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JGJ 138-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16-12-01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钢材
3.2 钢筋
3.3 混凝土
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类型
4.3 设计计算原则
4.4 一般构造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
5.1 一般规定
5.2 承载力计算
5.3 裂缝宽度验算
5.4 挠度验算
5.5 构造措施
6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6.1 一般规定
6.2 承载力计算
6.3 裂缝宽度验算
6.4 构造措施
6.5 柱脚设计及构造
6.6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7 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7.1 一般规定
7.2 承载力计算
7.3 构造措施
7.4 柱脚设计及构造
7.5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8 圆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8.1 一般规定
8.2 承载力计算
8.3 构造措施
8.4 柱脚设计及构造
8.5 梁柱节点形式及构造
9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9.1 承载力计算
9.2 构造措施
10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10.1 承载力计算
10.2 构造措施
11 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
11.1 承载力计算
11.2 构造措施
12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2.1 一般规定
12.2 承载力计算
12.3 挠度计算及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12.4 构造措施
13 组合楼板
13.1 一般规定
13.2 承载力计算
1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3.4 构造措施
13.5 施工阶段验算及规定
14 连接构造
14.1 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14.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14.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14.4 梁与梁连接构造
14.5 梁与墙连接构造
14.6 斜撑与梁、柱连接构造
14.7 抗剪连接件构造
14.8 钢筋与钢构件连接构造
附录A常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系数及标准试验方法
A.1常用压型钢板m、k系数
A.2标准试验方法
A.3试验步骤
A.4试验结果分析
A.5试验结果应用
附录B组合楼盖舒适度验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的条文
全文
模式
字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JGJ 138-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6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145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138-2016,自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5、3.2.3、4.3.8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6月14日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6.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7.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8.圆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9.型钢混凝土剪力墙;10.钢板混凝土剪力墙;11.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12.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3.组合楼板;14.连接构造。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组合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的规定;2.补充了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设计和构造规定;3.补充了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和转换柱的设计和构造规定;4.增加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设计和构造规定;5.增加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和构造规定;6.增加了各类组合柱柱脚的设计和构造规定;7.增加了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和构造规定;8.增加了钢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设计和构造规定。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中建一局发展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孙慧中 王翠坤 姜维山 王祖华 赵世春 汪大绥 王立长 吕西林 肖从真 聂建国 白力更 包联进 陈才华 高华杰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柯长华 钱稼茹 傅学怡 窦南华 任庆英 周建龙 娄宇 左江 丁洁民 陈星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