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2009年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下载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全文阅读 分节阅读 字号:

 前言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一套大型的、以指导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为主的技术文件,是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版)的首次修编。在此,特向“2003年版技术措施”的编写组和审查组全体成员以及参编单位致以真挚的敬意,并由衷感谢他们作为“2009年版技术措施”的顾问组成员对本次修编工作所给予的积极支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共有《规划·建筑·景观》、《结构体系》、《地基与基础》、《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及《防空地下室》十一个分册。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供全国各设计单位参照使用,也可供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教学、科研、施工、监理等人员参考。

    本次修编《结构》册共分为五个分册:第一分册《结构体系》、第二分册《地基基础》、第三分册《混凝土结构》、第四分册《砌体结构》、第五分册《钢结构》。

    《砌体结构》分册是在2003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分册第四章“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与构造”、第五章“楼(屋)盖结构设计与构造”和第六章“砌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统一、补充和完善,并按2010年后新颁布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14-2011等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进行修编。

    本分册的内容包括总则,材料及选择,楼(屋)盖结构设计与构造要点,砌体房屋的非抗震设计,结构构件及构造要求,配筋砌块砌体构件及构造要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砌体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构造,镇村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等十章。附录A~附录C分别介绍了砌体结构相关标准、规范、规程目录,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低层房屋结构设计,隔震设计算例,供设计参考。

    本分册在编制过程中力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根据砌体结构量大面广、地方性强的特点,广泛吸取全国各地的工程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建筑墙体材料革新和节约能源出发,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砌体结构的新材料、新体系、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技术措施,希望能为提高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施工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本分册的编制内容主要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及各地区砌体结构设计的一些工程经验和科研成果,工程设计时,应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参照使用。

    本分册的编制,不仅得到原《措施》编写人员和审查人员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新参与的编写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吸纳了全国各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工作凝聚了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各个领域老、中、青专家的辛勤劳动,编入的内容是业内有关人士多年共同研究、创造的成果,是共有的技术结晶和财富。在此,特向各有关单位专家致以真挚的谢意。

    由于本分册内容广、工作量大,加之时间仓促,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不断修正和更新。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邮 编:100048 

    联系电话:010-68799100

    联系人:于本英

    E-mail:yuby@cbs.com.cn

    网 址:www.cinabuilding.com.cn


《砌体结构》分册编写组

二〇一二年六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编委会

    主任委员:吴慧娟

    副主任委员:尚春明 孙英

    委 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丁再励 马国馨 于本英 王素英 左亚洲 田有连 刘敏 刘文镔 孙兰 孙国峰 许绍业 何玉如 吴学敏 张宜 张勇 张鹏 张兢 张树君 张路明 张毅刚 李军 李雪佩 杨蔚彪 汪大绥 沈祖炎 陈远椿 陆耀庆 陆兴 林在豪 罗继杰 苑振芳 郁银泉 郎四维 赵继豪 赵锂 胡天兵 胥正祥 贾苇 郭景 曹彬 温伯银 程述成 程懋堃 舒世安 董宇松 詹谊 蔡益燕


《砌体结构》编审名单

    编写组负责人:苑振芳 于本英

    编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于本英 汪洪涛 苏经宇 沙安 杜志超 苑振芳 苑磊 周炳章 巢斯 曾德民 

    主 审 人:施楚贤 刘大海

    审查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白生翔 刘大海 刘敏 仲继寿 严家禧 吴明舜 吴体 陈正祥 陈雪光 杜春礼 张勇 张昌叙 沙志国 郁银泉 施楚贤 骆万康 唐岱新 徐建 章关福 高永孚 程才渊 詹谊 葛学礼

    参编单位:(按章节先后为序)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总则

1.1 一般规定

1.1.1 结构整体稳固性(robustness)应根据工程情况,通过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砌体结构类型、结构布置、传力途径,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耐久性及施工要求,将砌体结构房屋设计成不仅满足建筑功能和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结构功能要求,而且在偶然荷载作用下具有避免因局部破坏引发结构连续倾塌的能力。

1.1.2 结构整体稳固性的主要措施: 

    1 在与建筑方案协商时应考虑结构体型(高宽比、长宽比)适当、平立面的规则性要求;

    2 选用适合的砌体结构类型或不同砌体结构类别的合理组合;

    3 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竖向承重构件(墙、柱)的可靠连接。楼屋面板应设置圈梁,预制板间拉开板缝或现浇混凝土配筋板带;板内受力钢筋,板缝钢筋或现浇板带的钢筋应与圈梁、构造柱锚固连接;

    4 采用针对性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包括加强楼梯间、避难室、底层边墙、角柱或墙等重要构件,以及有燃气设备的厨房、卫生间的墙体;在关键传力部位的构件,如底层墙梁支承墙体或柱、车库门洞边设置防撞墙或加大的钢筋混凝土柱等;

    5 根据房屋体形,按建筑分区或结构单元、刚度变化较大或可能的薄弱部位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和水平方向相互交接、贯通连续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钢筋混凝土柱、梁或配筋板带),且构件的纵向钢筋应采用有效的连接、锚固措施。也可利用加密构造柱间距和其截面配筋加大的措施,但其纵向钢筋应按从底到顶连续配筋的要求进行连接和锚固,而与钢筋混凝土柱或加强的构造柱相交、穿越楼屋盖的水平钢筋混凝土构件,也应采用通长连续配筋的构造方式;

    6 应根据场地或地质条件和结构类型、建筑体型选择适合、可靠的地基基础形式;

    7 应根据场地建筑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功能要求,选择适合的砌体材料和砌体结构构件的耐久性等级及相应的耐久性措施。

1.1.3 有燃气灶具的厨房外墙的设计要求:

    1 厨房两侧的横墙与外纵墙相交处设置构造柱; 

    2 厨房外墙门窗过梁宜与两端构造柱相交,且每侧延伸设不少于一个开间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该连续梁的荷载取其自重及其上部的实际规定的荷载,且不计梁下墙体(垛)的支承作用;

    3 当采用地下燃气管道时,底层地面结构的布置,应能有效防止泄露燃气在地下空间聚积引起爆炸事故。

1.1.4 非抗震设计地区的一般多层砌体房屋,其承重墙体宜采用约束砌体和符合本措施的有关构造要求。

1.1.5 非抗震设计地区的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砌体房屋宜采用配筋砖砌体或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除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外,尚宜按6度设防进行抗震设计。

    注:国际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ISO 9652-1、英国砌体规范BS—在设计原则有砌体结构整体稳固性的规定。英国为非抗震设防国家,在该规定中则明确要求:砌体结构及其部件应坚固和稳定(Robust and stable),可通过加强墙体和楼屋盖的刚度实现,包括加强梁或水平或竖向框架的刚度,并给出了验算砌体房屋刚度的计算方法。当认为房屋的整体刚度较弱或不显著时,则采用假想某一水平力而使结构产生一个转角(弧度)(式中Hb为建筑高度。)或在每个楼层标高作用一个均匀分布的水平力,并使该水平力等于所考虑的楼层标高以上结构静荷载标准值总和的1.5%。经测算该水平力约等于6度时地震作用。在非抗震设防地区加强砌体结构整体稳固性,提高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是有必要的。


1.2 砌体结构构件类型及其选择

1.2.1 砌体或砌体构件类型

    1 无筋砌体构件:砌体中不配置受力钢筋或配置少量,且仅作为构造要求设置钢筋的砌体构件,如无筋砌体墙、柱或壁柱等;

    2 约束砌体构件:按规定在墙片的两端或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或芯柱,同时在墙片的上下或楼层位置设置与构造柱有可靠连接的圈梁,且构造柱或芯柱、圈梁的间距分别不大于5m和4m,前者也不宜小于2m和2.8m。构造柱、芯柱及圈梁的构造要求可按本措施的有关规定采用,或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注:约束砌体构件和无筋砌体构件相比能显著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而且随着约束砌体周边约束构件(构造柱、芯柱和圈梁)间距的从大变小,其对砌体的约束作用程度也从弱到强,即从弱约束、中等约束到强约束砌体构件,不仅可提高构件的抗压承载力,同时也可大幅度提高构件出平面的抗弯和抗倒塌能力,但不能显著提高砌体的抗剪能力。根据与相同尺寸无筋砌体墙片的对比计算结果:构造柱间距分别为5m、4m、3m和2m时的约束砌体,其出平面抗弯能力分别为无筋墙片的3.52、4.37、5.71和8.31倍,说明其抗倒塌能力远远高于无筋砌体(对比计算材料参数:墙厚240mm,砖MU10、砂浆M5,钢筋HRB335,构造柱混凝土C20,受力钢筋为4?12)。

    3 配筋砌体构件:

      1)水平配筋砌体形式:

        (1)水平灰缝配筋砌体:

            ①沿层间墙体竖向间距不大于400mm,设置通长水平钢筋网片,网片纵向钢筋端部应贯通芯柱或弯入端部的构造柱内,其锚固长度不小于25d且不小于200mm;

            ②网片的钢筋不应小于?4,也不大于?6。当直径大于4mm时应采用纵横筋平焊加工,横筋的间距不大于200mm;

            ③墙体的构造配筋率不应低于0.035%,用于承载力计算时的配筋率不应低于0.07%,也不宜大于0.17%。

        (2)混凝土水平配筋带:

            ①按设计需要在楼层墙体半高或附近其他部位设置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的混凝土配筋带;

            ②配筋带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12,横向分布钢筋或拉筋不小于?6,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

            ③配筋带的纵向钢筋应在两端的横(纵)墙或混凝土构造柱中锚固,其锚长不宜小于30d或250mm;

            ④当配筋带的竖向间距大于1.2m时,可不计入其对墙体承载力的贡献。

        (3)混凝土水平系梁: 

            ①按设计需要在楼层墙体半高或附近其他部位设置截面高度不小于12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的混凝土水平系梁;

            ②系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2,箍筋直径不小于?6,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

            ③系梁的纵向钢筋应在两端的墙体或混凝土构造柱中锚固,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或400mm;

            ④当水平系梁的竖向间距大于1.8m时,可不计入其对墙体承载力的贡献。

        注:砌体水平配筋虽能提高砌体的抗压、抗剪或变形能力,但不能提高砌体构件出平面的抗弯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2)组合砖砌体构件(图1.2.1):

        (1)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砖柱(h/b≤3);

        (2)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组合砌体墙式构件(b/h>3);

        (3)砖砌体混凝土或砂浆面层夹板墙(b>3h)


图1.2.1 组合砖砌体构件

        注:δ为砂浆或混凝土面层厚度;配筋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8.2的规定。

      3)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简称组合墙):属集中配筋砖或砌块砌体构件,当需承受较大水平力或作用时,可同时在墙体中按本措施1.2.1条3款1)设置水平配筋,构成组合墙水平配筋砌体构件;

      4)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构件:由组配块型组合成砌体按规定在砌块孔中配置竖向钢筋和在水平灰缝或砌块凹槽中配置水平钢筋形成的砌体构件。这种构件属于均匀配筋砌体,其受力性能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形式包括配筋砌块砌体墙(剪力墙)、柱(壁柱)及梁等,但应用最多的为配筋砌块剪力墙。 

      注:关于砌体剪力墙的分类术语,现引用美国砌体规范(ACI530/ASCE 5/TMS 402,2002)的规定,供参考:

      ·一般意义之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墙体(承重或自承重)平面内的水平力作用的构件(有时称为竖向横隔板);

      ·普通无筋砌体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水平力作用,而忽略钢筋(如有钢筋)中应力的砌体构件;

      ·精细无筋砌体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水平力作用,而不计设置的最小钢筋和连接钢筋应力的砌体构件;

      ·普通配筋砌体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水平力作用,而考虑钢筋中的应力并满足规定的钢筋和连接要求的砌体构件;

      ·中等配筋砌体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水平力作用,而考虑钢筋的应力,并满足规定的最小钢筋和连接要求的砌体构件;

      ·特别配筋砌体剪力墙:设计用以抵抗水平力作用,而考虑钢筋中的应力并满足特别钢筋和连接要求的砌体构件。

    4 不同砌体构件的组配

      1)应根据工程需要对上列砌体构件进行合理的组配,以获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2)在约束砌体中引入水平配筋、配筋带或水平系梁等。可称为水平配筋约束砌体构件;

      3)在组合墙中引入水平配筋、配筋带或水平系梁等。可称为水平配筋组合墙。


1.2.2 砌体结构房屋构件类别及选择

    1 由本措施1.2.1的砌体构件组成的砌体结构房屋可按表1.2.2=1采用。

表1.2.2-1 砌体结构房屋构件类别选用表

   2 砌体结构房屋砌体类型的适用范围:

      1)在静力或非抗震设计(<6度)条件下,当每种结构类型满足承载力、稳定和规定的变形要求,即结构正常使用功能要求,并同时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时,除规范规定外,尚宜符合本措施1.1节的有关规定。结构类型的适用高度、层数或跨度可按表1.2.2-2控制;

      2)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条件下,即在规定的地震作用,每种结构类型在适用范围内应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其适用的高度、层数、高宽比、跨度、抗震横墙间距,以及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均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1.2条、第7.1.6条、第9.3.1条~第9.3.3条、第10.1.3条、第F.1.1条、第F.1.3条以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10章的有关规定要求。

表1.2.2-2 非抗震设计时砌体结构房屋砌体类型的适用范围

    注:1 表中单层房屋的跨越构件系按预应力混凝土双T屋面板考虑的,当采用其他轻型钢结构屋盖时,其跨度或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2 单层房屋宜设计成刚性或刚弹性方案房屋,多层砌体房屋应设计成刚性方案房屋;

        3 单层弹性方案房屋的砌体柱,宜采用组合柱或配筋混凝土砌体柱。


1.3 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1.3.1 砌体结构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使用功能要求和重要性程度确定,并应符合《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的有关规定。

1.3.2 对一般砌体房屋可按设计使用年限50年和安全等级二级进行设计。


1.4 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1.4.1 设计时应与业主商定工程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并应在工程设计图纸中加以说明。

1.4.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中的B级,即相当我国目前一般施工质量水平,当采用其他等级时,应对砌体的强度指标进行调整。

1.4.3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按《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执行。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与砌体材料性能分项系数rf的关系列于表1.4.3。

注:1 砂浆、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小根据强度标准差确定;

    2 配筋砌体不得为C级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1.5 基础选型的基本原则

1.5.1 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房屋的结构特点、建筑功能要求、地域、场地、地基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基础类别和形式。

1.5.2 多层砌体房屋,当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不大时,宜优先选用墙下无筋扩展基础或独立柱基础。当基础宽度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当地基较差且较均匀时,则宜采用筏板基础。按抗震设防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采用条形基础、筏基或桩基。

1.5.3 高层配筋砌块剪力墙房屋

    1 当无防地下水要求,不论有无地下室,当地基较好时,宜优先选用交叉条形基础;

    2 当有防地下水要求,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

    3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当需作停车库、机房等较大空间时,也可采用筏板基础(在较高烈度如8度时,筏板柱距、板厚及抗侧力构件应符合有关规定); 

    4 有地下室的单独基础,基础底面至地下室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m;

    5 不论选用何种基础,均应对地下室的外墙承载力进行验算。

1.5.4 不应在一个建筑结构单元选用不同的基础形式。

1.5.5 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要求参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结构(地基与基础)分册。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2009年版)

2材料及选择

2.1 块 材

2.1.1 烧结类砖 

    1 烧结普通砖包括烧结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和粉煤灰砖,其外观尺寸为240mm×115mm×53mm;

    2 烧结多孔砖包括烧结粘土、页岩、煤矸石砖和粉煤灰砖,其孔洞率不小于25%,且不大于35%,其中P型砖的外形尺寸为240mm×115mm×90mm。其力学性能同烧结普通砖;

    3 烧结类砖的干燥收缩一般很小,可不考虑。但其遇湿膨胀且不可逆转的性能,和其他非烧结类砖是不同的。根据英国规范BS5628不同粘土成分和烧成方式其膨胀率是不同的,且随时间的推移湿胀速率会逐渐减小。如从窑内冷却期开始到15天以后的湿胀总量约为0.014%~0.015%,而300天以后的总量约为0.05~0.039%。解决的办法是避免采用新出窑的砖和在不利的位置上具有异常高湿度变形的砖。因此在高湿环境下采用烧结砖应采取消除潮涨的措施,如湿涨缝。

2.1.2 非烧结类砖

    1 非烧结类砖包括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不包括蒸养灰砂砖、蒸养粉煤灰砖;

    2 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干缩率较大(0.05%~0.07%)和表面光滑,其砌体抗剪强度较烧结类砖低约30%。

2.1.3 混凝土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1 混凝土砖包括普通砖和多孔砖,其主规格分别为240mm×115mm×53mm和240mm×115mm×90mm。多孔砖的孔洞率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或砌块),包括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火山渣、浮石、陶粒)混凝土两类,主规格尺寸为390mm×190mm×190mm,孔洞率应符合国家产品标准的规定;

    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具有较系统的规格系列(主规格、辅规格砌块及各种功能砌块),以满足砌块建筑墙体的组砌要求。各类砌块规格系列可参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

    4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块型设计或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

        1)砌块中肋的厚度应为边肋的1.5倍,或采用局部加腋满足传力要求;

        2)同一建筑层高内同类各种块型应具有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相同的块高;

        3)非主规格砌块强度等级应由与主规格砌块加工成相应形状的对比试验确定,或按有关标准的规定;

        4)不宜采用整体受力机理不好的块型,如L型和长度大于190mm的U型块等;

    5 混凝土块体和非烧结类砖类似,其干缩率较大。如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干缩率约为0.3~0.45mm/m,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的干缩率更大。干缩变形早期发展快,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渐慢几年后才能停止。但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仍会发生膨胀,但脱水再干缩变形约减少为第一次的80%。

.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简称加气砌块)

    1 加气砌块的规格可根据工程需要按表2.1.4-1选用。其中块高(H)为250mm、200mm和300mm为常用规格,当施工需要其他规格时,由于加气砌块的可切割性,可在现场按实际需要切割。

表2.1.4-1 加气砌块的规格尺寸(mm)

 注:1 加气砌块的实际长度宜按负公差控制,即L-4mm;

     2 为确保加气砌块墙体和抹灰材料的粘结性,防止未切割块体外表面脱模剂引起砌体开裂、抹灰空鼓等工程缺陷,加气砌块不能有未切割面,且切割面不得有鱼鳞状附着屑。

2 加气砌块的干密度和强度等级可按表2.1.4-2采用

表2.1.4-2 加气砌块的干密度和强度等级

 3 加气砌块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用于保温时,如墙体或屋面选用A1.0或A2.0低密度产品;

        2)用于自承重墙体时,选用A3.5或A5.0;

        3)用于承重墙体时,选用A5.0及以上等级。

    4 在下列情况下不得采用加气砌块:

        1)建筑物防潮层以下的外墙;

        2)长期处于浸水或化学侵蚀的环境;

        3)承重制品表面温度经常处于80℃以上的部位。

2.1.5 复合保温砌块

    1 由混凝土内、外层和带有燕尾槽的保温层制成的集承重保温和维护装饰于一体的砌块称为复合保温砌块(简称保温砌块)。保温砌块应具有系统规格系列;

    2 保温砌块的保温层除应符合有关标准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表观密度:模塑聚苯板(EPS)不小于20kg/m3,挤塑聚苯板(XPS)不小于25kg/m3;

        2)阻燃型,其氧指数不小于32;

        3)尺寸稳定性不大于0.3%; 

        4)保温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

    3 保温砌块中混凝土与保温层间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分别不应低于20kPa和25kPa,且宜附加拉结钢筋,钢筋应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镀层厚度不低于130g/m2热镀锌,或其他等效的防腐涂层;

    4 保温砌块的密度等级不宜大于1100kg/m3,其相应的强度等级宜控制在MU10以内。保温砌块可用于框架填充墙或多层建筑的承重墙体;

    5 保温砌块的外叶(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清水墙时不应小于40mm。

2.1.6 块材强度及耐久性要求

    1 非烧结块材的孔洞率、壁及肋厚度应符合表2.1.6-1的要求;

表2.1.6-1 非烧结块材的孔洞率、壁及肋厚度要求

注:1 承重墙体的混凝土多孔砖的孔洞应垂直于铺浆面;当孔的长度与宽度比不小于2时,外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8mm;当孔的长度与宽度比小于2时,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

    2 承重块材(含孔),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不得设孔,中肋厚度不宜小于20mm。

 2 承重单排孔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孔型,应保证其砌筑时上下皮砌块的孔与孔对齐;多孔砖及自承重单排孔小砌块的孔型宜采用半盲孔;

 3 墙体材料的强度等级、承重砖的折压比、承重加气混凝土的劈压比分别不应低于表2.1.6-2、2.1.6-3、2.1.6-4的规定;

表2.1.6-2 块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注:1 防潮层以下应采用实心砖或预先将孔灌实的多孔砖(小砌块);

        2 水平孔块体材料不得用于承重砌体;

        3 清水墙装饰混凝土砌块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装饰混凝土砌块》JC/T 641-2008的规定。

表2.1.6-3 承重砖的折压比

注:1 蒸压普通砖包括蒸压灰砂实心砖和蒸压粉煤灰实心砖;

    2 多孔砖包括烧结多孔砖和混凝土多孔砖。

表2.1.6-4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劈压比

注:蒸压加气混凝土劈压比为试件劈拉强度平均值与其抗压强度等级之比。

4 混凝土砖、混凝土砌块的最大吸水量宜符合表2.1.6-5的规定:

表2.1.6-5 混凝土块材的最大吸水量(饱和吸水率)(kg)


注:1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块体饱和吸水率;

2 块体最大吸水量或饱和吸水率应按标准试验方法,可取3块块材的平均值;

3 本表参照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C55.C90)数据。

5 墙体材料物理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碳化系数不应低于0.85;

        2)软化系数不应低于0.85;

        3)抗冻性能应符合表2.1.6-6的规定;

        4)线膨胀系数不应大于

表2.1.6-6 块体材料抗冻性能

注:F15、F25、F35、F50分别指冻融循环15次、25次、35次、50次。

2.1.7 石材

    1 石材包括料石和毛石。石材的规格尺寸、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附录A或《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9-2011;

    2 石材应选用无明显风化的天然石材,其容重不宜低于2200kg/m3o


2.2 其他材料

2.2.1 砌筑砂浆

    1 应根据块体类别和特点选用适合的砌筑砂浆,设计有抗冻性要求的墙体时,砂浆应进行冻融试验,其抗冻性能应与墙体块材相同;

    2 专用砂浆和预拌砂浆,应有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粘结强度、收缩率、碳化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要求;

    3 普通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a5.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5.0,蒸压普通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s5.0;

    4 室内地坪以下及潮湿环境,应为水泥砂浆、预拌砂浆或专用砌筑砂浆,普通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10,蒸压普通砖砌筑砂浆不应低于M10、Ms10;

    5 掺有引气剂的砌筑砂浆,其引气量不应大于20%;

    6 水泥砂浆的最低水泥用量不应小于200kg/m3;

    7 水泥砂浆密度不应小于1900kg/m3,水泥混合砂浆密度不应小于1800kg/m3。

2.2.2 抹灰砂浆

    1 应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抹灰砂浆的抗压强度等级及粘结强度最低限值和收缩率指标;

    2 内墙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5.0,粘结强度不应小于0.15MPa;

    3 外墙抹灰砂浆宜采用防裂砂浆;采暖地区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非采暖地区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蒸压加气混凝土砂浆强度等级宜为Ma5.0;

    4 地下室及潮湿环境应采用具有防水性能的水泥砂浆或预拌防水砂浆;

    5 墙体宜采用薄层抹灰砂浆。

2.2.3 小型空心砌块灌孔混凝土

    1 强度等级不应小于块材强度的1.5倍,且不应低于Cb20;

    2 设计有抗冻要求的墙体,灌孔混凝土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设计要求进行冻融试验;

    3 坍落度不宜小于180mm,泌水率不宜大于3%,3d龄期的膨胀率不应小于0.025%,且不应大于0.50%,并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

2.2.4 墙体保温材料

    1 浆体保温材料不宜单独用于严寒及寒冷地区,除加气混凝土墙体以外的建筑外墙内、外保温;

    2 墙体内、外保温材料的干密度应符合表2.2.4的规定;

表2.2.4 墙体内、外保温材料的干密度

    3 不得采用掺有无机掺合料的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 

    4 当相对变形为10%时,模塑聚苯板和挤塑聚苯板的压缩强度分别不应小于0.10MPa和0.20MPa;墙体外保温的挤塑聚苯板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20MPa;

    5 胶粉模塑聚苯板颗粒保温浆料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20MPa,无机保温砂浆压缩强度不应小于0.40MPa,浆料养护不得少于28d;

    6 墙体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有关规定;

    7 聚苯板的氧指数及出厂前的尺寸稳定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和《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2的有关规定;

    8 进场保温材料应有永久性标识,并应标明产品类型、规格及型号,产品说明书应注明产品燃烧性能级别和使用寿命期限。

2.2.5 钢筋

    1 钢筋宜选用HRB400或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钢筋;

    2 托梁、框架梁、框架柱等混凝土构件和落地混凝土剪力墙(含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墙)宜优选HRB400级钢筋;

    3 砌体灰缝钢筋网片,可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制作,其性能要求应分别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12、《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11和《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2010的有关规定。

2.2.6 连接材料

    1 金属连接部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或采用不锈钢连接件;

    2 连接部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 149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其产品说明书应注明材料使用寿命期限,不得采用再生材料制品。

2.2.7 其他材料

    1 嵌缝腻子、硅酮密封胶及防水材料的产品说明书中应有耐候性指标;

    2 玻璃纤维网格布应具有耐碱性能;

    3 外保温墙体所采用的饰面涂料应具有防水透气性。


2.3 砌体材料的匹配原则

2.3.1 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大于块体的强度等级;对非灌孔砌块砌体,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大于Mb10;对灌孔砌块砌体,砂浆的强度等级宜为Mb10~Mb15。

2.3.2 灌孔砌块砌体强度匹配原则

    1 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符合本措施2.2.3条1的规定;

    2 砌体的灌孔率应根据受力或施工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33%。对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宜采用全部灌孔砌体;

    3 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不应大于非灌孔砌体强度的2倍。


2.4 砌体结构的耐久性

2.4.1 砌体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结构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

2.4.2 砌体结构的环境类别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4.3.1条的规定采用。砌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处于1类环境的砌体,其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满足构件承载力和表2.1.6-2的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 

    2 处于2类环境包括地面以下、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4.3.5条的规定;

    3 处于环境类别3~5等有侵蚀介质的砌体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实心砖,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30,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10;

        3)应根据环境条件对砌体材料的抗冻指标、耐酸、碱性能提出要求或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4 对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三级的次要房屋或自承重砌体构件的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满足表2.1.6-2的最低强度等级要求。

2.4.3 砌体钢筋耐久性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耐久性选择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4.3.2条的规定采用;

    2 砌体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图2.4.3)应符合表2.4.3的要求;

表2.4.3 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注:1 氯离子含量和最大碱含量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当水泥中掺加其他胶合料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宜为最大水胶比,并可按GB 50010的相应规定控制;

        2 当防渗砌体采用防渗砂浆砌筑时,可考虑部分砌体(含抹灰层)的厚度作为保护层,但对环境类别1、2、3,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15mm和20mm;

        3 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可近似按M7.5~M15对应C20,M20对应C25的关系,按表2.4.3规定数值增加5~10mm;

        4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以上的砌体结构,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至少应增加10mm。

    3 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4.3.2条规定设置有防护措施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或钢筋直径的较大者。对不锈钢筋可不考虑耐久性要求,但应满足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粘结所需要的混凝土或砂浆的厚度;

    4 钢筋端部应有与其对应钢筋的环境类别相同的保护层厚度;

    5 灰缝钢筋宜用于较低的环境类别,灰缝中钢筋外露砂浆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图2.4.3a);

    6 夹心墙的钢筋连接件或钢筋网片,连接钢板,锚固螺栓或钢筋,应采用热镀锌或等效的防护涂层,镀锌层的厚度不应小于290g/㎡,当采用环氧涂层时,灰缝钢筋涂层厚度不应小于290μm,其余部件厚度不应小于450μm;

    7 钢筋在水平灰缝和在槽或孔中的最小保护层厚度示于图2.4.3(b)。


图2.4.3 钢筋保护层示意


3.2 预制板楼(屋)盖

3.2.1 预制预应力空心板楼(屋)盖 

    1 预制预应力空心板按板的跨度划分为两大类,跨度1.8m~4.2m的短向板和跨度4.5m~6.9m的长向板,常用的预制板其厚度有120、130、180和190mm等;

    2 预制板下的支承墙体应设置混凝土圈梁,且外墙支承圈梁宜为L形;

    3 预制板在圈梁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80mm。当采用硬架支模,板端伸出钢筋锚入板端混凝土板缝内或圈梁内时,板的搁置长度可为40mm;

    4 预制板应拉开板缝,板缝宽度不小于40mm,且板缝内应设置拉结钢筋或拉结网片,并与圈梁连接或锚固,板缝应采用不低于C20细石混凝土填缝(图3.2.1-1);当板面设置二次混凝土现浇层时,板缝内可不设置拉筋或网片,但应在板面二次现浇层中设置连续的焊接网片或双向绑扎钢筋网,并在外墙砌体中锚固或与埋入墙中的预留钢筋(网片)连接,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或两个网眼。焊接网或钢筋网的规格,可采用,网眼间距100mm~150mm或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在建筑楼屋盖平面刚度较弱的部位或纵墙承重布板的大开间,墙体的构造柱对应的位置或平行于铺板方向的外墙内侧附近等处应设置混凝土拉梁或配筋带,其纵向钢筋应通长设置并贯通构造柱和在外墙的构造柱中锚固。拉梁或配筋带的截面宜于板厚等高,宽度不宜大于200mm,当宽度大于200mm时,应对板的承载力进行验算,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不少于4?12,箍筋或拉筋?6@300(图3.2.1-1、2、3);


图3.2.1-1 空心板与圈梁、梁的连接


图3.2.1-2 板间通长拉梁或配筋带

图3.2.1-3 板平行于外墙的拉结

注:δ一般可取40mm,当用于走管道时,不宜大于h-30,否则应按配筋带设置构造筋。

    6 承托预制板的混凝土大梁应在支座处与混凝土柱或组合柱,圈梁可靠连接,当有条件时应将该大梁与其延伸方向的圈梁连接(图3.2.1-4),并与大梁两侧强化的横墙和楼屋盖共同组成该建筑结构单元中的抗倒塌系统之一;


图3.2.1-4 钢筋混凝土梁及其延长圈梁连接示意

    注:当混凝土梁为预制时,在(A)轴梁端支座处应留出不少于三分之二支座长度未浇筑混凝土(露筋)的部分并与构造柱(或组合柱)钢筋连接后浇筑混凝土,而在(B)轴梁端圈梁对应位置甩出4?12~14拉筋与圈梁钢筋连接,甩长不小于1000mm。

    7 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预应力圆孔板不得伸入剪力墙内,应在墙上留出牛腿以支承圆孔板,同时应验算传递剪力所需钢筋面积;

        2)预制板的板缝缝宽度不应小于40mm,当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预制板板缝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20;

        3)楼(屋)盖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也不宜高于C40的混凝土浇筑,现浇层厚度不小于50mm,并应通长配置直径为6~8mm、间距为150~250mm的双向分布钢筋,预制板与后浇的叠合层应有可靠的连接;

        4)混凝土现浇层应与板缝同时浇灌,叠合层的分布钢筋必须锚入剪力墙内;

        5)混凝土现浇层内不允许埋设直径大于25mm的管线,交叉管线应妥善处理,如将管线埋设在加宽的板缝中,除结构需要外,应尽量避免为埋设管线而加厚混凝土叠合层;

        6)当预制板需要预留孔时,应在现浇混凝土叠合层浇捣前将预留孔凿好。

    8 潮湿房间的楼板不应使用单根钢丝的预制预应力圆孔板;

    9 选用预制圆孔板时,应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图集或地方标准图集中所示的主筋保护层厚度判断是否满足防火要求。如果不满足时应采取措施,如板底涂抹防火材料等。

3.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

    1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是由预制预应力薄板和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的等跨连续板。

    2 对处于侵蚀环境、结构表面温度高于60℃、或有生产热源且结构表面温度经常高于60℃时,应另作处理;

    3 对于耐火等级有较高要求的建筑物,尚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理;

    4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不适用于有机器设备振动的楼盖;

    5 叠合楼板的预制预应力底板的厚度有50mm和60mm,叠合层厚度可根据板的跨度、荷载的大小等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预制预应力底板厚度的两倍,并不小于预制预应力底板厚度;

    6 支承预制预应力底板的墙或梁顶面应比板底低15~20mm,以便浇灌叠合层和墙体混凝土后使板底接触严实。临时支承须待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100%后方可拆除。


3.2.3 防止预制楼(屋)面板裂缝的措施

    1 预制圆孔板侧面改用双齿边或半圆槽边的形式,以增强预制板边的咬合力;

    2 预制板两端增加负弯矩钢筋,长度为跨度的1/7~1/4,其端头伸出板外,伸出长度与板底钢筋相同,并采用硬架支模等加强整体性的措施,防止因支座约束而产生的负弯矩裂缝。如图3.2.3所示;

    3 设计中明确规定板端圆孔堵头的要求及位置,保证灌缝混凝土浇注密实。

图3.2.3 预制圆孔板板端设计构造

3.2.4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简称双T板)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双T板端支座应设置混凝土圈梁,且宜为L形或⊥形;

    2 双T板在圈梁上的支承长度,除应满足局部受压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双T板跨度(l)<18m时,不小于200mm;

        2)当双T板跨度(l)≥18m时,不小于250mm。

    3 双T板端与圈梁的支承连接部位应按规定设置预埋铁件,并根据工程情况,选择适合的连接构造:

        1)对可能引起支座连接处较大次应力并导致连接(或构件)失效或损伤(最常见的是双T板肋支座埋件边缘的竖向或斜向裂缝、支座埋件损坏或支座下的墙体开裂)的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一端焊接另一端螺栓连接或两端均为螺栓连接;

            (1)软弱地基或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部位时;

            (2)露天或敞开环境、屋盖无保温措施或室内外温差很大时;

            (3)当双T板的安装工序不能满足先一端焊接并待上部构造层全部完成后再焊接另一端支座的要求时。

    4 双T板屋盖与支承圈梁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正常使用或设防烈度条件下,连接无损伤;在罕遇地震条件下,连接能保证屋盖的水平传力和整体刚度而不破坏或失效;

        2)双T板与支座的连接承载力,可将双T板屋盖的重力荷载作为水平力或作用计算确定;

        3)当采用焊接连接时,焊缝厚度不宜小于6mm,焊缝长度(指每个板肋),板跨≤15m时不小于70mm,板跨≥18m时不小于120mm;当采用螺栓连接时,螺栓直径不小于16mm;

        4)双T板连接的具体构造要求也可按相应的双T板标准图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2009年版)

3楼(屋)盖结构设计与构造要点

3.1 选型及设计

3.1.1 基本规定

    1 楼(屋)盖结构选型要满足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的需要,合理控制楼层的净高度;

    2 楼(屋)盖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裂缝宽度限制的要求,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耐久性以及舒适度,有利于抗风与抗震。楼(屋)盖的梁、板构件保护层厚度尚应满足有关防火等级要求;

    3 结构施工要有利于工业化生产,便于施工及控制施工质量,有利于缩短施工周期和降低工程造价;

    4 宜采用轻质、节能的新型材料,减轻楼层结构自重;

    5 应方便设备安装与检修,便于管道线路布设,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1.2 楼(屋)盖设计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具有足够的整体刚度。当平面内产生较明显变形的楼盖,在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平面内变形或对采用楼板平面内无限刚的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3.1.3 常用的楼(屋)盖结构型式有预制板、叠合板和肋形板等结构。

    1 预制板有预制双向预应力大跨楼板及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预应力双T板:

        1)普通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或双钢筋混凝土平板的跨度不宜大于4.2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跨度不宜大于6.9m,一般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的跨度不宜大于9m。

        2)对于SP预应力空心板,其经济跨度为12m,最大适用跨度18m,选用原则参见国家标准设计《SP预应力空心板》图集。对未采用专用吊具和专用灌板缝砂浆条件下,宜拉开板缝且不小于40mm,并用细石混凝土灌缝。

        3)预应力双T板属板梁合一的构件,由其构成的楼屋盖为密肋空间梁板结构。用于楼板时的经济跨度在15m,用于屋面板时的经济跨度在21m,最大使用跨度为24m。双T板的选用原则参见相应的《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图集。

    2 叠合板结构宜采用预制的预应力薄板作为叠合板的底板,并兼作底模,与上部现浇叠合层共同工作,形成叠合式楼板。预应力薄板的厚度应不小于跨度的1/100,并不小于50mm。现浇叠合层的厚度应根据板的跨度、荷载的大小来确定,一般为60mm~150mm,叠合板的最大跨度可达7.5m,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

    3 肋形板结构有现浇单向板和双向板,宜采用定型模板,也可采用预制板和现浇梁形成装配整体式肋形楼盖,全装配式肋形楼盖,在层高受到限制时,主梁可采用宽扁梁。肋形楼盖设计尚应注意下列事项:

        1)对无吊顶,又要求光滑顶棚的建筑,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

        2)确定肋形楼盖梁的截面尺寸时,应注意梁高与降低建筑物层高之间的经济关系;

        3)当主梁采用宽扁梁时,除验算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外,还应满足刚度和裂缝宽度限值的有关要求;扁梁的高宽比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不宜将楼面主梁支承在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上。当不可避免时,应对连梁仔细分析,采用可靠措施,保证地震作用时连梁不致破坏;

        5)当楼面梁与剪力墙连接时,梁内纵向钢筋应伸入墙内,并可靠锚固。

3.1.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可采用现浇楼(屋)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及木楼(屋)盖。

    1 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时,横墙承重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每层均宜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2)当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保证其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现浇楼(屋)盖宜设圈梁、装配整体式及叠合式混凝土楼(屋)盖应设置圈梁。当现浇楼(屋)盖不另设圈梁时,应沿墙体周边配置加强钢筋并与墙中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3)楼(屋)盖层的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在6、7度区圈梁的配筋纵筋不应小于4?10,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在8度区圈梁的配筋纵筋不应小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在9度区圈梁的配筋纵筋不应小于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

        4)对横墙间距较大或所设置的圈梁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楼面梁或在拉开的板缝内配置钢筋代替圈梁,其配筋可参照本条3),且应与墙中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3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当支承长度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如硬架支模)。

    4 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5 6度时房屋楼(屋)盖和7~9度抗震设防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6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梁与组合砖柱或配筋砌块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各层独立的组合砖柱或配筋砌块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7 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8、9度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

    8 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带可靠连接,8、9度抗震设防时,不应采用预制阳台板。

    9 对抗震丙类且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指同一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面积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当其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表7.1.2的规定限值时,应采取以下加强措施: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小于3?10,箍筋不小于?6,间距不应大于300mm;

        4)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10 小砌块多层房屋的楼(屋)盖:

        1)小砌块多层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应遵守本条1~7款的规定;

        2)小砌块多层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第7.4.4条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梁跨小于4.8m时,梁支承处应设置混凝土垫块或用C20混凝土填实下列部位:主梁下填实宽度不小于600mm,填实高度不小于400mm;次梁下填实宽度不小于400mm,填实高度不小于200mm;

        4)悬臂梁的悬臂长度大于或等于1.2m时,应在支承部位纵横墙交接处布置4~5个芯柱。悬臂梁(板)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7.4.6条的要求;

        5)当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4.8m时,其支承处应设置带插筋的芯柱,或采用钢筋混凝土柱;

        6)芯柱内钢筋和混凝土应上下贯通,形成整体。阳台板应现浇;

        7)雨蓬梁宜与圈梁连接,当不满足时,在洞口两侧各加一根带插筋的芯柱,插筋伸过雨蓬梁并伸入上下层圈梁内锚固;

        8)屋顶宜做挑檐,不宜设女儿墙,当必须设女儿墙时,应在开间处设置构造柱,构造柱与女儿墙的压顶连成整体。

    11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底部框架-上部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楼(屋)盖:

        1)底部框架-上部多层砌体砖房的楼(屋)盖抗震构造措施应遵守本条1~8款的规定;

        2)过渡层的楼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边应设置边梁;

        3)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时,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12 抗震设防烈度9度时,楼(屋)盖应选用现浇板或叠合板。

    13 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房间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

    14 阳台、雨棚等悬挑构件,当外挑长度大于1.2m时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

3.1.5 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房屋的楼(屋)盖:

    1 建筑高度大于50m时,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应采用现浇楼(屋)盖;

    2 建筑高度大于50m时,剪力墙结构,宜采用现浇楼(屋)盖;

    3 建筑高度小于50m时,6、7度抗震设计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并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6.2条的规定;

    4 高层建筑的顶层,结构转换层,以及各榀竖向结构的抗侧刚度有显著差异的各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并应与竖向结构有可靠的连接;

    5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结构转换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板厚不宜小于180mm;转换层的上一层楼面宜采用现浇楼板,板厚不宜小于150mm。

    楼板应采用双向双层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楼层中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墙体内。


3.3 现浇楼(屋)盖

3.3.1 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整体楼(屋)盖结构时,宜优先采用工业化的焊接钢筋网片。对现浇混凝土及叠合式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结构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要求对温度、干缩应力较大的区域或部位配置足够的抗裂构造钢筋,或按本措施第8章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抗裂措施。


3.3.2 单向或双向端跨板的阳角处,包括嵌固于承重墙内或支承于钢筋混凝梁上的板,在板短跨1/4长度范围内,应另配双向板面钢筋,或板面斜筋,上述钢筋直径均不小于8,间距不大于150mm。对于跨度不小于3.9m的内跨板,板角加筋要求同端跨板(图3.3.2)。

图3.3.2 板角附加板面钢筋示意图

3.3.3 现浇楼板当跨中设置后浇施工缝时,相邻两边支座的负钢筋应考虑后浇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的悬臂作用而予以适当加强。后浇带处的板筋先做分离处理,混凝土浇灌前将两侧分离钢筋搭接,并与后加的另一方向钢筋扎牢(图3.3.3)。

图3.3.3 楼层板后浇带

3.3.4 现浇板内埋设管线时,管外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叉管线应妥善处理,并使管壁至板上下边缘净距应不小于25mm。

3.3.5 挑檐转角处配置附加加强钢筋

    1 当挑檐转角位于阳角时,可采用下列两种形式设置加强钢筋:

        1)在平行于板角对角线处配置上部加强钢筋;且在垂直于板角对角线处配置下部加强钢筋。配置宽度取悬挑长度L,其加强钢筋的直径及间距与板内相应的受力钢筋相同(图3.3.5-1);

        2)在挑檐转角处配置放射形加强负钢筋,其间距沿L/2处应不大于200mm,其直径与悬臂板支座处受力钢筋相同,钢筋的锚固长度应大于悬挑长度且不小于300mm(图3.3.5-2);

        3)在挑檐转角处设置悬挑梁。

    2 当挑檐转角位于阴角时,应在垂直于板角对角线的转角板处配置加强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为100mm,且不少于三根(图3.3.5-3)。

图3.3.5-2

图3.3.5-3


3.3.6 悬挑预制板应有可靠的锚固连接。单独的阳台板,可在阳台的连接边上预留出短锚筋,在室内留不小于300mm宽的现浇板,并使阳台板与室内现浇楼板连成整体。

3.3.7 非抗震设防地区及离地面30m以上且悬挑长度大于1200mm的悬臂板,以及位于抗震设防区,悬挑长度大于1500mm的悬挑板,均需配置不少于8@200的底筋。

3.3.8 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伸缩缝隙宽不小于20mm,缝隙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3.3.9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肋平行时,应按规范的要求配置与梁肋相垂直的构造钢筋。

3.3.10 控制现浇楼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措施

    1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2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3 现浇板支座处板面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的设置,应分别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第9.1.6和9.1.7条的规定;

    4 各跨底部钢筋的间距及规格尽可能统一,以便将底部钢筋拉通布置。

3.3.11 当屋面板的长度大于30m时,应在配筋构造上加强其抗温度变形的措施(图3.3.11)。

图3.3.11 屋面板配筋示意(L≥30m)


    1 各跨底部钢筋的间距及规格尽可能统一,以便将底部钢筋拉通布置;

    2 板面沿纵向拉通的负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少于0.1%,且不宜小于?6@200。支座实际需要量不足时,再另加间距相同的短筋补足; 

    3 板面沿横向的负筋不宜小于?6@200,且需拉通布置。支座实际需要量不足时,另加相同间距的短筋;

    4 直通布置的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6d,且不小于300mm;搭接口应错开,并且错开距离宜大于或等于500mm。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