体与周边整体环境中去。

 


在这样的原则支撑下,设计概念最终定义为以古运河为根系,以景观通廊为枝干,以各个景观节点为树叶,由西向南发展,生长,进而演变出校园的树枝形态,象征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在园区的空间设计中,这个概念也借由“多重地面”、“退台连廊”、“活力空间”和“森林教学”的方式进一步得到体现和印证。

 


确立了整体概念后,我们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落实设计,包括功能分区、流线和出入口设置、校园空间设计、立面设计等。


1、功能分区:

对于校园布局而言,300m运动场的选址对整体功能划分影响最大,因此首先被进行了推敲和比对。考虑到项目西侧紧邻七里河公园,为了使外部景观更好地向场地内延续,将校内环境接轨城市空间的概念落实,且满足活动区适当向社会开放的需要,运动场布置在西侧是顺理成章的。风雨操场和食堂则结合行政综合楼及预留教室布置在北侧,主要教学区布置在东侧,各个流线相对独立,避免过度交叉造成混乱。

 

 


2、流线和出入口设置:

小学周边的交通堵塞是一直普通存在的社会现状,每逢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聚集大量接送学生的家长,为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学校缺少合理的规划管理,导致部分家长为了图方便,无视规则,肆意占道,随意停车,甚至停在马路中央,造成道路拥堵。也有大量骑电瓶车的家长将车直接停靠在校门口,更近一步造成了交通堵塞。这样车辆占道乱停的现象,不仅阻碍了市民正常通行,也给上下学的学生们带来安全隐患。

 

 


为提供合理的校园交通组织方案,我们对当前的道路情况和出入口选择进行了比对。原控规条件中,基地周边共有三条城市道路,东侧和北侧道路宽度较窄,易造成堵塞;西侧道路较宽,但距离交叉口较近。另外基地西侧待建幼儿园对小学出入口选择也有影响。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发现无论以哪条道路为出入口,独立承担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压力都很困难,为破除这个困境,必须从造成交通混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出发,全面组织内外流线,最终缓解乃至解决交通问题。

 

 


我们首先对国内校园周边普遍存在的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项研究,发现造成堵塞现象主要体现在两点,(1)接送高峰时段停车需求无法满足,往来车辆随意乱停。(2)接送流线不合理,流线交叉,管理混乱。究其根本缘由可以发现,是“行为模式”与“流线组织”的不匹配。因此,我们对各类人群的不同时段的行为模式和内外流线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1)行为模式分析

影响学校交通情况的行为模式可以以时间段划分。“早高峰”与“晚高峰”分别对应“接”与“送”的区别。

 

 

 


早高峰时段:小学上学高峰、幼儿园上学高峰、上班高峰,三个时间段其实是错峰的,对城市交通的压力相对较小。且“送学“通常为即时落客,车辆即停即走,停车需求较小,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路径最短、用时最快的流线作为上学路线。

晚高峰时段:小学放学时间与下班高峰期重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此外,“接学”通常需要提前到达并等候,有较大的停车需求,停车时间也相对较长。但是,相比分散的上学行为,放学有较高的组织性和易管理性,可由教工统筹安排。

其他特殊时刻:现代学校出于节约社会资源,服务城市的需要,在节假日可部分为城市居民开放,提供健身场所。此外校园西邻七里河公园,也需要考虑为社会解决部分停车需求。

分析结论:根据以上对行为模式分析,可以得出:送学入口选择应重点考虑家长与学生的便捷性,放学时段,应关注城市交通问题,特殊时段则应流线独立,便于分时管理。

 


(2)内外流线组织

基于以上分析,本项目内外流线可通过两个措施去组织,以应对交通压力。

第一个解决措施是在基地南侧增设一条道路,利用分时管理、控制车流量的方式,将东侧和南侧共同作为校园主要的出入口,西侧设置对外运营出入口,北侧设置行政后勤出入口,四个出入口共同作用,建立校园与城市交通的合理关系。南侧增设的道路同时也是七里河沿岸慢行系统的放大,接送时段结合滨河绿化可作为家长休息区,非接送时段也可作为市政道路,缓解高峰期的城市压力。

第二个措施是对校园内部高低年级进行合理分区,设计对应的接送流线,缩短接送距离,管控交通,缓解城市压力。高年级教学楼距东门较近,低年级教学楼距南门较近。上学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就近选择东门或南门进入校门。放学高峰期,南门和东门作为地上集散区,结合地下接送流线和机动车位,避免家长在校外随意停车引起交通阻塞,进一步减缓东、西、北三侧道路交通压力。


经过以上统筹布局后,校园完整的流线为:

上学高峰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线一致,按高低年级划分,即停即走。1至3年级学生的父母将车短暂停留在东侧港湾式入口侧,学生由东门进入。4至6年级学生的父母则将车停留在南侧港湾式入口侧,学生由南门进入。

 

 


放学高峰期:南侧道路自校门口起向东禁行管理。机动车接学的父母统一由北侧车库入口驶入地下车库,在家长等候区等待,老师将学生分批次统一带入地下接送区,经由闸机交与父母,学生父母再驾驶汽车由南侧车库出口驶出离开。非机动车接学和步行接学的父母,在南侧滨河花园、东北角街心花园和非机动车停车区等候,低年级在南侧集散区接学,高年级在东侧集散区接学。


教职工:由北侧出入口上下班,物流流线也通过北侧出入口解决。

节假日:体育场和风雨操场作为限时开放区对社会开放,由西侧出入口统一管理,校内设置封闭管理围网。

 

 


3、校园空间设计:

为进一步落实方案概念、流线与校园空间三者的关系,要将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学需求和创新教育理念切实融入到空间设计中。

从整体空间逻辑出发,我们提出了以 “森林教育"作为设计原则。森林教育通常是指一种新的户外教育模式,它被定义为“一个鼓舞人心的过程,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经常性的机会,通过在林地环境里亲身实践学习,实现和发展信心和自尊”。森林教育旨在自然环境中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调户外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森林教育意味着既要重视课堂学习时“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里“学”的作用,落实到学校空间设计中,即为儿童创造丰富的室外场所,把教学行为从常规教室引入到室外的第二课堂里。

 


细部的空间设计逻辑是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需求具有差异性。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要老师指导和看管的频率更高,对互动学习的需求也更强烈,因此需要在空间着重考虑老师办公室、集中室外活动区域的位置。三至四年级学生的社交需求日渐明显,应着重考虑整体的、宽敞的活动场地。五至六年级学生需要较为安静、集中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互动空间、展示空间。

 


当然,各个空间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际设计和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交叉,但是,只有当设计师以此为原则进行设计探讨时,空间形态才会自然而然的丰富起来。

 

 


在本设计中,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逻辑出发,还是到微观的细部空间,其目的都是创造自然具有活力的校园场所。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西侧的自然资源,在基地与公园之间形成景观的延续,学校的底层被设置了大面积的架空,将首层作为景观的过渡面,也将一层全面开放给学生进行活动和文化展示。校园中的下沉空间结合地下接送区进行设置,既作为接送区的出入口,又可作为台阶休息区,丰富了室外体验。报告厅位于中心庭院,以覆土建筑的形态进行展现,顶板转角处的灰空间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墙,烘托了文化气息。操场看台是结合报告厅和地下接送区的覆土层进行设计的,向运动场敞开,更加丰富了垂直场所空间的层次感。

 


二层以上除了满足常规教学需求的普通教室,利用多重地面系统打破了不同功能简单的排列组合关系,创造了有趣的垂直空间形态。连廊平台逐层变化,强化室内外过渡,中心平台作为活动室的延伸,灵活可变,学生们可在此处自由组织学习群落、趣味角、作品展,促进彼此的交流。屋顶空间同样被妥善利用,屋顶以构架层进行限定,再利用连廊屋顶连接,将三只教学楼串联起来,为空间再利用创造了可能性。结合需求,屋顶空间可被自由划分为多类别的课余活动场所,科学园地和开心农场正是布置在这里。

 


4、立面设计

本项目的立面设计不同于某些学校在形态与理念方面脱节,本设计强调了设计概念、空间理念和形态的逻辑一体化。建筑以树枝状的姿态展开,立面及屋顶(第五立面)也汲取了这一概念,以根系和枝干为元素进行重组和再诠释,使学校的造型更具仿生学特征。水的灵动,根的生生不息,枝桠的展开,寓意自然的延伸和文化脉络的传承,与西侧的七里河公园,以及更西向的文峰塔在精神层次上遥相呼应。为了完成形态立面一体化的设计效果,外墙采用了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的超高强混凝土材料UHPC。UHPC板在工厂统一加工制造,现场装配,对立面设计的自由度更高,完成度也更加可控。

 

 

 

 


 

 

 

 

 


三、结语

东花园小学迁建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内装设计、及报规、报建审查历时近3个月,施工图设计历时近1个半月,后投入施工。该项目现已建成,于2021年8月完成第一轮招生,预计12月份投入使用。本项目开展相对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南京创意团队对项目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研究,也离不开与甲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沟通。甲方团队、交评部门、规划部门、各类专家们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最终将原本的概念方案一步步落地实现。

 


▲ 总平面图

 

▲ 地下车库一层平面图

 

▲ 教学楼一层平面图 A

 

▲ 教学楼一层平面图 B

 

▲ 教学楼一层平面图 C

 

▲ 教学楼二层平面图 A

 

▲ 教学楼二层平面图 B

 

▲ 教学楼二层平面图 C

 

▲ 教学楼三层平面图 A

 

▲ 教学楼三层平面图 B

 

▲ 教学楼三层平面图 C

 

▲ 教学楼四层平面图 A

 

▲ 教学楼四层平面图 B

 

▲ 教学楼四层平面图 C

 

▲ 教学楼屋顶平面图 A

 

▲ 教学楼屋顶平面图 B

 

▲ 教学楼屋顶平面图 C

 

▲ 教学楼构架层平面图 A

 

▲ 教学楼构架层平面图 B

 

▲ 教学楼构架层平面图 C

 

▲ 行政楼及体育馆一层平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二层平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三层平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四层平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五层平面图

 

▲ 综合楼一层平面图

 

▲ 综合楼二层平面图

 

▲ 综合楼三层平面图

 

▲ 综合楼四层平面图

 

▲ 综合楼屋顶平面图

▲ 教学楼(1-1)(2-6)南立面图

 

▲ 教学楼(2-6)(1-1)北立面图

 

▲ 教学楼(3-1)(4-13)南立面图

 

▲ 教学楼(4-13)(3-1)北立面图

 

▲ 教学楼(6-1)(7-11)南立面图

 

▲教学楼 (7-11)(6-1)北立面图

 

▲ 教学楼东立面图

 

▲ 教学楼西立面图

 

▲行政楼及体育馆 1-6立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2-A 2-E立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6-1立面图

 

▲ 综合楼(1-E)(-1C) (3-3)(3-1)立面图

 

▲ 综合楼(3-6)(2-1)(1-1)(5-E)立面图

▲ 地下车库剖面图

 

▲教学楼 1-1剖面图

 

▲教学楼 2-2剖面图

 

▲教学楼 3-3剖面图

 

▲ 行政楼及体育馆1-1剖面图

 

▲ 综合楼1-1剖面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