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12-03-01
下载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全文阅读 分节阅读 字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against ice and freezing action

GB/T 50662-201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2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938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662-2011,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建标[2007]3125号),由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分13章和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资料,冰冻荷载,材料与结构的一般规定,挡水与泄水建筑物,取水与输水建筑物,渠道与渠道衬砌,泵站与电站建筑物,闸涵建筑物,挡土结构(墙),桥梁和渡槽,水工金属结构等。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1号;邮政编码:100011;电子信箱:jsbz@giwp.org.c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部寒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

家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徐伯孟 苏加林 铁汉 胡志刚 李安国 苑润保 朱瑞森 王德库 冯林 王波 杨玉航 马巍 叶远胜 杨成祝 张利明 童长江 马玉华 徐小武

主要审查人:刘志明 邵剑南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在冰、冻融和冻胀作用下的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水工建筑物的抗冰冻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范适用于受冰、冻融和冻胀作用的新建或改建的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实用美观。

   2  充分掌握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条件等基本资料。

   3  根据冰冻作用的因素、危害程度、建筑物的级别及其型式,确定抗冰冻设计方案,并应提出对施工和运行方面的要求。

   4  受冰冻作用严重的工程应进行专门研究。

   5  结合具体工程采用抗冰冻作用的先进技术。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冻土 frozen ground

具有负温或零温度并含有冰的土或岩石。

2.1.2 季节冻土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地壳表层寒季冻结、暖季又全部融化的土或岩石。

2.1.3 季节冻结深度 depth of seasonal freezing

整个冬季自地表算起的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层厚度)。

2.1.4 设计冻深 design freezing depth

计算点的冻结深度设计取用值。

2.1.5 地基土设计冻深 design freezing depth of foundation

自建筑物底面算起的地基土或墙后土自墙背算起的冻结深度设计取用值。

2.1.6 冻结指数 freezing index

整个冻结期内日平均温度低于0℃的日平均气温逐日累积值。

2.1.7 冻胀量 amount of frost-heaving

土在冻结过程中的膨胀变形量。

2.1.8 地表冻胀量 amount of frost-heaving of ground sur-face

整个冻结期内冻结膨胀后的地面与冻前地面的高差值。

2.1.9 冻胀力 frost-heaving force

土的冻胀受到约束时产生的力。

2.1.10 水平冻胀力 horizontal frost-heaving force

土冻胀时作用于建筑物侧面水平方向的冻胀力。

2.1.11 切向冻胀力 tangential frost-heaving force

土冻胀时作用于建筑物侧表面向上的冻胀力。

2.1.12 法向冻胀力 normal frost-heaving force

土冻胀时作用于建筑物底面法线方向的冻胀力。

2.1.13 静冰压力 static ice pressure

静止冰盖升温膨胀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

2.1.14 动冰压力 dynamic ice pressure

移动的冰盖或漂冰对建筑物产生的撞击力。

2.1.15 冰盖 ice cover

水体表面形成的大面积冰层。

2.1.16 武开江 ice breakup due to hydraulic and climaticeffect

冰盖尚未解体前,由于气象和水力因素突变将冰盖鼓开,形成大量流冰的现象。

2.1.17 冰坝 ice dam

大量冰块在河道束窄、浅滩、未解冻前缘等处堆积,使河道阻塞,水位壅高的现象。

2.2 符号

2.2 符号

2.2.1 作用力

σh——单位水平冻胀力;

σv——单位法向冻胀力;

τt——单位切向冻胀力:

φr——冻层内桩壁糙度系数;

σvs——作用在板底面上的单位法向冻胀力设计值;

р——载强度,恒载;

Fa——验算断面的拉力;

Fs——冻层以下基础与暖土之间的总摩阻力;

Pi——静冰压力;

Fil——冰块撞击建筑物时产生的动冰压力;

Fi2——冰块切人三角形墩柱时的动冰压力;

Fi3——冰块撞击三角形墩柱时的动冰压力;

?y——验算截面材料的强度设计值;

?ib——冰的抗挤压强度。

2.2.2 冻深、冻胀参数

βo——非冻胀区深度系数;

φd——日照及遮荫程度影响系数;

φe——有效冻深系数;

φw——地下水影响系数;

Ζd——设计冻深;

Ζe——置换深度;

Ζf——地基土设计冻深;

Ζm——历年最大冻深;

Ζw——冻前(冻结初期)地下水位埋深;

h——地表冻胀量;

hd——墙后填土的冻胀量;

hf——地基土冻胀量。

2.2.3 热学参数

λc——底板(墙)的热导率;

λx——保温板热导率;

N——加热功率;

T——加热时间;

Im——历年最大冻结指数;

Ro——设计热阻;

ta—— 最冷月平均气温;

tc——门叶内部空气加热温度;

tk——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tw——水温;

kpa——由门叶内部空气通过保温板向外界冷空气中的传热系数;

ksa——由门叶内部空气通过钢板向冷空气中的传热系数;

ksw——由门叶内部空气通过钢板向水中的传热系数。

2.2.4 水力参数

δi——冰厚;

δw——冻前底板上的水层厚度;

Bo——不冻水面宽度;

Lo——渠道不结冰(不冻水面)长度。

2.2.5 几何参数

δc——底板(墙)厚度;

δx——保温板的厚度;

A——面积;

B——宽度;

[S]——建筑物的允许冻胀位移值。

3基本资料

3  基本资料

3.0.1  水工建筑物的抗冰冻设计,应根据需要取得工程地点的气象、冰情、地质和冻土等基本资料。

3.0.2  气象资料应包括工程地点的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低日平均气温、冻结指数、冬季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资料应采用当地或条件相似的邻近气象台(站)的实际观测值,其统计系列年限不应少于最近20年。

3.0.3  气候分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最冷月平均气温ta<-10℃时,应划分为严寒区;

   2  最冷月平均气温-10℃≤ta≤-3℃时,应划分为寒冷区;

   3  最冷平均月气温ta>-3℃,应划分为温和区。

3.0.4  设计采用的冻结指数应取历年最大值,其统计系列年限不应少于最近20年。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冰情资料应包括封冰(冻)日期、解冰(冻)日期、流冰历时、冰厚、冰块尺寸、冰流量、流冰总量、流冰种类及性质、武开江概率等。冰情资料应根据当地或冰情相似的河流、水库的观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宜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条件不具备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确定。

3.0.6  地质资料应包括工程地基土的种类、颗粒组成、密度、塑限、液限、天然含水率和冻前(冻结初期)地下水位等。

3.0.7  冻土资料应包括历年最大冻深和地表冻胀量,应分别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历年最大冻深应直接采用当地或邻近工程地点气温、地下水位和土质条件相近的气象台(站)的历年最大冻深观测值,其统计系列年限不应少于最近20年。

   2  表冻胀量应通过现场实测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通过工程类比或本规范附录B和附录C分别计算的设计冻深和冻胀量综合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8  冻胀性土和非冻胀性土可根据地基土的颗粒组成按下列判别标准划分:

   1  土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土粒质量等于或小于总质量10%的土,应为非冻胀性土。

   2  土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土粒质量大于总量10%的土,应为冻胀性土。

▼ 展开条文说明

3.0.9  工程冻胀级别可根据地表冻胀量或地基土冻胀量、挡土结构(墙)后计算点土的冻胀量大小,按表3.0.9分级。

表3.0.9 土的冻胀分级

▼ 展开条文说明

4冰冻荷载

4  冰冻荷载

4.0.1  冰冻荷载应包括冰压力和土的冻胀力。作用在水工建筑物上的冰冻荷载应作为基本设计荷载之一。重要工程的冰压力和土的冻胀力应进行专门研究或通过试验、观测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0.2  冰压力应包括静冰压力和动冰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0.3  土的冻胀力应包括切向冻胀力、水平冻胀力和法向冻胀力,可根据土的冻胀级别分别按下列要求取值:

   1  单位切向冻胀力可按表4.0.3-1的规定取值。

表4.0.3-1 单位切向冻胀力τt

   2  单位水平冻胀力可按表4.0.3-2的规定取值。

表4.0.3-2 单位水平冻胀力σh

   3  位法向冻胀力可按表4.0.3-3的规定取值。当基础周侧有冻胀力作用时宜作专门研究。

表4.0.3-3 单位法向冻胀力σv

▼ 展开条文说明

4.0.4  桩、墩基础设计宜取切向冻胀力与其他非冰冻荷载的组合,但斜坡上的桩、墩基础应同时计入水平冻胀力对桩、墩的水平推力和切向冻胀力的作用,并应与其他非冰冻荷载组合。

▼ 展开条文说明

4.0.5  挡土墙设计应取水平冻胀力与其他非冰冻荷载的组合,但土压力与水平冻胀力不应叠加,设计时应取土压力和水平冻胀力的较大值。

▼ 展开条文说明

4.0.6  两侧填土的矩形结构设计应取侧墙的水平冻胀力和作用于底板底面的法向冻胀力与其他非冰冻荷载的组合。但土压力与水平冻胀力不应叠加,设计时取土压力和水平冻胀力的较大值。

4.0.7  静冰压力宜按冰冻期可能的最高水位情况计算,并宜扣除冰层厚度范围内的水压力。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5材料与结构

5.1 混凝土与砌石材料

5  材料与结构

5.1  混凝土与砌石材料

5.1.1  混凝土的抗冻级别应分为F400、F300、F250、F200、F150、F100、F50,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规定的快冻试验方法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1.2  各类水工结构和构件的混凝土抗冻级别应根据气候分区、冻融循环次数、表面局部小气候条件、水分饱和程度、结构构件重要性和检修条件等按表5.1.2选定。在不利因素较多时,可选用提高一级的抗冻级别。

   对于严寒地区特殊工程的水位变化区混凝土,抗冻级别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比F400更高抗冻等级的混凝土。

表5.1.2 水工结构和构件混疆土抗冻级别要求

注:1 年冻融循环次数分别接一年内气温从+3℃以上降至-3℃以下,然后回升到+3℃以上的交替次数和一年中日平均气温低于-3℃期间设计预定水位的涨落次数统计,并取其中的大值。

   2 冬季水位变化区指运行期内可能遇到的冬季最低水位以下0.5m~1.0m,冬季最高水位以上1.0m(阳面)、2.0m(阴面)、4.0m(水电站尾水区)。

   3 阳面指冬季大多为晴天,平均每天有4h以上阳光照射,不受山体或建筑物遮挡的表面。当不满足条件时,均为阴面。

   4 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5℃地区的混凝土抗冻级别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1.3  大体积混凝土分区采用不同抗冻级别时,其分区厚度可根据热学计算,也可根据类似建筑物运行资料确定的负温区再加0.5m,温和地区分区厚度不应小于0.5m。

▼ 展开条文说明

5.1.4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

▼ 展开条文说明

5.1.5  1级~3级建筑物的抗冻混凝土的材料和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在试验过程中除应控制混凝土含气量和水灰比外,有条件时宜进行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的测试。

   4级、5级建筑物抗冻混凝土的配比可根据抗冻等级和所用骨料的最大粒径按表5.1.5-1和表5.1.5-2选用含气量和水灰比,并应使用有引气作用的引气剂。

表5.1.5-1 抗冻混凝土的适宜水灰比

表5.1.5-2 抗冻混凝土的适宜含气量

注:如肯气量试样需经湿筛时,按湿筛后最大骨料粒径取用相应的含气量。

▼ 展开条文说明

5.1.6  抗冻混凝土现场取样试件的合格率,素混凝土不应低于80%,钢筋混凝土不应低于90%。

▼ 展开条文说明

5.1.7  抗冻混凝土应防止早期受冻。冬季施工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温措施或掺加通过试验确定的对混凝土抗冻性没有影响的适量的混凝土防冻剂。

▼ 展开条文说明

5.1.8  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受冻期无外来水分时,大体积混凝土应大于5.0MPa(≤F150的混凝土)或7.0MPa(≥F200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级别的85%。

   2  受冻期可能有外来水分时,大体积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均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级别的85%。

5.1.9  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浆砌石结构应采用质地良好的石料,所用石料的最小边长宜大于30cm。在水位变化区砌体的砌筑及灌缝宜采用二级配混凝土。浆砌石用混凝土或砂浆的抗冻级别应按表5.1.2的规定选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 保温材料

5.2  保温材料

5.2.1  水工建筑物的保温宜选择当地易得材料,可采用水、土石料对水工建筑物进行保温。

5.2.2  采用聚合物保温材料时,所用产品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技术要求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3  保温层应有足够的防水性能。经常处于潮湿和浸水环境中的保温材料,应充分论证其长期防水性能,必要时应采取防水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3 分缝和止水

5.3  分缝和止水

5.3.1  土基上的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地基沉陷和冻胀变形条件设置变形缝,并应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结构。平面尺寸不大时宜作成整体结构。

▼ 展开条文说明

5.3.2  土基上水工建筑物的变形缝应能适应温度伸缩、沉陷和冻胀三种三向变形,并应具有相应的缝宽。缝的构造应能防止渗水、冻融破坏和缝后反滤料或基土的流失。

▼ 展开条文说明

5.3.3  防渗要求较高的接缝止水材料应采用止水片,防渗要求较低的接缝止水可采用嵌缝材料。缝内应有填充材料,必要时应采取排水措施。

5.3.4  接缝构造应便于施工和质量检查,容易损坏的止水宜采取保护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3.5  止水片宜根据具体工程实际需要采用耐低温、抗老化和具有适宜延伸率的橡胶、合成橡胶、塑料或退火紫铜片等材料制成,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3.6  护面板的柔性防渗嵌缝材料宜设于缝高的中部,不应充满缝的全高。迎土侧可充填水泥砂浆、木板、沥青油毡、矿渣、岩棉等材料,大坝护面板的防渗嵌缝材料表面应增加适当的保护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4 结构构造

5.4  结构构造

5.4.1  溢流面、底孔、尾水闸墩、尾水墙和大型水闸的墙、墩等受冻严重且有抗冲抗磨要求的部位,以及有抗冻要求的梁、板、柱、墙、墩的钢筋净保护层的厚度宜适当增加。

▼ 展开条文说明

5.4.2  严寒地区的大中型工程,包括施工期易受冻胀开裂部位,无构造钢筋时,在外露侧面应设置钢筋网,也可在外露侧面的水平施工缝设置竖向插筋。其配筋量不应少于500mm2/m。

▼ 展开条文说明

5.4.3  混凝土水工建筑物的抗冰冻设计,应采取下列抗冰冻措施:

   1  应防止结构遭受冰冻作用。

   2  应防止混凝土饱和。

   3  外观要求时,应充分利用建筑物体形,尺度和混凝土外表质感,并应提高对模板和浇筑质量的要求。不宜在外露面再加抹灰装修层。

▼ 展开条文说明

6水与泄水建筑物

6.1 一般规定

6  水与泄水建筑物

6.1  一般规定

6.1.1  坝顶超高应按常规设计和抗冰要求计算,并应取常规设计和抗冰要求计算超高的较大值。当坝顶高程由抗冰设计超高控制且工程量增加较大时,应做专题论证。

   按抗冰要求计算的抗冰设计超高应只算至坝顶,不应算至防浪墙顶。

▼ 展开条文说明

6.1.2  抗冰设计超高应按下列情况计算:

   1  有足够调蓄凌汛流量的水库,其坝顶超高可按常规设计。

   2  冰期按正常蓄水位运行的水库,其正常蓄水位以上的蓄冰库容不宜小于年流冰总量的1/3,自蓄冰最高水位以上应按常规计算超高。

   3  无蓄冰库容需要泄冰的水库,混凝土坝、浆砌石坝的挡水坝段和土石坝岸边溢洪道(溢流坝段)相邻翼墙(翼坝),流冰时库水位以上的超高不宜小于库内最大冰厚的1.5倍。

   4  当坝上游武开江的年份较多时,不论泄冰与否,抗冰设计超高还应根据冰情估计的准确性、泄冰能力、风浪大小和采取措施的可靠性,以及冰灾后果等因素通过充分论证适当加大。

▼ 展开条文说明

6.1.3  对有泄冰要求的开敞式泄水建筑物,其上设置交通桥时,桥下净空值不宜小于库内最大冰厚的1.5倍。

▼ 展开条文说明

6.1.4  水库上游河道、水库末端或坝址附近河段易形成冰坝、冰塞或冰洪时,防冰设计应专门研究。

▼ 展开条文说明

6.1.5  冰压力对大坝、坝坡及附属建筑物的作用宜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计算。

6.1.6  安全监测设施应避免结霜、冰冻或冻胀的影响。设计中在分析和使用已有观测成果时应检查有无这种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6.2 混凝土坝与砌石坝

6.2  混凝土坝与砌石坝

6.2.1  坝基应防止受冻。施工期有可能受冻时,应采取保温措施。运行期有可能受冻时,可在坝脚覆土石保温。

6.2.2  岩基上的混凝土低坝在冰推力作用下的抗滑稳定计算,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冻融作用对混凝土与基岩间的抗剪强度降低的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6.2.3  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坝的止水片距离坝面不宜小于1.0m。

▼ 展开条文说明

6.2.4  带有周边缝的薄拱坝应防止周边缝冻结。

▼ 展开条文说明

6.2.5  碾压混凝土坝应作好上游防渗、分缝和内部排水,并应防止下游面渗水和冻胀。

▼ 展开条文说明

6.2.6  支墩坝和空腹坝的腹腔宜作封闭保温,外露的接缝应防止漏水结冰。

▼ 展开条文说明

6.2.7  砌石坝应作好防渗、分缝和内部排水,下游渗水出逸点应覆土石保温。上下游面宜用粗方石或条石砌筑。严寒地区宜采用上游现浇钢筋混凝土护面防渗型式。

▼ 展开条文说明

6.2.8  寒冷和严寒地区坝体的廊道、电梯(转梯)井,均应设置密闭保温门,并应防止其结冰、积雪、结霜。

▼ 展开条文说明

6.2.9  坝体闸门井、各种内部充水井、管应采取内部防渗和防冻措施。井口不宜敞露于大气中。直径较小的管道和壁宜采用钢管或钢衬。闸门井内壁宜采用防渗涂料或护面。

▼ 展开条文说明

6.2.10  下游侧栏杆宜采用不致挡风遮阳和积水的稀疏栏杆,坝顶路面应具有横向坡度,并应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2.11  露天的人行通道、桥梁、阶梯等应防止积雪或结冰。经常使用的通道、桥梁、阶梯和廊道出口不宜设置在易积雪结冰的阴面岸坡与坝面交接低处。

6.3 土石坝

6.3  土石坝

6.3.1  土石坝的土质心墙、斜墙和防渗铺盖应防止运行和施工期冻结。当采取覆土防冻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当地最大冻深。土质防渗体与防浪墙、齿墙、翼墙联结面应采取防冻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3.2  黏性土质坝的上游坡应设置非冻胀性土的防冻层。防冻层应包括护面层和砂砾料垫层,其设置范围及厚度应根据工程级别、坝坡土的冻胀级别、护面允许变形程度、当地冰冻条件以及类似的工程经验确定。对于1、2、3级建筑物,在历年冬季最高蓄水位以上2.0m至最低水位以下1.0m高程的坡长范围内,当坝坡土的冻胀级别属Ⅳ、Ⅴ级时,防冻层厚度不宜小于当地最大冻深;坝坡土的冻胀级别属Ⅲ级时,不宜小于当地最大冻深的0.8倍;其他水上部位和冻胀级别属Ⅰ、Ⅱ级时,不宜小于当地最大冻深的0.6倍。4、5级建筑物的防冻层厚度可根据坝坡土的冻胀级别和护面结构型式适当减小。

▼ 展开条文说明

6.3.3  土石坝护坡结构除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的有关规定计算外,还应根据冰压力大小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在本规范第6.3.2条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主要坝段的护坡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当地有丰富的良好石料且有机械化施工的条件下,宜采用抛石(堆石)护坡。1级和2级坝护坡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0m,应采用开采级配堆筑。其下层可用细石料作垫层,水平宽度不应小于1.0m。

   2  砌石护坡应采用质地良好的块石。所用石料的最小边长宜大于30cm,层厚宜大于35cm,砌筑缝隙不宜大于3cm。有条件时宜采用方石。

   3  大块石料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内砌块石护坡,混凝土抗冻级别应符合本规范表5.1.2的规定。菱形格构的顺坡对角线长宜为3.0m~5.0m;另一对角线长度可小于3.0m~5.0m。格构梁的断面宽度宜为30cm,高度宜为40cm,并宜嵌入垫层内。

   4  混凝土砌块护坡每边尺寸不宜小于35cm,厚度不宜小于30cm,砌筑缝隙不宜大于1.0cm。现浇混凝土板的边长宜大于3.0m,厚度宜大于20cm。

   5  土工织物模袋混凝土护坡的模袋混凝土平均厚度宜取15cm~20cm,底部宜为平面。混凝土强度和抗冻级别应符合本规范表5.1.2的规定。冰推力较大时,模袋混凝土中宜顺坡加设钢筋。

   6  在水位变化区砌体的砌筑及灌缝宜采用二级配混凝土。

   7  砌体结构砌筑应平整,混凝土抗冻级别应符合本规范表5.1.2的规定。

   8  库面开阔的大型平原水库的护坡结构应作专门研究。

▼ 展开条文说明

6.3.4  护坡的坡脚高程宜设在冬季最低水位时的最大冰厚的底面以下。当高于冰层底面时应计算冰冻作用对坡脚结构的影响。

6.3.5  坝体的浸润线宜低于设计冻深线。下游排水、减压设施应防止冻结。

6.3.6  设有防浪墙的土石坝,设计荷载应包括可能产生的冰层爬坡、水平冻胀力对防浪墙的作用。

▼ 展开条文说明

6.3.7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 228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垫层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宜超过8%。

   2  止水片在冬季最低气温下应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延伸率和三向变形能力。

   3  面板与坝顶防浪墙接缝的止水应防止冰推力的作用发生破坏。

   4  水库死水位以上或冬季最低水位以上区域,应防止垫层料产生冻胀对面板造成破坏。

   5  水位变动区面板的止水防护结构应防止冰推力的作用发生破坏。

▼ 展开条文说明

6.4 溢流坝与岸边溢洪道

6.4  溢流坝与岸边溢洪道

6.4.1  有排冰要求时,宜采用无闸门且无闸墩的自由溢流堰。有交通要求或设置闸门时,闸墩净空应满足排冰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6.4.2  溢流堰排冰时,堰上水深应大于水库最大冰厚。

▼ 展开条文说明

6.4.3  溢流堰排冰时,冰块应能自由下泄且不致破坏下游设施。经常排冰的消能设施宜采用自由面流或远驱水跃方式。当采用底流消能时,不宜采用辅助消能工。下游应设置导墙、护岸等设施。排冰条件较复杂时,应做排冰整体水工模型试验。

▼ 展开条文说明

6.4.4  有排冰要求时,应根据下游河道封冻的可能性以及冰块壅塞的危害程度进行排冰设计。必要时应采取疏通下游河道的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4.5  1、2、3级泄水建筑物的上下游冬季水位变化区的岸坡,应采取防止冻融作用引起的崩坍或滑坡的工程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4.6  有排冰要求时,闸墩、堰顶应较常规设计适当增加配筋,钢筋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加大。当结构允许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0mm。闸墩墩头应采取合适的体型和保护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4.7  土基上的溢流堰堰体基础埋深应大于当地最大冻深;岩基中的埋深可小于最大冻深,但应设置排水设施和锚筋。堰体上游的设计冻深应根据由于检修或低水位时堰体可能暴露于大气中的不利情况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6.4.8  岩基上的泄槽底板厚度不宜小于0.4m。底板应设置纵、横结构缝,其纵横缝间距宜比常规适当减小。严寒地区的底板宜设锚筋和钢筋网。

▼ 展开条文说明

6.4.9  土基上1、2级建筑物的泄槽底板连同垫层的总厚度应满足不产生法向冻胀位移的要求,底板厚度不宜小于0.6m。底板纵、横缝间距宜为12m~16m。

▼ 展开条文说明

6.4.10  岩基岸边溢洪道下的地基排水设施,应根据周围地形条件和山体地下水位情况设计。如地下水位高于泄槽底板而设置排水时,排水设施应采取防冻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5 泄洪洞与坝体泄水孔

6.5  泄洪洞与坝体泄水孔

6.5.1  坝体巾孔、底孔宜采取防止冷空气侵入的措施。冬季有放(过)水要求的出口,宜在下游端作临时封闭设施或将出口布置在下游水位以下。

▼ 展开条文说明

6.5.2  封冻水库的进水塔,宜采用封闭式井筒结构或其他刚度大的结构,并应进行抗冰推结构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6.5.3  工作闸门位于首部或中部的泄洪洞和坝身泄水孔,当闸后洞长小于50m时,冬季宜在洞(孔)末端设置保温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6.5.4  与洞脸岩体连接的岸塔式进水口两侧的边墙应与岩体锚接,并应能承受冰推力和冻胀的作用。

6.6 堤防与护岸

6.6 堤防与护岸

6.6.1 在频繁发生冰凌壅塞的河段,堤顶高程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冰凌壅塞河道的影响确定。

6.6.2 受流冰作用的堤岸护坡,除应符合常规要求外。还应根据冰块撞击作用的影响进行设计。

6.6.3 冻胀性土基的堤岸护坡宜根据土的冻胀级别采取必要的防冻胀措施。

6.6.4 岸坡护面层宜采用砌石、混凝土、模袋混凝土等,其结构、护面层厚度及超出设计水面的高度应满足抗冻胀要求。在水位变化区砌体的砌筑及灌缝宜采用二级配混凝土。

6.6.5 堤岸护坡的坡脚应符合本规范第6.3.4条的规定。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7取水与输水建筑物

7.1 一般规定

7  取水与输水建筑物

7.1  一般规定

7.1.1  冬季有防冰和输冰要求的引水、输水工程,应进行抗冰冻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7.1.2  引水、输水工程设计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冰情和自然条件,采用蓄冰、排冰、输冰、结冰盖等其中一种或综合输排冰运行方式进行。

▼ 展开条文说明

7.1.3  在枢纽总体布置、形式、体型设计中,应保证进水口的前缘水域水流平稳和不出现贯通式漏斗漩涡。在有凌汛发生的河段的引水枢纽布置中,宜采取永久或临时性防冰洪的工程措施,取水口应设置排冰及防冰凌工程设施。

7.1.4  输排冰渠道布置宜少设弯道,宜避开深挖方和傍山滑坡地段。

7.1.5  输排冰渠道沿程不宜采用突变断面和设置阻水建筑物。

▼ 展开条文说明

7.1.6  结冰盖运行方式的引水渠道.渠顶超高不应小于冰盖顶面以上0.5m。

▼ 展开条文说明

7.1.7  渠道与渠道衬砌的抗冻胀设计应按本规范第8章的规定执行。

7.2 取水口排冰

7.2  取水口排冰

7.2.1  引水枢纽有排冰要求时,冬季过闸水深、流速应满足排冰要求。排冰闸过闸流速不宜小于1.2m/s。

7.2.2  枢纽布置为无坝引水时,宜在枢纽前河道弯道凹岸处设置活动导凌(冰)筏。导凌(冰)筏宜采用木结构,筏长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凌(冰)筏宜布置两道,第一道宜设在引水口上游两倍水面宽处;第二道宜设在引水口上游一倍水面宽处。筏体潜入水中的深度宜为最大流冰块厚度的1.5倍~2.0倍。筏体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不宜大于30°。

▼ 展开条文说明

7.2.3  导凌(冰)筏与排冰闸衔接(河)段内的流速不宜大于0.7m/s。

▼ 展开条文说明

7.2.4  引水枢纽冬季排冰日耗水量可根据枢纽所在河道的冬季冰情特点,类比已建工程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但不宜小于该河道日平均排冰量的4倍。

▼ 展开条文说明

7.3 明渠冬季输水

7.3  明渠冬季输水

7.3.1  冬季有输冰要求的引水明渠,其设计弯道半径宜大于设计水位的水面宽度的10倍。

▼ 展开条文说明

7.3.2  渠道输冰量过大时,宜充分利用沿渠线两侧或渠线通过的天然洼地修建人工蓄冰、滞冰池(塘)。蓄冰、滞冰池(塘)进口的设计水位宜比该处明渠排冰口的设计水位低0.2m以上。

▼ 展开条文说明

7.3.3  当不具备本规范第7.3.2条的条件时,宜加大引水流量,并宜在适当渠段布置排冰闸和采取辅助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7.3.4  输冰渠道断面型式宜采用窄深式的弧形渠底的矩形或梯形断面。

▼ 展开条文说明

7.3.5  渠道冬季输水可采取冰盖下明流、满流输水或无冰盖输水。有适宜的气温和渠道断面,能形成稳定冰盖时,宜采用结冰盖输水方式。

7.3.6  冰盖下明流输水方式宜按下列要求设计:

   1  渠内设计流速不应大于0.7m/s。

   2  宜按简支板和冰的允许抗弯强度确定满足冰盖稳定要求的冰盖厚度。

   3  冰盖底面与渠道水面之间的净空宜控制在0.3m~0.5m。

   4  长渠道结冰盖输水时,应根据本条第1款~第3款的规定进行分段壅水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7.3.7  冰盖下满流输水时,综合糙率可按下式计算:

(7.3.7)

式中:n——冰盖综合糙率;

   a——冰盖与渠道湿周长度之比;

   n1——渠底及边坡的糙率系数;

   n2——冰盖下表面的糙率系数,可按表7.3.7的规定选用。

表7.3.7 冰盖下表面糙率系数n2

▼ 展开条文说明

7.3.8  采用输水(冰)运行方式时,渠内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2m/s。

▼ 展开条文说明

7.3.9  冬季行水渠道,当有外来热源能形成不结冰渠段时,不结冰渠段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7.3.9-1)

    (7.3.9-2)

式中:Lo——渠道不结冰长度(km);

   Q——渠道总流量(m3/s);

   tw——渠水水温或混合水温(℃);

   tk——最近连续5年的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Bo——渠水水面宽度(m);

   Q1——原渠道流量(m3/s);

   t1——原渠道水温(℃);

   Q2——泉水或井水入渠流量(m3/s);

   t2——泉水或井水水温(℃);

   K——根据渠道遮荫程度确定的系数,可取0.7~1.0。

▼ 展开条文说明

7.4 暗管与隧洞

7.4  暗管与隧洞

7.4.1  暗管的埋置深度应根据土的冻胀级别、冻胀量沿深度分布的实测资料和管道允许变形量确定。在无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当土的冻胀级别为Ⅰ、Ⅱ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小于设计冻深10%~20%确定;当土的冻胀级别为Ⅲ、Ⅳ、Ⅴ级时,应按大于设计冻深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7.4.2  埋于冻层内通水的暗管,应论证其抗冻胀稳定性和管内水结冰的可能性及其不良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7.4.3  暗管沿程的竖井结构应按抗冻拔要求设计。当不能满足抗冻拔要求时,应采取削减或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7.4.4  冬季输水隧洞为压力流时,在下游出口后部宜采取防冰冻、排冰、消能等措施。冬季输水隧洞为明流时,洞内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2m/s。

7.4.5  冬季不输水的隧洞,宜在闸门下游出口处采取封闭式保温措施。

8渠道与渠道衬砌

8.1 一般规定

8  渠道与渠道衬砌

8.1  一般规定

8.1.1  在渠道规划选线时,宜避开地下水位高、有傍渗水补给、冻胀性强的地段。

▼ 展开条文说明

8.1.2  渠道衬砌的抗冻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调查、收集衬砌渠道沿线的土质、地下水位、冻深和已有工程运行等资料,并应按土质、地下水深度和渠道走向基本相同的原则划分不同的渠段。

   2  在各分段选择1个~2个具有代表性的横断面。并应通过观测或按本规范附录B和附录C确定断面上各代表性计算点的设计冻深和地表冻胀量,划分土的冻胀级别。

   3  根据渠道各部位的冻深和冻胀量,选择适宜的渠道断面型式、衬砌材料与结构。

   4  验算渠道各部位的冻胀位移量,并应采取必要的抗冻胀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8.1.3  冬季输水有防冰要求的渠道输冰、排冰设计应按本规范第7.3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8.2 衬砌结构抗冻胀稳定性要求

8.2  衬砌结构抗冻胀稳定性要求

8.2.1  衬砌结构的抗冻胀稳定性可按表8.2.1所列的衬砌结构允许法向位移值作为控制指标。

表8.2.1 衬砌结构允许法向位移值(mm)

注:断面深度大于3.0m的渠道,衬砌板单块长边尺寸大于5.0m或边坡陡于1:1.5时,取表中小值。断面深度小于1.5m的渠道,村砌板单块长边尺寸小于2.5m或边坡缓于1:1.5时,取表中大值。

▼ 展开条文说明

8.2.2  抗冻胀衬砌结构的冻胀位移量可按渠道地基土的冻胀量确定。当该位移量大于允许值时,应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选用一种或多种适宜的抗冻胀措施。同一断面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抗冻胀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8.2.3  对于冻结期输水、地下水位高出渠底、渠底有积水(冰)或有傍渗水补给的渠道,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计算其边坡的设计冻深时,在水(冰)面或傍渗水逸出点以上1.0m范围内,地下水位应取水(冰)面或傍渗水逸出点,并应据此选取地下水影响系数;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计算冻胀量时,在水(冰)面或傍渗水逸出点以上0.5m范围内,宜按地下水位深度为零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8.3 渠道衬砌结构

8.3  渠道衬砌结构

8.3.1  当渠道地基土的冻胀级别属Ⅰ、Ⅱ级时,宜按渠道大小等情况分别采用下列渠道断面形式和衬砌结构:

   1  小型渠道宜采用整体式混凝土u形槽衬砌。

   2  大型渠道宜采用弧形断面或弧形底梯形断面、板模复合衬砌结构。

   3  大型(或宽浅)渠道宜采用弧形坡脚梯形断面、板模复合衬砌结构,并应适当增设纵向伸缩缝。

   4  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可采用架空粱板式或预制空心板式结构。

   5  砌石衬砌。

   6  其他适宜的结构型式。

▼ 展开条文说明

8.3.2  当渠道地基土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时,宜按渠道流量和形式等情况分别采用下列渠道断面和衬砌结构:

   1  小型渠道宜采用地表式整体混凝土U形槽或矩形槽。槽底应按本规范第8.4.1条或第8.4.2条的规定设置保温层或非冻胀性土置换层,槽侧回填土高度宜小于槽深的1/3。

   2  深不超过1.5m的宽浅渠道,宜采用矩形断面,渠岸宜用挡土墙式结构,渠底宜用平板结构,墙与板连接处宜设冻胀变形缝。

   3  1、2、3级渠道,应结合本规范第8.4节的规定,采用适宜的渠道断面和衬砌结构,并宜通过专门研究确定。

   4  宜采用桩、墩等基础支撑输水槽体。桩的允许冻拔量应为零。

   5  深挖方渠段,可采用暗渠或暗管输水。

▼ 展开条文说明

8.3.3  刚性衬砌的分缝应能适应冻胀变形,可分为横向缝和纵向缝。沿渠线方向每隔3m~5m设置一横向缝,缝形可采用矩形或梯形,缝宽宜为20mm~30mm;沿渠周方向宜间隔1m~4m设置纵向缝,缝形可采用铰形、梯形或矩形(图8.3.3),缝宽宜为20mm~40mm。

   变形缝内宜填充粘结力强、变形性能好、耐老化,在当地最高气温下不应流淌,最低气温下应仍具柔性的弹塑性止水材料。

图8.3.3 冻胀变形缝型式

1-填充料;2-弹塑性胶泥;3-弹塑性止水带

▼ 展开条文说明

8.4 冻胀土基处理

8.4  冻胀土基处理

8.4.1  采用保温材料防止渠道地基土冻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衬砌体(包括封顶板)下铺设保温层,保温材料的压缩强度、热导率及其与吸水率的关系等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工程设计的要求,必要时应通过试验验证。

   2  保温板的厚度宜通过现场试验或当地或邻近已有工程经验确定。无此条件时,可按下式计算:

(8.4.1)

式中:δx、δc——分别为保温板和底板的厚度(m);

   Ro——设计热阻(m2·℃/W),可按表8.4.1的规定取值;

   λx、λc——分别为保温板和底板的热导率(W/m·℃);

   φd——日照及遮荫程度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公式(B.0.1-2)计算;

   kw——吸水率影响系数,由试验确定,并按可能的长期最大吸水率确定;

   K——安全系数,可取1.1~1.15。

表8.4.1 不同冻结指数时所需保温材料的设计热阻值Ro(m2·℃/W)

注:Im为历年最大冻结指数。

   3  冬季输水渠道,水位按等流量(水位)控制时,在设计最小水位条件下,可将冰(水)作为保温层;在冰(水)面以上可采用保温材料保温。

▼ 展开条文说明

8.4.2  当地或附近有丰富和适宜的非冻胀性土时,可采用非冻胀性土置换渠床冻胀性土。渠床各部位的置换深度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必要时通过试验验证。

▼ 展开条文说明

8.4.3  设置排水系统,宜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  当渠床冻融层或置换层下不透水或弱透水层厚度小于10m时,可在渠底每隔10m~20m设一眼肓井。

   2  当渠床的冻融层有排水出路时,宜在设计冻深底部设置纵、横向暗排系统。

   3  冬季输水的衬砌渠道,当渠侧有傍渗水补给渠床时,宜在最低输水位以上设置反滤排水体,必要时宜设置逆止阀。排水口及逆止阀应设在最低输水位处。

▼ 展开条文说明

8.5 渠坡稳定要求

8.5  渠坡稳定要求

8.5.1  土质渠道或以土石料护面的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应采用适应冻胀、融沉变形的断面形式(弧底梯形或弧形坡脚梯形),宽深比宜大于1.0,边坡系数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选定。

▼ 展开条文说明

8.5.2  渠床土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的1、2、3级渠道,应以融冻层交界面或土工合成材料交界面为滑动面,并应验算边坡稳定性。交界面土的抗剪强度应通过试验或根据类似工程资料确定。

8.5.3  渠坡有冻融滑坍可能时,可采用土工编织布砂(土)袋分层砌筑或土工带拉锚固定。坡脚应设土工布砂(土)袋镇脚。渠坡表面可采用生态护面。

▼ 展开条文说明

9泵站与电站建筑物

9.1 一般规定

9 泵站与电站建筑物

9.1 一般规定

9.1.1 泵站与电站建筑物的整体布置和结构型式设计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冰情、自然条件和引水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

9.1.2 冬季运行的泵站与电站建筑物应设置防冰、排冰设施。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9.2 前池排冰

9.2  前池排冰

9.2.1  前池容积的确定应计入冬季高水位运行时冰块、冰凌所占的水体容积。

▼ 展开条文说明

9.2.2  采用输水(冰)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冰情等因素选择排冰布置方式;宜首选正向排冰布置方式,并宜采用双层式结构布置形式。

▼ 展开条文说明

9.2.3  排冰闸孔宽度应大于最大冰块的宽度。排冰闸下游应设置陡坡衔接段。堰上的水深不应小于最大冰块厚度的1.2倍。

▼ 展开条文说明

9.2.4  正向排冰侧向引水方式的排冰闸前应布置一定长度的缓流渠段,其长度宜控制在20m~40m,断面宜采取与排冰闸同宽的矩形,进水闸中心线与渠道中心线夹角应小于90°进水口前缘应设置活动导冰筏或固定,其潜入深度宜为冰厚的1.5倍~2.0倍。

▼ 展开条文说明

9.2.5  正向排冰正向引水方式的排冰闸中心线应与渠道中心线或前池中心线重合。排冰闸前的扭坡宜布置在距离闸前3倍~5倍墙高处,不宜紧靠闸体。扭坡长度宜为墙高的8倍~10倍。

▼ 展开条文说明

9.2.6  弯道排冰方式的排冰闸前的渠道断面型式宜为梯形。排冰闸的中心线,当渠道曲率半径小于水面宽的5倍时,不应偏离渠道中心线;渠道曲率半径大于水面宽的5倍时,宜从渠中心线向凸岸方向平移至0.2倍~0.4倍水面宽处。

9.2.7  采取弯道排冰方式时,应在排冰闸前凸岸设置活动导冰筏,其平面位置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宜为20°~30°。

▼ 展开条文说明

9.2.8  泄水排冰渠的断面型式可采用矩形或梯形,其纵坡宜采用陡坡,陡坡段内水深应大于流冰块的最大厚度,设计流速宜大于2.0m/s。

9.2.9  泄水排冰渠下游的消能形式应符合本规范第6.4.3条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9.2.10  有清冰要求的排冰建筑物附近,宜设置清冰、人员操作、值班等场地及房建设施。

9.2.11  前池水闸和侧墙的抗冰冻设计应按本规范第10章和第11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9.3 地面厂(泵)房

9.3  地面厂(泵)房

9.3.1  地面厂(泵)房位置宜避开雪崩、高边坡、地下水位高、深积雪或土的冻胀性强的地段。

▼ 展开条文说明

9.3.2  地面厂(泵)房及其邻近地区应作好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9.3.3  地面厂(泵)房基础埋深均应大于基础设计冻深。外墙应计算可能的冻胀力作用。水下部分的外表面宜有防渗层。

▼ 展开条文说明

9.3.4  压力管道与机组联结接头,以及穿过外墙处的构造,应能适应不均匀冻胀和收缩变形。

9.3.5  冬季需要采暖的地面厂(泵)房应进行采暖保温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

9.3.6  冬季运行的地面厂(泵)房,有条件时应充分利用电机热风采暖,一般部位温度宜为适于巡回检查的正温。工作人员长期停留部位、低温结露的水机、电器部件、油压润滑系统、有负温过冷水部位,宜设置局部电热或远红外辐射局部采暖装置。

▼ 展开条文说明

9.3.7  冬季不运行且不采暖的地面厂(泵)房,所有水管冻前应放空。易受冻设备宜能拆卸吊放至高出冬季室内可能积水部位保存。如无法拆吊,水泵及其管路、电源应采取局部保温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9.3.8  冬季不运行且不采暖的地面厂(泵)房的楼板、梁,宜高出渗水形成的室内冰面。

▼ 展开条文说明

10闸涵建筑物

10.1 一般规定

10  闸涵建筑物

10.1  一般规定

10.1.1  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水闸和涵洞建筑物设计,宜根据冻前地下水位、土质、朝向和地形等条件选择土的冻胀和冰的作用尽可能小的工程地址、总体布置和结构型式。

▼ 展开条文说明

10.1.2  闸涵抗冰冻宜以进口、闸室(洞身)、护坦、消力池等部位的典型断面为控制断面,并应按本规范附录B、附录C和第4.0.3条的规定确定各控制断面上各代表性计算点的设计冻深、基础设计冻深、冻胀量和冻胀力,进行包括冻胀力和(或)冰压力的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稳定和强度验算,确定闸涵结构和必要的抗冰冻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10.1.3  有过冰要求的拦河闸和渠系水闸,宜采用开敞式。必要时,闸上游可设导冰墙(筏)、破冰墩或拦(滞)冰设施等;有条件时,闸墩(破冰墩)前沿宜作成斜面。下游宜设导墙和护岸。1、2级建筑物宜作整体过冰模型试验。

▼ 展开条文说明

10.1.4  过冰的水闸消力段不宜设消力墩。

10.1.5  进出口翼墙和岸墙的抗冰冻设计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0.2 结构与布置

10.2  结构与布置

10.2.1  冻胀性地基上的闸涵宜采用有利于适应冻胀的整体式闸室结构。

▼ 展开条文说明

10.2.2  严寒地区的拦河闸,当闸室边墩后部填土的冻胀级别为Ⅲ、Ⅳ、Ⅴ级时,宜采用边墩与岸墙分离式或采取抗冻胀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10.2.3  在满足稳定和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闸涵的布置宜减小建筑物与冻土的接触面积;在满足防渗、防冲和水流衔接条件时,宜缩短进出口长度。

10.2.4  冬季暴露的大、中型水闸上游阻滑板(铺盖)和护坡板,宜减小分块尺寸。混凝土板的分块尺寸不宜大于板厚的25倍,其中基土的冻胀性大、靠近边墙或厚度较薄的板宜取小值。护坡板垂直水流方向的边长宜小于顺水流方向的边长,阻滑板相邻板块问应设置允许自由伸缩的联结钢筋。防渗铺盖应按本规范第5.3节的规定作好分缝止水。

▼ 展开条文说明

10.2.5  承受法向冻胀力的底板宜布置上下两层钢筋。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稳定与强度验算

10.3  稳定与强度验算

10.3.1  闸涵建筑物底板下地基土不冻结时,其稳定与强度计算除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 265的有关规定计算外,还应按冰压力、水平冻胀力、切向冻胀力荷载进行计算。

10.3.2  闸涵建筑物底板下地基土冻结时,除应按本规范第10.3.1条的规定计算外,还应进行下列验算:

   1  有法向冻胀力作用下的结构与稳定计算。

   2  闸基底和边墙侧基土解冻时强度可能降低情况下的抗滑和渗透稳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0.3.3  进行上述稳定与强度验算时,冰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计算;水平冻胀力可按本规范第11.2节的规定计算;作用在底板底面的单位法向冻胀力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0.3.1-1)

(10.3.1-2)

式中:σvs——作用在板底面上的地基土单位法向冻胀力设计值(kPa);

   mo——法向位移影响系数;

   σv——底板下地基土的法向冻胀力(kPa),可按地基土冻胀量查本规范表4.0.3-3的规定确定;

   [S]——建筑物允许产生的垂直位移(cm),可按表10.3.3的规定确定,特殊情况下可通过论证确定;

   hf——与基础设计冻深相应的地基土冻胀量(cm),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确定。

表10.3.3 板型基础允许垂直位移值[S]

注:1、2、3级建筑物宜取较小值,4、5级建筑物可取较大值。

▼ 展开条文说明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10.4 抗冻胀措施

10.4  抗冻胀措施

10.4.1  涵闸建筑物可采取加强结构、保温或置换非冻胀性材料等一种或几种综合抗冻胀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10.4.2  采用保温材料防止建筑物地基冻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温板的物理力学性能的设计指标应根据上部荷载的大小和不均匀应力作用等条件确定。保温板的压缩强度、热导率及其与吸水率的关系等物理力学性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工程设计的要求,并应通过试验确定。

   2  温板的厚度应按本规范第8.4.1条的规定确定。

   3  经常处于水中或强潮湿条件下的保温板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长期耐久性,也可采取防水处理措施。

   4  闸涵进出口等部位保温板的水平铺设宽度应加宽或作成向外倾斜的帷幕式,加宽长度或帷幕深度值均不应小于底板下的基础设计冻深。帷幕式铺设时的向外倾斜度不宜陡于7:1。板块间的接缝应紧密。

▼ 展开条文说明

10.4.3  采用水层保湿对,应防止水的渗漏,并应采取防止被保温部位外周侧冻结的措施。保温水层的厚度不宜小于当地的最大冰厚。

▼ 展开条文说明

10.4.4  当地或附近有足够和适宜的非冻胀性土,并在满足渗透稳定要求的条件下,可采用非冻胀性材料置换冻胀性地基。置换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置换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石或中粗砂;置换材料与原状土之间不满足反滤要求时,应设置反滤层或用非织造土工织物隔离;置换层内饱水时,宜设排水通路。

   2  面置换范围宜沿建筑物基础轮廓线向外侧加大0.3m~0.5m。

   3  闸涵的置换深度宜通过试验或根据当地已有工程经验确定。不具备试验条件时,可根据类似的工程经验,并结合下式计算综合确定;

(10.4.4-1)

式中:Ζe——闸涵的置换深度(m);

   ε——置换比,可按表10.4.4-1的规定取值,当置换层内饱水和算得ε>1.0时,可取ε=1.0;

表10.4.4-1 涵闸基土置换比ε

注:1 本表适用于1、2、3级建筑物;

   2 对于4、5级建筑物,表中数值可适当减少。

   4  出口护坡宜根据坡面不同部位的冻胀量确定不同的置换深度。置换深度的大小可根据当地已有工程经验确定。无此条件时,可根据类似的工程经验,并结合下式计算综合确定:

(10.4.4-2)

式中:Ze'——进出口护坡的置换深度(m);

   ε'——进出口护坡基土置换比,可按表10.4.4-2的规定取值。

表10.4.4-2 护坡基土置换比ε

   5  当置换材料中细粒含量较多或置换深度小于本规范公式(10.4.4-1)的计算值时,应进行剩余法向冻胀力作用下的强度校核。其中,细粒含量较多时可根据置换土的类别和冻胀量按本规范公式(10.3.3-1)计算,置换深度小于计算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10.4.4-3)

式中:σr——部分置换时的剩余法向冻胀力(kPa);

   φw——地下水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公式(B.0.1-3)的规定确定;

   Ζep——部分置换深度(m)。

▼ 展开条文说明

11挡土结构(墙)

11.1 一般规定

11  挡土结构(墙)

11.1  一般规定

11.1.1  冻胀性地基上和墙后回填冻胀性土的挡土结构(墙)的稳定和强度验算,除常规荷载外,还应计算冻胀力的作用。

11.1.2  地基土的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时,挡土墙的基础埋深应大于墙前土的设计冻深;冻胀级别属Ⅰ、Ⅱ级时,基础埋深可小于墙前土的设计冻深,但应满足挡土墙在水平冻胀力作用下和地土融化时的稳定和结构强度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11.1.3  当基础埋深等于或大于设计冻深时,可只计算水平冻胀力的作用;当基础埋深小于墙前地面设计冻深时,除应计算水平冻胀力外,还应计算法向冻胀力的作用。

11.1.4  严寒地区的薄壁式挡土墙顶宽不宜小于0.3m;当不采取其他抗冻胀措施时,最小配筋率宜适当增加;平面布置宜避免直角,有可能时,墙后宜减小填土高度,并应做好填土顶面的防水和排水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11.1.5  墙后地下水位高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11.1.6  冻胀性地基上的挡土墙宜每隔8m~12m设置变形缝,地基土冻胀级别高时宜取小值。每段墙体基础宜布置在同性质土层的同一高程上。

▼ 展开条文说明

11.2 水平冻胀力的计算

11.2  水平冻胀力的计算

11.2.1  墙前地面至墙后填土顶面之间的高差在1.5m~5.0m的悬臂式及其他薄壁式挡土结构(墙),水平冻胀力应按本规范第11.2.2条的规定计算。墙前地面至墙后填土顶面之间的高差超过5.0m时,宜作专门研究。

▼ 展开条文说明

11.2.2  最大单位水平冻胀力设计值和水平冻胀力沿墙高的分布可分别按下列公式和图11.2.2确定:

    (11.2.2-1)

(11.2.2-2)

式中:σhs——最大单位水平冻胀力设计值(kPa);

   αd——系数,悬臂式挡土墙可取0.94,变形性能较大的支挡建筑物可按公式(11.2.2-2)计算;

   Cf——挡土墙背坡坡度影响系数,可取0.85~1.0;

   σh——单位水平冻胀力(kPa),可按本规范表4.0.3-2取值;

   [S']——自墙前地面(冰面)算起1.0m高度处的墙身水平允许变形量(cm),可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以及结构强度和具体工程条件确定;

   hd——墙后填土的冻胀量(cm),可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并取墙前地面(冰面)高程以上0.5m的填土处为计算点。

图11.2.2 单位水平冻胀力分布

Ht——自挡土结构(墙)前地面(冰面)算起的墙后填土高度(m);

σhs——最大单位水平冻胀力设计值(kPa);

βo——非冻胀区深度系数,可按表11.2.2取值

表11.2.2 系数βo

注:表中数值可内插。当地下水位距离墙后填土面小于1.0m时,取βo=0。

▼ 展开条文说明

11.3 抗冻胀措施

11.3  抗冻胀措施

11.3.1  抗冻胀设计应根据墙后回填士的冻胀量、地下水位和地面形状等条件进行。当土的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时,宜采取换填非冻胀性土或铺设保温材料等措施。

11.3.2  水平冻胀力在满足防渗要求的条件下,墙后回填土宜采用粗颗粒材料。置换范围不宜小于如图11.3.2所示的范围。

   当置换材料含有较多细粒或置换范围小于如图11.3.2所示的要求时,应根据细粒含量和地下水位计算可能产生的水平冻胀力。水平冻胀力可按本规范公式(10.4.4-3)进行计算,但公式(10.4.4-3)中的σvs应改为挡土结构(墙)后的单位水平冻胀力设计值σhs(kPa)。

图11.3.2 挡土结构(墙)非冻胀性回填土范围示意

1——封闭层;2——非冻胀性材料;3——置换范围线

Ζd——前土的设计冻深(m);Ζf——回填土的设计冻深(m);

Ht——自挡土结构(墙)前地面(冰面)算起的墙后填土高度(m);

a——系数(见表11.3.2)

表11.3.2 系数a

▼ 展开条文说明

11.3.3  采用保温材料防止挡土结构(墙)后土冻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本规范第10.4.2条的规定确定保温材料的性能和铺设厚度。

   2  保温材料的铺设可采取单向和双向方式(图11.3.3)。在墙较矮且地下水位较高、墙后有铺面道路或其他露天设施时,宜采用双向铺设方式。

   3  采用双向铺设时,其水平段的铺设长度应根据上部设施的要求确定,但不宜小于设计冻深的1.0倍;垂直段宜作成大于1:0.3的斜坡,其长度亦不宜小于设计冻深的1.0倍。采用全水平铺设时,其水平铺设长度宜大于设计冻深的2.0倍。

   4  保温材料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其他适宜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保温板厚度可按本规范第8.4.1条的规定确定。

   5  温板间应做好接缝和与墙体的连接,并应避免脱缝。

图11.3.3 挡土结构(墙)保温范围示意

Ht——自挡土结构(墙)前地面(冰面)算起的挡土结构(墙)后填土高度(m);

Ζd——挡土结构(墙)前土的设计冻深(m);

Ζd'——挡土结构(墙)后部填土的设计冻深(m);

A——保温板

▼ 展开条文说明

12桥梁和渡槽

12.1 一般规定

12  桥梁和渡槽

12.1  一般规定

12.1.1  桥梁和渡槽的桩、墩基础,当土的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时,应进行抗冻拔稳定和强度验算。

▼ 展开条文说明

12.1.2  桥梁和渡槽宜减少桩、墩数量或减小桩径。

▼ 展开条文说明

12.1.3  冰情较严重的河(渠)道上的桥梁和渡槽,宜增大单跨长度,并应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冰压力的作用。必要时,宜在桩、柱前镶嵌角钢或设置破冰墩。

▼ 展开条文说明

12.1.4  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河(渠)床冲刷对基础埋深减小的影响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2.1.5  基础在冻(冰)层内和地(冰)面以上至少40cm范围内不应设置横系梁。在其他部位设置横系梁时,应计算淤积和冲刷对横系梁与地面相对距离的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12.1.6  渡槽进出口段的抗冻胀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并应按本规范第5.3节的规定设计进出口段与槽身之间的分缝和止水。

▼ 展开条文说明

12.1.7  冬季输水的渡槽应防止结冰盖对槽身的不利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12.2 基础结构

12.2  基础结构

12.2.1  混凝土灌注桩在稳定河床以下大于设计冻深的1.2倍范围内的桩段,宜使用模板浇筑,也可使用外表面平整的钢筋混凝土管或钢管作套管。管的外径应与桩径一致。当不使用模板或套管浇筑时,应保证在设计冻深的1.2倍范围内不发生塌孔和保持孔壁平整。

▼ 展开条文说明

12.2.2  扩大式基础、排架式基础和墩台基础宜用于冲刷深度小、河床稳定且易于开挖的场地。

▼ 展开条文说明

12.2.3  扩大式基础的翼板长度和埋深,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冻胀级别属于Ⅰ、Ⅱ、Ⅲ级的地基中,翼板长度可取柱的直径或边长的0.8倍~1.0倍。

   2  冻胀级别属于Ⅳ、Ⅴ级的地基中,翼板长度不宜小于柱直径或边长的1.5倍。

   3  地基土的冻胀级别属Ⅲ、Ⅳ、Ⅴ级时,底板顶面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冲刷深度以下设计冻深的1.2倍。

▼ 展开条文说明

12.2.4  排架式基础的底梁宽度宜大于桩(柱)直径或边长的3倍,厚度不宜小于30cm。底梁的埋置深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2.2.3条第3款的规定。

12.2.5  墩台基础在冻层内宜做成正梯形的斜面,其坡比不宜陡于7:1。斜面应平整。基础底面的埋置深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2.2.3条第3款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2.2.6  当采用扩底桩基础时,扩底上表面的埋置深度应大于设计冻深,扩底直径不宜小于桩径的2.5倍,并应保证冻层范围内桩壁平整。

12.3 基础的稳定与强度验算

12.3  基础的稳定与强度验算

12.3.1  桥梁和渡槽的桩、墩基础抗冻拔稳定和强度验算应按基础不被拔起的工作状态进行。

▼ 展开条文说明

12.3.2  桩、墩基础所受的总切向冻胀力可按下式计算:

(12.3.2)

式中:Tt——总切向冻胀力(kN);

   φe——有效冻深系数,可按表12.3.2取值;

   φr——冻层内桩壁糙度系数,表面平整的混凝土基础可取1.0;当不使用模板或套管浇筑,桩壁粗糙,但无凹凸面时,可取1.1~1.2;

   τl——单位切向冻胀力(kPa),见本规范表4.0.3-1;

   U——冻土层内基础横截面周长(m);

   Ζd——基侧土的设计冻深(m),可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

表12.3.2 有效冻深系数φe

▼ 展开条文说明

12.3.3  桩、墩基础的抗冻拔稳定安全系数可按下式验算:

(12.3.3)

式中:Kd——桩、墩基础抗冻拔稳定安全系数,其最小安全系数值应符合表12.3.3的规定;

   P——作用于桩(墩)顶的恒载(kN);

   G——桩、墩自重及墩台基础边上的土重(kN);

   Fs——冻层以下基础与暖土之间的总摩阻力(kN),可按本规范第12.3.4条的规定确定;

   Tt——总切向冻胀力(kN)。

表12.3.3 抗冻拔稳定最小安全系数

12.3.4  基础侧壁与暖土之间的总摩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12.3.4)

式中:Fs——基础侧壁与暖土之间的总摩阻力(kN);

   fsi——冻结层以下基础侧壁与各层暖土之间的单位极限摩阻力(kPa);

   Ζi——冻结层以下基础侧壁与各层暖土间的接触长度(m);

   Ui——冻结层以下各暖土层范围内基础截面的平均周长(m)。

▼ 展开条文说明

12.3.5  桩、墩基础的结构抗拉强度安全系数可按下式验算:

(12.3.5)

式中:Kl——桩、墩基础的抗拉强度安全系数,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最小安全系数值应符合表12.3.5的规定;

   fy——验算截面材料设计抗拉强度(kPa),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fy为受力钢筋设计抗拉强度(kPa);

   A——验算截面的横截面面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A为纵向受力筋截面积之和(m2);

   P——作用于桩(墩)顶的恒载(kN);

   Gf——验算截面以上基础的自重(kN);

   Fi——验算截面以上至冻结层层底面之间暖土的摩阻力(kN)。

表12.3.5 抗拉强度最小安全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12.3.6  桩基础应在全长内配置钢筋,其抗冻拔强度验算应取设计冻深处和所有受力钢筋截面变化处的断面。

▼ 展开条文说明

12.3.7  扩大式基础、排架式和大头桩基础抗冻拔强度验算应取桩(柱)与底板(底梁、大头)联接根部截面、所有受力钢筋截面变化处和设计冻深处的截面。

▼ 展开条文说明

13工金属结构

13.1 一般规定

13  工金属结构

13.1  一般规定

13.1.1  冰冻期运行和操作的发电、泄水、排冰的闸门、拦污栅和启闭机,以及压力钢管等水工金属结构设备,应采取防冰和防冰冻措施。

13.1.2  防冰和防冰冻方法应根据水工金属结构设备的设置地点和部位、布置形式、运行工况,以及气温、水温和冰情确定,可选用冰盖开槽法、保温法、电热法、压力水射流法和压力空气吹泡法等。

13.1.3  闸门不应承受静冰压力。有动冰压力作用时,动冰压力可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

13.1.4  水工金属结构设备的焊接钢结构部分,宜选用具有焊接性好、冲击韧性高和脆性转变温度低的钢材制造。钢板厚度不宜大于40mm。主材与焊材的质量等级的冲击功试验温度应与结构工作地点的最低日平均温度值相匹配。焊接应采用具有与母材相应性能的焊条、焊丝和焊剂,以及相应的焊接工艺。

▼ 展开条文说明

13.1.5  闸门使用的水封止水材质应保证在当地最低气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 展开条文说明

13.1.6  深孔弧形闸门的伸缩式充压变形水封止水装置,应采用气压变形水封止水装置。

▼ 展开条文说明

13.1.7  闸门主轮和弧门支铰的润滑剂应采用低温润滑脂或采用自润滑轴承。

13.1.8  液压启闭机、液压清污机、液压自动挂脱梁、液压制动器等设备,其液压油的凝固点应低于当地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其泵站总成和电控柜应置于室温不低于5℃的机房中。

▼ 展开条文说明

13.1.9  严寒地区的引水枢纽渠首的引水发电进水闸闸门应采用潜孔闸门。

13.2 闸门

13.2  闸门

13.2.1  冰冻期挡水而不开启的表孔闸门,应与闸门前冰盖之间保持不结冰的水域或水缝。水域或水缝可采用冰盖开槽法、冰盖保温板法、压力水射流法、压力空气吹泡法和门叶电热法生成。

▼ 展开条文说明

13.2.2  冰冻期挡水且需要操作的表孔闸门和非闸井中潜孔闸门的门槽埋件以及必要时的门叶,可采用电热法防冰冻。

▼ 展开条文说明

13.2.3  严寒地区坝式、岸式、塔式和井式进水口的事故闸门和调压井内的快速闸门,宜设置保温的闸门室和启闭机室,也可在闸门井内采暖,并应在井顶加盖保温。

13.2.4  严寒地区的泄洪洞和排沙洞进口或中部工作闸门或事故闸门的闸门井上,宜设置保温的闸门室和启闭机室。

13.2.5  严寒地区的泄洪洞和排沙洞出口工作闸门的闸门室和启闭机室应采暖保温,且在闸门下游的出口处宜设置保温门或挂保温帘封闭。压力前池机组进水口快速闸门应设置采暖的闸门室和启闭机室。

▼ 展开条文说明

13.2.6  排冰闸的闸门宜采用舌瓣闸门或带舌瓣平面闸门、带舌瓣弧形闸门。带舌瓣的闸门不应上下同时排冰。

▼ 展开条文说明

13.2.7  排冰的舌瓣闸门两侧的埋固止水座板应做成箱体结构,且应采用电热法防冰冻,宜采用卷扬式弧门启闭机。舌瓣闸门应设置上部带滑轮的起吊拉杆,在闸门全开时起吊钢丝绳不应浸入水中。

▼ 展开条文说明

13.2.8  结冰盖的水库,不宜采用浮动闸门。

▼ 展开条文说明

13.2.9  冰冻期需要操作运行的闸门,通气孔内不应结冰盖。有压洞中的事故闸门的通气孔进口可布置在闸房内;无压洞中的事故闸门的通气孔进口可布置在闸房外。压力前池下游止水的事故闸门和快速闸门门后的通气孔可布置在闸房内。凡是通气孔布置在闸房内的闸房,其门窗宜为双向开合。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0  严寒地区的启闭机冰冻期有运行操作要求时,启闭机室和司机室应采暖保温。其门式启闭机的门架、卷扬式启闭机的机架和吊架、液压启闭机的机架、起吊拉杆和自动挂脱梁所用钢材和焊材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13.1.4条的规定。

13.2.11  冰冻期运行和操作的闸门,其门叶结构下游面的几何不连续结构节点的造型宜采用平缓过渡连接,其对接焊缝应避开过渡区,应绕角施焊且修圆。当型钢构件不满足材料的质量等级时,门叶结构中的纵向或横向的次梁、下游起重桁架宜采用与主梁同材质的钢板焊接成型。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2  门叶结构主梁、次粱、边梁、隔板、支臂结构上和启闭机门架、机架结构上的制造孔、安装孔和漏水孔,不应对接补焊。调质钢上不应采用塞焊和槽焊焊缝。

13.2.13  门槽二期混凝土与一期混凝土的接缝应按混凝土施工缝处理。门槽二期混凝土抗冻等级应与一期混凝土相匹配。

13.2.14  在负气温下清除门叶上和门叶与门槽之间的结冰时,应采用加热化冰的方法除冰,不应采用人工打冰方法除冰和压力蒸汽化冰。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5  闸门埋件防冰冻可选择定时加热或连续加热的电热法。加热元件可采用发热电缆、热敏电阻陶瓷等,并应配置具有温控和保护功能的控制箱。

13.2.16  埋件电热法防冰冻的加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定时加热。只要求融化钢埋件工作表面上一定厚度的冰,所需加热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13.2.16-1)

式中:N——加热功率(kw);

   tk——设置地点的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δi——需要融化的冰厚(m);

   Aa——钢埋件加热面积(m2);

   T——拟定的加热时间(h)。

   2  连续加热。不允许部分在空气中和部分在水中的钢埋件工作表面上结冰时,其加热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13.2.16-2)

式中:Ak——空气中的钢埋件加热面积(m2);

   Aw——过冷水中的钢埋件加热面积(m2)。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7  采用人工或机械冰盖开槽法防止门叶承受冰静压力作用时,宜始终保持水槽内结冰厚度不大于10mm。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8  采用保温板法防止门叶承受静冰压力作用时,可在闸门前冰盖上沿闸门跨度连续铺设保温板,其上应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应在塑料薄膜上与四周压载防风。当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且其热导率λx≤0.04W/(m·℃)和体积吸水率ωx≤2%时,保温板尺寸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3.2.18-1)

 (13.2.18-2)

式中:δx——聚苯乙烯保温板厚度(mm);

   B——聚苯乙烯保温板的铺设宽度(mm);

   δimax——水库冰盖最大厚度(mm)。

▼ 展开条文说明

13.2.19  采用电热法防止门叶承受冰静压力作用时,加热元件可采用发热电缆或热敏电阻陶瓷,其三相负载分配应相等,并应配置具有温控和保护功能的控制箱。加热元件应均匀地贴紧在门叶结构的面板上,其另一面应全部封闭保温。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防止门叶受冰静压力作用时,其板厚不应小于30(mm),热导率λx≤0.04W/(m·℃)和体积吸水率ωx≤2%。门叶电热法防冰冻计算可按本规范附录E进行。

13.2.20  闸门门叶结构的防腐蚀,宜采用金属热喷涂复合保护。其封闭层、中间层和面层涂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

13.2.21  采用压力水射流法防止门叶承受冰静压力作用时,所提供的水温不应低于0.4℃。其计算可按本规范附录F进行。

13.2.22  采用压力空气吹泡法防止门叶承受冰静压力作用时,压力可取P=0.6MPa,喷嘴淹没水深可取H=2m~5m应由试验确定。

   压力空气吹泡法防冰应设两台空压机并联,并应互为备用。

   压力空气吹泡法可按压力水射流法的计算方法计算,但其中的水温应改为气温。

   压力空气吹泡法所用的空压机生产率可按下式计算:

(13.2.22)

式中:Q——空压机生产率[m3/(m·min)];

   K——安全系数,可取K=1.2;

   n——闸门孔口个数;

   bo——闸门孔口单孔净跨(m);

   qa———消耗气流量指标,可取qa=0.03m3(m·min)。

▼ 展开条文说明

13.2.23  压力水射流法或压力空气吹泡法可采用各孔闸门同时定时或多孔闸门分段定时射流或吹泡,不应采用连续射流或吹泡。

13.2.24  压力水射流法的射流管或压力空气吹泡法的吹气喷嘴与闸门门叶外缘的距离宜大于3m。

▼ 展开条文说明

13.3 拦污栅

13.3  拦污栅

13.3.1  严寒地区引水式水电站的压力前池进水口宜采用提升式潜孔拦污栅,不宜采用固定式拦污栅。采用表孔拦污栅时,宜把拦污栅布置在闸门室内,且闸门室应采暖保温。

▼ 展开条文说明

13.3.2  压力前池机械排冰宜采用回转栅式排冰清污机,其上游应布置检修闸门,其下游应布置排冰道或带式输冰设备。

▼ 展开条文说明

13.3.3  压力前池设置的回转栅式清污排冰机的回转结构宜涂不粘冰涂料,且滚子轨道内宜采用电热法防冰冻。

13.3.4  压力前池拦污栅采用人工清冰时,拦污栅应倾斜布置,其倾斜角度可为70°。人工水中清冰时,冬季栅前水深不宜超过3m。

▼ 展开条文说明

13.3.5  结冰盖运行的明渠引水式水电站压力前池的拦污栅,应布置在闸门室内,且闸门室应采暖保温。采用表孔拦污栅时,应把闸房上游墙下的承重梁与冰盖相接。

13.3.6  潜孔拦污栅应布置在胸墙的下游,栅顶高程应低于冰盖最大厚度以下0.5m。

13.3.7  在水道中应在只有流冰花和冰雪团而无流冰的条件下,再采用提升式的电热拦污栅。

▼ 展开条文说明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13.4 露天压力钢管

13.4  露天压力钢管

13.4.1  露天压力钢管材质的质量等级的试验温度应与当地的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相匹配。

13.4.2  冬季运行的露天压力钢管可采用下列任意一种防冰冻措施:

   1  可建暖棚。

   2  可回填土料,其厚度自钢管顶部计起应大于设计冻深的1.2倍,且不应有外水侵入回填层。

   3  可采用发热电缆并包覆保温材料。

   4  可在钢管外表面喷覆或包覆保温层,其外层应用不透光的防水材料封闭。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时,板的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13.4.2)

式中:δx——聚苯乙烯泡沫层或板的厚度(m);

   Im——历年最大冻结指数(℃·d);

   a——系数,a=0.003~0.004,严寒地区宜取大值。

▼ 展开条文说明

13.4.3  压力钢管进入孔井和伸缩节井应加盖保温,必要时井内可采暖。排气阀及其接管不应被冰冻死。

13.4.4  严寒地区冬季不运行的露天压力钢管,管内水体应排空,且在钢管最低处应设排水管和阀门。

▼ 展开条文说明

13.4.5  露天压力钢管的镇墩和支墩,应采取防止基土冻胀上抬的措施。

 附录A中国主要河流冰情特征

附录A 中国主要河流冰情特征

A.0.1 河流和水库的冰情特征宜根据当地水文站实际观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本规范第A.0.2和A.0.3条确定。

A.0.2 主要河流初冰、封冰、解冻日期和最大冰厚可按表A.0.2和图A.0.2-1~图A.0.2-4(见书后插页)查取。

图A.0.2-2 中国河流平均封冰日期图(日/月)

图A.0.2-3 中国河流平均解冻日期图(日/月)

图A.0.2-4 中国河流平均最大冰厚图(单位:m)

A.0.3 水库冰厚可按下式计算:

(A.0.3)

式中:δi——水库冰厚(m);

φi——冰厚系数,可取0.022~0.026(严寒地区宜取大值);

Im——历年最大冻结指数(℃·d)。

表A.0.2 中国北方河流主要站点冰情特征值

 附录B土的冻结深度的确定

附录B 土的冻结深度的确定

B.0.1 设计冻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0.1-1)

(B.0.1-2)

(B.0.1-3)

式中:Ζd——设计冻深(m);

φd——日照及遮荫程度影响系数;

φw——地下水影响系数;

Ζm——实测历年最大冻深(m);

φi——典型断面(建筑物或渠道走向N-S,底宽与深度之比B/H=1.0,坡率m=1.0)某部位的日照及遮荫程度修正系数,阴(或阳)面中部的φi值按地理位置可由图B.0.1-1查得,底面中部的φi值可由图B.0.1-2查得;

a——系数,可根据建筑物所在的气候区(由图B.0.1-3查得)、建筑物计算断面的轴线走向、断面形状及计算点位置可由表B.0.1-1查得,若渠坡较高或建筑物上部有遮荫作用时,表B.0.1-1中的数值应根据遮荫程度适当增大;

β——系数,可按表B.0.1-2取值;

Ζwo——当地或邻近气象台(站)与最大冻深相应的冻前地下水位深度(m)。当黏土Ζwo>3.0m,粉土Ζwo>2.5m,细粒含量≤15%的砂Ζwo>2.0m时,可分别取黏土Ζwo=3.0m,粉土Ζwo=2.5m,砂Ζwo=2.0m;

Ζwi——计算点的冻前地下水位深度(m),可取计算点地面或开挖面至当地冻结前地下水位的距离,对于挡土墙,可取距墙前地面以上0.5m处为计算点。

图B.0.1-1 阴、阳面中部的φi值分布

图B.0.1-2 底面中部的φi值分布

图B.0.1-3 中国气候区划

表B.0.1-1系数a值

注:E-东,W-西,S-南,N-北。

表B.0.1-2 系数β值

B.0.2 当涵闸底板(或墙)的厚度δc>0.5m时,地基土设计冻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0.2-1)

(B.0.2-2)

式中:Ζf——地基土设计冻深(m);

R——底板热阻(m2·℃/W);

Ro——设计热阻(m2·℃/W),见本规范表8.4.1;

δw——冻前底板上面的水深(m);

δc——涵闸底板(或墙)的厚度(m);

λc——底板混凝土的热导率(W/m·℃)。

B.0.3 当涵闸底板(或墙)的厚度δc≤0.5m时,地基十设计冻深可按下式计算:

(B.0.2-3)

 附录C土的冻胀量的确定

附录C 土的冻胀量的确定

C.0.1 进行水工建筑物抗冻胀设计时,应确定工程各计算点的地表冻胀量和建筑物地基土的冻胀量。

C.0.2 工程地点的天然地表或设计地面高程的地表冻胀量宜通过现场观测确定,也可进行专门研究。当现场观测存在困难时,可依据当地或附近条件相似的观测资料和类似的工程经验,或由本规范附录B确定的设计冻深和冻前(冻结初期)地下水位,按下列方法确定地表冻胀量:

1 巨粒土、含巨粒土,可不计算冻胀。

2 低液限黏土的冻胀量可按下式计算或由图C.0.2-1查得。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2.0m时,可按本条第5款规定的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方法计算:

(C.0.2-1)

式中:h——地表冻胀量(cm);

Ζd——设计冻深(cm),当用于计算地基土冻胀量hf时,应采用地基土设计冻深Ζf

e——指数;

Ζw——冻前(冻结初期)天然地表或设计地面高程算起的地下水位深度(cm),当用于计算地基土冻胀量hf时,采用自底板底面高程算起的地下水位深度。

3 粉土、高液限黏土、粒径小于0.075mm的粒组含量占总质量的20%~50%的细粒土质砂(砾)类土的冻胀量可按下式计算或由图C.0.2-2查得。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2.0m时,可按本条第5款规定的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方法计算:

(C.0.2-2)

4 径小于0.075mm的粒组含量占总质量的10%~20%的砂类土和砾类土的冻胀量可按下式计算或由图C.0.2-3查得。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1.5m时,可按本条第5款规定的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方法计算:

(C.0.2-3)

5 封闭系统条件下的地表冻胀量可按下式计算:

(C.0.2-4)

式中:h——地表冻胀量(cm);

Ζd——设计冻深(cm);

ω——冻结层平均含水率(%);

ωp——塑限含水率(%)。

C.0.3 地基土冻胀量可按本规范第C.0.2条的规定确定,也可按下式计算:

(C.0.3)

式中:hf——地基土冻胀量(cm)。

图C.0.2-1 低液限黏土的冻胀量

图C.0.2-2 粉土的冻胀量

图C.0.2-3 砂(砾)类土的冻胀量

 附录D冰压力计算

D.1动冰压力

附录D 冰压力计算

D.1 动冰压力

D.1.1 大冰块运动作用在铅直的坝面或其他宽长建筑物上的动冰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D.1.1)

式中:Fil——冰块撞击建筑物时产生的动冰压力(MN);

ν——冰块运动速度(m/s),宜按现场观测资料确定,无现场观测资料时,对于河(渠)冰可取水流速度;对于水库冰可取历年冰块运动期最大风速的3%,但不宜大于0.6m/s;对于过冰建筑物可取建筑物前水流行进流速;

δi——流冰厚度(m),可取最大冰厚的0.7倍~0.8倍,流冰初期取大值;

A——冰块面积(m2),由现场观测或调查确定;

fic——冰的抗压强度(MPa),宜根据流冰条件和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宜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和下列抗压强度值综合确定:对于水库流冰期可取0.3MPa;对于河流流冰初期可取0.45MPa,流冰后期高水位时可取0.3MPa。

D.1.2 大冰块运动作用在墩柱上的冰压力可按下列规定分别计算:

1 作用于前缘为铅直的三角形墩柱上的动冰压力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应取其中的小值:

(D.1.2-1)

(D.1.2-2)

式中:Fi2——冰块契入三角形墩柱时的动冰压力(MN);

Fi3——冰块撞击三角形墩柱时的动冰压力(MN);

m——墩柱前缘的平面形状系数,可由表D.1.2查得;

fib——冰的抗挤压强度(MPa),宜根据流冰条件和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宜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和下列抗压强度值综合确定:流冰初期可取0.75MPa,后期可取0.45MPa;

B——墩柱在冰作用高程上的前沿宽度(m);

Υ——三角形夹角的一半(°)。

2 作用于前缘为铅直面的非三角形独立墩上的动冰压力可按公式(D.1.2-1)计算:

表D.1.2 形状系数m值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D.2静冰压力

D.2 静冰压力

D.2.1 冰层升温膨胀时水平方向作用于坝面或其他宽长建筑物上的静冰压力值可按表D.2.1查得。

表D.2.1 静冰压力P1

注:1 表中冰压力值对库面狭小的水库和库面开阔的大型平原水库应分别乘以0.87和1.25的系数;

2 冰厚取多年平均最大值;

3 表中所列冰压力值系水库在结冰期内水位基本不变情况下的压力,在此期间水位变动情况下的冰压力应作专门研究;

4 表中静冰压力值可按冰厚内插。

D.2.2 静冰压力作用点应取冰面以下冰厚1/3处。

D.2.3 作用在独立墩柱上的静冰压力可按本规范公式(D.2.1-1)计算,但式中冰的抗挤压强度fib值宜根据建筑物和冰温等具体条件确定。

 附录E门叶电热法防冰冻计算

附录E 门叶电热法防冰冻计算

E.0.1 门叶电热法防冰冻应采用连续加热。其所需的总功率应包括通过门叶钢板向过冷水中传热、通过门叶钢板向冷空气传热和通过门叶保温板向冷空气传热所需的功率。

E.0.2 通过门叶钢板向过冷水中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E.0.2-1)

(E.0.2-2)

式中:Nl——通过门叶钢板向过冷水中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kW);

Ksw——由门叶钢板向过冷水中的传热系数,Ksw=0.233kW/(m2·℃);

tc——门叶内部空气加热温度(℃);

tk——设置地点的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tws——过冷水温度,计算采用tws=-0.1℃;

Aw——门叶钢板与过冷水接触的面积(m2)。

E.0.3 通过门叶钢板向冷空气的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E.0.3)

式中:N2——通过门叶钢板向冷空气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kW);

Ksa——由门叶钢板向冷空气的传热系数,可取Ksa=0.025kW/(m2·℃);

Aa——门叶钢板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m2)。

E.0.4 通过门叶保温板向冷空气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E.0.4)

式中:N3——通过门叶保温板向冷空气传热所需的加热功率(kW);

Kpa——由门叶保温板向冷空气的传热系数,当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而且其热导率λx≤0.03W/(m2·℃),厚度δc≥0.03m时,可取Kpa=0.007kW/(m2·℃);

Ap——保温板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m2)。

E.0.5 门叶内加热所需的总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E.0.5)

式中:N——门叶内加热所需的总功率(kW);

K——安全系数,K=1.2。

 附录F压力水射流法防冰冻计算

附录F 压力水射流法防冰冻计算

F.0.1 冰盖下水温补给的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F.0.1)

式中:Qh——冰盖下水温补给的热流量(kW);

Qp——潜水泵流量(m3/h);

tw——潜水泵放置水深Hp处的水温(℃)。

F.0.2 冰盖下水深Hp处的水温应由实测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F.0.2-1)

(F.0.2-2)

式中:Hp——冰盖下放置潜水泵处的水深(m)。

F.0.3 水气交界面辐射、蒸发和对流的全部热流量损失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F.0.3)

式中:S——水气交界面的全部热流量损失强度(kW/m2);

tk——设置地点的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F.0.4 冰盖下水温补给的热流量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F.0.4)

式中:Bo——不冻水面宽度(m),可取Bo=0.5~1.0m;

Lo——不冻水面长度(m),采用集中布置时,Lo为全部孔口加闸墩宽度;采用单独布置时,Lo为单个孔口宽度。

F.0.5 潜水泵的流量可按下式选择,其扬程应满足H≥2Hp,且Hp≥5m:

(F.0.5)

F.0.6 射流管上的射流孔射流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F.0.6)

式中:Vo——射流孔的出口流速(m/s);

Vc——到水面或到冰盖下的射流冲击速度,可采用Vc≥0.3m/s;

hg——射流管放置水深(m);

d——射流孔直径(m)。

F.0.7 潜水泵的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F.0.7)

式中:N——水泵功率(kW)。

F.0.8 射流管放置水深hg应在现场进行调试。射流管应能随库水位变动而保持其最佳放置水深。

F.0.9 冰盖的融化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F.0.9)

式中:Vb——冰盖的融化速度(m/h)。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

《砌石坝设计规范》SL 2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 228

《水闸设计规范》SL 265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T 50662-2011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