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T/CECS 772-20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21-04-01
下载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全文阅读 分节阅读 字号:

 前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T/CECS 772-2020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 0 2 1 4 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720号

关于发布《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1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1]45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经本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CECS 772-2020,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20年11月9日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1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1]45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勘察、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及验收。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广州大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参工程兵科研四所

江苏华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郑州大学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山东鑫国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中港基业(北京)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海军核化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北京启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显忠(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克猛 王庆军 王昆泰 韦红 付守印 吕丽 朱红波 刘伟庆 闫广 许勇 李韬 李万恒 李术才 何世达 邹亮 宋立玺 张书丰 张季超 张建宏 张效军 张培学 陈志芬 金淮 金雪莲 周亚丽 郝志宏 姚建业 耿晔 夏群 徐干成 徐帮树 徐洪钟 郭院成 唐建中 黄舟 黄益良 黄裕辉 常奎 董海欧 游俊琴 路林海 阚强 樊有维 戴晓春 鞠庆海

主要审查人:陈雪光 王新杰 姚爱军 崔江余 刘能文 张建青 黎良杰 张明聚 周载阳 赵刚 韩煊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规范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要求,做到安全适用、满足需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

1.0.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2.0.1 城市地下空间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或地层内部可供人类利用的区域。

2.0.2 人防工程 civil air defence engineering

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医疗救护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2.0.3 地下建筑 underground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在地表以下修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2.0.4 地下结构 underground structure

在地下以各种工程材料建成的能承受荷载或其他作用的构件的组合体。

2.0.5 地下空间防灾 disaster preven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为抵御和减轻地下空间内部、外部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减少对生命财产和地下空间各类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0.6 地下空间规划 plan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对地下空间布局和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0.7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对工程建设运营风险的界定、辨识、估计、评价与控制。

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3.1 一般规定

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3.1 一般规定

3.1.1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集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应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应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和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应统筹规划,综合开发,促进城市地上、地下功能全面协调。

3.1.2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依据,并应与市政、交通、防灾、环保、历史名城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3.1.3 地下空间规划可结合地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同步编制,也可依据地上规划单独编制。

3.1.4 城市的中心、副中心、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等重点规划建设地区应编制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3.1.5 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多方案比较论证。

3.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3.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范围、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近期开发利用应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

3.2.2  在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当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城市地下交通体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时,应进行专题研究。

3.2.3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方针;

   2  研究确定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总体布局与分层规划;

   3  近期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议;

   4  提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远景发展规划;

   5  制定各阶段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3.2.4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

   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预测分析;

   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5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专项设施规划;

   6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规划指引;

   7  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

   8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远景发展规划;

   9  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

3.2.5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估应根据规划区的自然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保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等要素,对规划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资源质量和开发利用的潜力、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及开发效益等进行评估。

▼ 展开条文说明

3.2.6  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应以城市空间总需求量的预测为依据,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功能、建设强度、人口密度以及各类地下设施对空间的需求等要素,根据规划编制需要,采用科学适用的技术和方法对各类地下空间的需求量进行总体和局部预测,并对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

3.2.7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布局与深度控制时,应依据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和需求预测的结论,以及城市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平面划定合理的开发区域,竖向控制合理的开发层次;对不同的地下空间适建区域提出相应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要求和限建条件。

3.2.8  制定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时,应合理确定地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空防灾设施、工业仓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及其他功能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应与地面用地功能相协调。

3.2.9  地下空间规划应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在地下空间安排适当的防灾减灾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应减少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的发生与蔓延,促进地下空间平灾结合利用,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3.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3.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3.3.1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的任务应以对城市重要规划建设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为重点,对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强制性和指导性规划控制要求,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3.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应以落实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为目的,依据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对规划区内的地下空间平面布局、空间整合、公共活动、交通系统与主要出入(连通)口、景观环境、安全防灾等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公共地下空间与开发地块地下空间以及地下交通、市政、人防等设施之间的关系,提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3.3.3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等关系;

2 根据各专项设施对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合理组织规划区的公共性活动空间,明确公共性地下空间的各层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周边地块的连通方式;明确地下各项设施的设置位置和出入交通组织;提出公共性地下空间以及开发地块内必须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性地下空间设施的控制要求;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以指导性为主,仅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与公共性地下空间之间的连接进行详细控制;

3 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功能特征,进行地下空间的形态设计,优化地下空间的景观环境品质,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防灾性能;

4 结合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建设特点,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提出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T/CECS 772-2020

4城市地下空间勘察

4  城市地下空间勘察

4.0.1  地下空间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收集区域地质、工程周边勘察资料、环境现状资料以及类似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下空间工程类型、结构形式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编制和实施勘察方案,正确反映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性质,提供资料完整、数据可靠、评价正确、建议合理的勘察报告。

4.0.2  地下空间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地下空间的工程重要性和建设目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周边环境风险等划分。

▼ 展开条文说明

4.0.3  岩土工程勘察可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几个阶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增加施工勘察。

▼ 展开条文说明

4.0.4  各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收集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开展必要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了解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满足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2  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通过勘探和测试等,初步查明拟建场地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条件,对拟采取的基础形式、施工工法、工程降水方案作出初步分析评价,评价场地的稳定性,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

   3  详细勘察阶段应以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为主要手段,查明地层分布规律和地下水赋存条件,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施工工法、地下水控制和不良地质作用防治等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4  施工勘察阶段应解决施工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

▼ 展开条文说明

4.0.5  初步勘察阶段的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点应沿地下洞室外边线、隧道线位、地下空间结构外轮廓布置,间距宜为100m~200m,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地层变化较大地段以及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发育地段应加密勘探点;

   2  取样、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

   3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强度和变形验算的要求:对岩体质量等级为Ⅰ级和Ⅱ级的岩体宜钻入地下工程结构底板以下1m~3m;对Ⅲ级岩体宜钻入3m~5m;对Ⅳ级、Ⅴ级的岩体和土层,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基础形式、开挖支护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等综合分析确定;

   4  每一主要岩层或土层均应采取试样;

   5  遇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类型,进行水位观测,并应采取地下水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评价;

   6  在地质构造复杂和岩溶地区,可采用工程物探方法,初步查明与工程有关的基岩分布、岩体完整性、风化程度、破碎带和岩溶等不良地质条件分布。

▼ 展开条文说明

4.0.6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点间距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工程特点和拟采用工法等因素,按国家现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的有关规定执行;

   2  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采取岩土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

   3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隧道围岩、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变形计算以及地下水控制的要求;

   4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5  应查明对工程有重大影响的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施工期需采取工程降水措施的,应测定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水位、含水层渗透系数等;

   6  在基岩复杂和岩溶地区,应采用工程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对工程有直接影响的基岩起伏、岩体完整性、风化程度、破碎带和岩溶等不良地质条件;

   7  当拟建场地或拟建场地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滑坡或滑坡可能、危岩或崩塌、泥石流形成条件、采空区、城市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尚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8  拟建场地分布湿陷性黄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土、盐渍土、风化土和残积土、污染土等特殊岩土条件时,尚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 展开条文说明

4.0.7  针对岩土试样进行的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根据地下空间工程要求和岩土特性确定,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的有关规定;需要模拟工程实际条件进行特殊试验时,应制定专项试验方案。

4.0.8  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地基评价、地下建筑物抗浮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开展水文地质专项勘察。水文地质专项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和赋存状态,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污染源及可能的污染情况;

   2  应根据地下空间工程特点、设计和施工的需要,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渗透速率、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提出场区建筑防渗设计水位、建筑抗浮设计水位和地下室外墙水压力分布的建议值,并宜进行抗浮稳定性评价,建议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4.0.9  当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一级时,应开展专项环境调查,编制专项调查报告。专项环境调查应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拟采用的工法等确定调查范围、对象和内容。

▼ 展开条文说明

4.0.10  勘察报告应根据勘察阶段、工程特点、设计方案、施工方法对勘察工作的要求,对地下空间工程影响范围内地基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的分布和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地下空间设计、施工、检测、监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 展开条文说明

4.0.11  勘察报告应对所处区域潜在的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区位置及发展趋势等作出评价。

5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5.1 结构设计

5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5.1  结构设计

5.1.1  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

   2  节省材料、方便施工、降低能耗与保护环境。

5.1.2  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

   2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

   3  结构构件强度与刚度;

   4  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

   5  耐久性要求;

   6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

   7  稳定性验算;

   8  地下水控制及防水设计;

   9  施工及监测技术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1.3  地下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和设计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1.4  地下结构上的荷载与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1.5  地下结构的设计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构件形式和布置;

   2  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宜均匀、连续;

   3  结构传力途径应简捷、明确,竖向构件宜连续贯通、对齐;

   4  宜采用超静定结构,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应增加冗余约束或有多条传力途径;

   5  宜减小偶然作用的影响范围,应避免发生因局部破坏引起的结构连续倒塌;

   6  结构体系宜布置成双向抗侧力体系,顶层及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7  应满足施工可行性和环境保护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1.6  地下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下结构受力特点及建筑尺度、形状、使用功能,确定结构缝的位置和构造形式;

   2  宜控制结构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的不利影响;

   3  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阶段的临时性结构缝;

   4  水位以下的结构缝应采取防水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1.7  地下结构构件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部位的承载力应保证被连接构件之间的传力性能;

   2  构件连接时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措施;

   3  应计入构件变形对连接节点及相邻结构或构件造成的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5.1.8  地下结构设计宜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宜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1.9  地下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出现疲劳破坏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结构的连续倒塌;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5.1.10  地下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承载力计算、整体和局部稳定性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应进行疲劳验算;

   2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

   3  对于可能遭受偶然作用,且倒塌可引起严重后果的重要结构,宜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

5.1.11  地下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需要控制变形的构件,应进行变形验算;

   2  对使用上限制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

   3  对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4  对有舒适度要求的楼盖结构,应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且自振频率宜符合使用功能及外观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1.12  地下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2  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3  与满足耐久性要求相应的技术措施;

   4  结构使用阶段检测与维护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1.13  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地下结构,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2  氯离子含量不应高于0.06%;

   3  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不宜大于3.0kg/m3

   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当采取表面防护措施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

   5  混凝土抗震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

5.1.14  二类、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地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1.15  地下结构宜按下列要求进行防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

   1  宜采取减小偶然作用效应的措施;

   2  宜采取使重要构件及关键传力部位避免直接遭受偶然作用的措施;

   3  宜在结构容易遭受偶然作用影响的区域增加冗余约束,布置备用传力途径;

   4  宜增强重要构件及关键传力部位、疏散通道及避难空间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5  宜配置贯通水平、竖向构件的钢筋,采取有效的连接措施并与周边构件可靠地锚固;

   6  宜通过设置结构缝,控制可能发生连续倒塌的范围。

▼ 展开条文说明

5.1.16  当既有地下结构延长使用年限、安全复核、改变用途、改建、扩建或加固修复时,应进行评定、验算或重新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5.1.17  地下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技术水平,满足实际工程条件的需要。有特殊要求的地下结构,应提出相应的施工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1.18  设计应明确地下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地下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 展开条文说明

5.1.19  人民防空地下结构除按本标准设计外,尚应根据地下空间的上部建筑在平时使用条件下对防空地下室结构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应取其中控制条件作为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的依据。

5.1.20  地下结构材料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2  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400及以上级别;

   3  箍筋、板钢筋宜采用HRB400及以上级别,直径小于12mm时,也可采用HPB300钢筋;

   4  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

▼ 展开条文说明

5.1.21  地下结构分析应根据结构类型与作用特点,满足下列要求:

   1  满足力学平衡条件;

   2  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包括节点和边界的约束条件;

   3  选用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或构件单元的受力-变形关系。

▼ 展开条文说明

5.1.22  地下结构分析时,应根据结构类型及施工方法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5.1.23  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地下结构,宜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5.2 防灾设计

5.2  防灾设计

设计原则

5.2.1  根据地下空间的功能、重要程度或规模,地下工程应进行防火、防水、防震、防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防爆、防核生化及次生灾害设计。

5.2.2  地下工程的防火设计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地下工程及火灾特点,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

▼ 展开条文说明

5.2.3  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和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防水设计应做到定级准确、方案可靠、施工简便、耐久适用、经济合理。

5.2.4  地下工程的抗震设计应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防火

5.2.5  地下工程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6  当地下工程内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进行分隔时,可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

▼ 展开条文说明
5.2.7
 地下工程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 展开条文说明

5.2.8  地下工程的总平面设计应根据地下工程建设规划、规模、用途等因素,合理确定地下工程位置、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

▼ 展开条文说明

5.2.9  地下工程应按使用功能划分防火分区,不同使用功能场所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10  地下工程应根据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2.11  地下工程应根据建筑的用途及重要性、火灾危险性、火灾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消防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2.12  地下工程的消防控制室应能在接收到火灾报警信号后将相应信息传送给相邻地下工程的消防控制室。

▼ 展开条文说明

防水

5.2.13  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应根据工程规划、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耐久性和施工工艺等全面系统地做好地下工程的防排水。应按地下工程的类型性质和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确定防水等级、制定防水方案、择优选用防水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

5.2.14  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根据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确定。单建式的地下工程,宜采用全封闭、部分封闭的防排水设计;附建式的全地下或半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于室外地坪高程500mm。

▼ 展开条文说明

5.2.15  地下工程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采用其他防水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2.16  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孔口、坑、池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5.2.17  地下工程的排水管沟、地漏、出入口、窗井、风井等,应采取防倒灌措施;严寒及寒冷地区的排水沟应采取防冻措施。结构刚度较差或受振动作用的工程,应采用卷材、涂料等柔性防水材料。

5.2.18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应满足防洪要求,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需要搜集下列资料:

   1  最高地下水位的高程、出现的年代,近几年的实际水位高程和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2  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水质、流量、流向、压力;

   3  工程地质构造,包括岩层走向、倾角、节理及裂隙,含水地层的特性、分布情况和渗透系数,溶洞及陷穴,填土区、湿陷性土和膨胀土层等情况;

   4  历年气温变化情况、降水量、地层冻结深度;

   5  区域地形、地貌、天然水流、水库、废弃坑井以及地表水、洪水和给水排水系统资料;

   6  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地热,含瓦斯等有害物质的资料;

   7  施工技术水平和材料来源。

抗震

5.2.19  地下工程抗震防灾的防御目标应根据地下工程建设与发展要求确定,可制定近期与远期目标。

5.2.20  抗震设防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进行地震动小区划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按审批结果取值。

5.2.21  进行隧道选线与地下车站选址时,应合理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及地层,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可靠的处理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2.22  当隧道所处土层中含有可液化土层时,应分析液化土层对结构受力和稳定产生的影响,采取可靠措施提高土层的抗液化能力。

5.2.23  应采取提高结构连接处的整体抗震能力的构造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2.24  地下结构在平面内宜规则、对称布置,沿竖向布置时不宜出现错层或局部收进等不连续形式。平面不规则的地下结构,应结合功能要求合理设置结构变形缝,形成较规则的地下结构。

▼ 展开条文说明

5.2.25  隧道与地下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防生化

5.2.26  二级以上城市和敏感城市的地下空间应具有核生化监测与报警系统、救助系统和应急系统,并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

5.3 环境质量保障设计

5.3  环境质量保障设计

5.3.1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具有人防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空气质量,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 013的有关规定。

5.3.2  地下空间的内部空气环境应采用通风或空调方式进行控制。地下空间宜采用自然通风,宜设置联系地下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自然换气通道。人防工程通风设计根据战时功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的有关规定执行。

5.3.3  地下空间的内部空气环境范围应包括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大型公共建筑地下室、人防地下室、道路隧道及共同沟等。

5.3.4  地下空间的通风、空调系统方案应根据地下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冷负荷构成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设计中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5.3.5  地铁的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按地铁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最大的通过能力设计,设备宜按近期和远期配置,并宜分期实施。

5.3.6  地下空间宜采用自然采光,将自然光通过孔道、导管、光纤等传递到地下空间。

▼ 展开条文说明

6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及验收

6.1 施工准备

6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及验收

6.1  施工准备

6.1.1  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环境资料,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设计文件进行交底和会审。

▼ 展开条文说明

6.1.2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价,制定专门的施工方案,并应经监理单位核准。

▼ 展开条文说明

6.1.3  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设备的选择应与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相匹配,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

   2  地下空间结构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施工工艺、施工流程、进度计划和安全防范措施,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3  地下空间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4  应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障安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6.1.4  地下空间结构施工宜选用明挖法、盖挖法、矿山法、盾构法、沉管法、沉井(箱)法、顶管法、浅埋暗挖法和逆作法等工法。

▼ 展开条文说明

6.1.5  地下空间工程宜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及环境条件按表6.1.5选择施工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6.1.6  地下空间结构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搜集下列资料:

   1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  地下工程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

   3  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等调查资料;

   4  测量基线及水准点、交通条件等资料。

▼ 展开条文说明

6.1.7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使用的原材料、产品和设备,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时,应对规格、型号、外观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检验。检查合格后,应按种类、规格、批次分开储存与堆放。储存与堆放条件不应影响材料品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T/CECS 772-2020

6.2 监测

6.2  监测

6.2.1  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应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宜采用信息化手段动态指导施工。

▼ 展开条文说明

6.2.2  地下空间施工前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施工过程中应依据方案进行监测,并应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施工。

6.2.3  施工现场应设置满足需要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作为确定结构位置的依据,控制点的精度应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和施工的需要,并应防止扰动。

▼ 展开条文说明

6.2.4  施工专项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护结构体系和柱、板、梁等构件;

   2  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影响区地下管线设施及道路等周边环境;

   3  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及水文地质情况。

6.2.5  围岩、基坑壁、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受影响的周边环境物体控制值应根据相应的控制要求确定。

6.2.6  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中应根据进度及时布点进行监测。

   2  周边环境监测应贯穿于工程降水、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和施工结构直至竣工后的全过程。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后,应根据工程需要编制监测日报、周报或月报,监测项目完成后应编制总报告。监测资料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

   4  施工单位应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方案,分析、预测环境影响程度。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增加监测频率。在影响测试项目测值变化的工程部分完工且测值变化相对稳定后可停止监测。

6.2.7  地表位移、临时立柱和围护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坑底隆起与土体的分层位移、支撑和锚杆的内力等的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测线上。

6.2.8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巡视检查。

6.2.9  应根据地下空间工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变形控制要求,对邻近建筑物及管线进行变位监测;对支护结构、围岩(土)进行应力及变形监测;对地下水位、孔隙水进行监(量)测,并应进行水患超前预报。

6.2.10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出现监测报警时,应分析原因并评估可能产生的后续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消除风险因素后方可继续施工。

▼ 展开条文说明

6.3 施工

6.3  施工

6.3.1  地下空间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开展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应采用动态管理法。施工前应从地质、环境保护、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对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价,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危害、灾害与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编制系统的风险管理文件。风险梳理应着重分析下列因素:

   1  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各工序施工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3  各工序衔接前置性条件的符合性;

   4  信息化动态指导施工的及时性。

▼ 展开条文说明

6.3.2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

6.3.3  地下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

▼ 展开条文说明

6.3.4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下结构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制定截水、降水、排水措施;

   2  对环境保护要求高且需降水的地下结构工程,宜采用群井抽水试验获取降水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宜进行专项降水设计;

   3  截水帷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4  降水期间应遵循按需降水原则,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宜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

   5  施工过程中,应对坑内外地下水位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6  应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使用,采取有效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3.5  施工单位应制定检测和试验计划,并应经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应根据检测和试验计划制定见证计划。

6.3.6  施工中为各种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件均应进行唯一性标识;

   2  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地点、抽样数量、制作要求、试验方法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6.3.7  地下空间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的有关规定。

6.3.8  地下空间工程防水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的有关规定,重点应加强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等细部构造的防水质量控制。

▼ 展开条文说明

6.3.9  在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应进行验收,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应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应作出详细记录,同时宜留存图像资料。

▼ 展开条文说明

6.3.10  当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发生险情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控制险情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加固方案,应经组织实施并确定消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

▼ 展开条文说明

6.3.11  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施工全过程的资料编制、收集、整理和审核,并应及时存档、备案。

6.4 检验与验收

6.4 检验与验收

6.4.1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质量检验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的有关规定。

6.4.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支护体系、支撑体系、防水体系及管线设施验收时应提供相关文件和记录,包含且不限于下列内容:

1 图纸会审记录、变更设计或洽商记录;

2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合格证;

3 各种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

4 质量评定记录;

5 工程测量定位记录;

6 施工记录。

6.4.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监测与检测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明挖施工的支护桩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桩桩基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各项施工参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桩基的检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的有关规定执行;

2)放线定位应精准、牢固,避免边墙、柱等永久结构的位置偏差。

2 暗挖和盾构施工的支护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结构组合及防水材料铺设应严格按质量要求和顺序施工;

2)激光定位导向应精准,应减少超挖、欠挖,避免围壁支护结构的位置偏差;

3)支护结构壁后充填材料应符合隐蔽工程质量要求,充填应密实。

6.4.4 临时水平支撑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的有关规定。

6.4.5 永久支护设施中所用柱、板、梁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材质、尺寸、高程、轴线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2 型钢梁、钢桁架梁的构件应无超出限值的变形、开裂、脱焊等质量问题,梁的安装与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的有关规定;

3 所有扣件、连接件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

4 砌体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有关规定;

5 围壁的锚、喷、网支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的有关规定;

6 钢筋混凝土梁、柱及现浇体的检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

6.4.6 临时支护设施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材质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不得有变形、开裂、尺寸偏差等缺陷;

2 铺设组装应稳固,板缝间隙应均匀,整体平整度应满足使用要求;

3 锚、喷、网支护的材质、配比、规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6.4.7 工程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提出工程验收申请,并应以监理工程师签证的工程质量评定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为依据。

6.4.8 工程竣工验收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工程勘察及工程设计文件;

2 工程所用材料的质量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

3 支护结构工程施工记录;

4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5 支护体基本试验、验收试验记录及相关报告;

6 支护结构强度及厚度的检测记录与报告;

7 设计变更文件;

8 工程重大问题处理文件;

9 监测方案、监测报表及监测总结报告;

10 竣工图。

6.4.9 检验及验收资料应统一归档并妥善保存。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 01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T/CECS 772-2020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