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中国·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3日 关注度:87762
中国·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设计单位

  • 公司网站

    http://www.biad.com.cn
  • 联系邮箱

    wz_biad_eaid@163.com
  •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

    2016-2019
  • 主创建筑师/项目负责人

    王小工、王铮
  • 建筑设计

    贾文若、陈恺蒂、张丹明、高诚、丁洋、何亚琴、卢植、胡英娜、杨晨、李轶凡、甘露、淮凯峰、李少鹏、杨凯、周梦
  • 结构设计

    李婷、康钊、孙珂
  • 机电设计

    鲁冬阳、樊华、李曼、赵亦宁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航天城
  • 建筑面积

    80893㎡
  • 摄影

    夏至、周梦

▲ 校园鸟瞰-自然和城市的交界 ©夏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天城学校位于北京西北区域的一处城市和自然的交界线上,其所处的环境和不规则形状的用地一起,赋予了校园本身对话、自由、开放的基调,而这种基调,同时由教育变革的力量为其带来更为坚定的支撑。当然,校园所面对的不仅如此:规模和土地、学习者和空间、现状和未来、文化和科技、校园和社区……我们希望校园在传递自身存在的同时,能够建立一种融合的语境来对这些诉求一一回应。

 

▲ 区域位置图 ©BIAD

 

▲ 总平面图©BIAD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天城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建设用地面积:465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89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1880平方米,建设规模为72班,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宿舍、餐厅、冰球馆、体育馆、游泳馆、报告厅等功能。

 

▲ 校园鸟瞰-城市界面 ©夏至

 

▲ 校园俯视 ©夏至


垂直重构


我们尝试将校园进行垂直重构,以解决办学规模和土地稀缺的矛盾:最大化利用地上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掘地下空间,将对日照没有强制需求的大型场馆置于地下,通过下沉庭院解决其通风、消防等问题,这样大型场馆可独立面向社区开放,且不会对地上造成干扰,地上以教学、办公、住宿为主,相对静谧,整个校园动静有致。此外,地下具有良好的节能环境,可改善大型场馆的高能耗问题。

 

▲ 综合楼、小学楼-西立面全景 ©周梦


▲ 综合楼、报告厅剖透视图©BIAD

 

▲ 综合楼、体育馆、冰球馆剖透视图©BIAD


▲ 综合楼人视 ©周梦

 

▲ 小学楼人视 ©周梦

 

▲ 小学楼人视-夜景 ©周梦

 

▲ 小学楼人视 ©夏至


设计生成


校园的地上部分划分为四个建筑单体,由南往北依次是:小学部、综合楼、高中部、生活楼。由于用地是一个近似于梯形的形状,并且和正南北方向有一定的夹角,于是建筑单体们在适应用地边界和争取良好朝向之后,自然的生发成了一个扭动的趋势,同时扭动带来了朝向不同方向的半开放院落,分别对应了用地东侧城市形态和人流的出入,以及用地西侧自然景观对校园的渗透。


▲ 设计生成图 ©BIAD

 

▲ 小学楼平剖面图 ©BIAD

 

▲ 综合楼平剖面图©BIAD

 

▲ 综合楼人视 ©夏至

 

▲ 综合楼人视 ©夏至

 

▲ 生活楼人视 ©周梦

 

▲ 生活楼人视-近景 ©夏至


文化的有形转达


这座校园同时面对有两个文化主题:一是校园毗邻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核心——北京航天城,一是校园的使用方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顶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如何将两个主题的特质在校园中同时表达?从而做到既延续语境又服务教学?

 

▲ 生活楼人视 ©周梦

 

▲ 中学楼、生活楼-夜景 ©夏至

 

▲ 综合楼-夜景 ©夏至


消解边界


我们希望校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和教育本身之间的介质,它必然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希望这些功能被清晰的界定,而是期待一种彼此之间的混合和过渡,当然如果“未来性”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功能的话,那么希望它会是这个校园的主角。

 

▲ 生活楼夜景 ©夏至

 

▲ 综合楼、小学楼夜景 ©周梦、王铮

 

▲ 小学楼夜景 ©夏至


我们尝试取消墙面和门等空间的物理界线,把一些功能做成开放式,这样使得空间更具有灵活性和透明性,希望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连贯和通透,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也因此不受拘束,可以无碍的交流互动。

 

▲ 小学楼门厅 ©夏至

 

▲ 公共走廊 ©周梦、王铮

 

▲ 共享中庭 ©周梦


同时我们也尝试在校园的室内外之间制造一种渗透,因此我们在校园里最为活跃的区域——地面、首层和下沉庭院三者之间设置了多处景观大台阶,争取最大限度地消解建筑和场地的边界,景观大台阶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露天学习和休憩的场所,被学生们称为是“蓝天白云的课堂”。

 

▲ 下沉庭院 ©夏至

 

▲ 体育馆 ©周梦

 

▲ 冰球馆 ©周梦


绿色健康


2020年9月,这座校园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中小学校园类)示范子项目。校园在绿色生态方面所做的有且不限于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2.高性能围护结构降低能耗;3.屋顶种植再造自然和蓄能;

4.太阳能地源热泵清洁能源;5.雨水收集和循环水再利用;6.冰场制冰热回收融冰技术。


▲ 砌块砖外墙剖透视详图©BIAD

 

▲ 铝折板外墙剖透视详图 ©BIAD


期 待


教育家Adam F. Flak认为:“促成师生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是建造一座校园最为重要的内容。” 我们笃信于此,但又不限于此——“交流和沟通”可以被放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进行讨论,这会让学校所面临的诸多诉求得以回应。我们期待校园可以成为一个对话和融合的有机体,具有明晰的逻辑、健康的构架和多样化的空间来支撑教育,并且可以超越时间和有形,同学习者、使用者乃至同社会一起不断成长,这即是我们设计这所学校的最大期待。


项目图纸


▲ 首层平面图 ©BIAD

 

▲ 二层平面图©BIAD

 

▲ 地下一层平面图©BIAD

 

▲ 地下二层平面图©BIA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