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生活在公园边 / 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 栖城设计

生活在公园边 / 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 栖城设计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30日 关注度:31102
生活在公园边 / 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 栖城设计
  • 项目名称

    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 业主单位

    招商蛇口集团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主创建筑师

    管轶群、丛燕飞、史梁、吴优德
  • 设计团队

    管轶群、丛燕飞、史梁、吴优德
  • 施工图设计单位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设计时间

    2017年7月
  • 建成时间

    2019年12月
  • 用地面积

    20656平方米
  • 建筑面积

    44143.54平方米
  • 摄影

    梁文军
  • 所获奖项

    2022招商蛇口“匠星之作”;
    2021第六届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金奖;
    2021年度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等奖;
    2021年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综合类三等奖;

每一个场所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去想象未来如何“生活在此”。

对于养老社区的营造,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在此”这个问题。“在此”的生活是一种“附近”的生活,是一种“嵌入”到自然与城市中的生活,亲切、温暖而自在。



▲“嵌入”在自然与城市之中的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项目名称:杭州招商观颐之家

设计单位:栖城设计
设计范围:建筑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
建成时间:2021年
建筑面积:44143.54 平方米
撰 文:史梁


杭州招商观颐之家,地处杭州拱墅区半山田园地块,总建筑面积 44143.54㎡,覆盖5栋活力长者公寓(224套),1栋拥有179张床位的专业养护院,是招商集团在杭州打造的首个国际品质的持续养老照料社区(CCRC)。栖城负责建筑及景观方案设计。2021年初,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项目倚靠半山国家公园,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区风貌,西侧滨临城市滨河绿带,东侧紧邻城市道路。周边为中等规模的住宅小区,其楼栋多呈条状布置,部分根据地形调整朝向。

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让社区最大限度地融入周边环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风貌。因此,我们选择从“住区”原型出发,打造一个“小而美”的公园边的养老社区,让老人回到熟悉的“生活日常”。



呼吸感 场所与环境的对话

考虑到用地自身的局促感,以及希望每户均可享受自然风光的愿望,我们尝试排布了多种建筑布局模式,最终确定了以平行布局结合局部转折的排布方式,实现充足日照的同时达到建筑对周边景观均好性的目的。

整体规划布局呈现“梳子”状排布,建筑穿插在自然里。场地周边的运河,山丘,城市公园均成为了园区里的一部分,创造场地与自然之间的“呼吸感”。



▲ 梳状布局的建筑创造场地与自然的“呼吸感”


▲ 季节变化中的花园


▲ 丰富的公共配套空间消隐在建筑底层和组团自然景观内


强联系 自然与生活的连结

江南阴雨天气比较多,因此项目通过风雨连廊联系各生活楼栋,同时将南北两头的活力及健康配套拉通,形成一条活力纽带。除了连续的“廊”,还在重要节点设置多个“亭”,成为老人们室外聚会的场所。当连廊延伸至居住楼栋处,放大尺度创造“室外门厅”,使之成为老人们共同的“宅前屋后”的交流空间。



▲ 配套内部的连廊


▲ 楼栋间的连廊


▲ 以连廊为“纽带”

除了人工化的连廊体系,我们也设计了一些与自然更加亲近的步道,它们往往在地块的边缘地带,我们努力让围墙外的树木长进来,与小区内的绿化融为一体。我们同时设计了多个直接面向周边自然环境的视觉通廊,进一步强化与环境的连结。

此外,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景观组团,让老人通过活动对场地产生更加强烈的认知,创造他们的专属记忆地图。



▲ 绿荫掩映的休闲步道

阳光派 活泼的园区氛围感

建筑形体与立面细节摒弃传统养老社区的“暮气感”,用更加现代简洁的手法,简洁的色彩搭配及形体组合,塑造出一种明快又不失稳重的整体形象。同时与周边的建筑进行了适当的呼应。



▲ 简洁的立面搭配


▲ 与周边建筑的“友好共生”

在阳台的处理上,我们做了空间上的层进和形体上的收分,鼓励老年人走出房间,亲近自然的同时增加社区互动。坡屋顶的处理,以及错落的体块关系构成,让形体具有一定韵律感的同时,营造温馨阳光的氛围。


项目建成以来,看到社区里逐渐绿树成荫,旁边公园的树梢也悄悄探了进来,公寓里的亮起的灯光越来越多,那些有趣的角落渐渐被老人发现……我们感觉这个“新”的项目仿佛已经在这里很久。或许正是这种生活的“熟悉感”,才是我们追求的所谓“场所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