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
Mechanical anchors for use in concrete
JG/T 160-2017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7日
实施日期:2017年12月01日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G 160-2004《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和JG/T 367-2012《建筑工程用切(扩)底机械锚栓及后切(扩)底钻头》。与JG 160-2004和JG/T 367-201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符号;
——修改了产品分类,增加了锚栓按适用条件分类;
——修改了防腐要求;
——完善了锚固性能要求,对不同类别的锚栓提出不同的锚固性能要求,见表2;增加了极限安装扭矩性能要求,见表2;删除了长期荷载性能要求;修改了抗震性能要求,见表3;
——修改了混凝土锥体破坏承载力系数,见表2;增加了按性能指标划分等级的规定,见6.1;
——增加了极限安装扭矩性能试验方法,见7.1.3.3;删除了长期荷载性能试验方法;修改了抗震性能专项试验方法,见附录I;
——修改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和规则。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雄杰方业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喜利得(上海)有限公司、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上海翔锐紧固件有限公司、法施达集团-曼卡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康驰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慧宝建材有限公司、建研科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志、刘杰萍、杨波、罗洪伯、李芳、徐福泉、熊朝晖、刘兵、尤天直、张晋峰、张东光、王景涛、杨维锐、王文正、刘平原、陈伟、刘征、冯志钢、张克、仲朝明、梅琪、杜万明、黎宇杰、姚松凯、朱锋、吴明娅、刘勇刚。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G 160-2004;
——JG/T 367-201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混凝土为基材的机械锚栓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产品说明书、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抗压强度25MPa~60MPa的开裂或者非开裂混凝土上锚固的金属锚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193 普通螺纹 直径与螺距系列
GB/T 196 普通螺纹 基本尺寸
GB/T 197 普通螺纹 公差
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220 不锈钢棒
GB/T 3077 合金结构钢
GB/T 3098.1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2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
GB/T 3098.6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15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螺母
GB/T 423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5267.1 紧固件 电镀层
GB/T 5267.3 紧固件 热浸镀锌层
GB/T 6335.1 旋转和旋转冲击式硬质合金建工钻 第1部分:尺寸
GB/T 9799 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 钢铁上经过处理的锌电镀层
GB/T 13912 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 14975 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19292.2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腐蚀等级的指导值
GB/T 19355.1 锌覆盖层 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 第1部分:设计与防腐蚀的基本原则
GB/T 19355.2 锌覆盖层 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 第2部分:热浸镀锌
GB/T 19355.3 锌覆盖层 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 第3部分:粉末渗锌
GB/T 25672 电锤钻和套式电锤钻
GB/T 31303 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棒
JB/T 5067 钢铁制件粉末渗锌
3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1 术语
3.1.1 机械锚栓 mechanical anchors
利用锚栓与钻孔之间的摩擦作用或锁键作用锚固在混凝土基材上的组件,主要受力部件由金属材料制造的紧固件(螺杆、螺母、垫片)、锥头、扩张件(扩张套管或扩张片)等组成。
3.1.2 膨胀锚栓 expansion anchors
施加扭矩或施加敲击力使扩张件胀开挤压孔壁产生摩擦效应,以摩擦力为主要锚固力的锚栓。参见附录A图A.1。
3.1.3 扩底锚栓 undercut anchors
使用专用模具钻头或锚栓扩张件上的硬质刀刃,在直孔的一定深度进行扩孔,施加扭矩或施加敲击力使扩张件嵌入扩孔中形成锁键,以机械啮合力为主要锚固力的锚栓。
3.1.3.1 模扩底锚栓 pre-drilled undercut anchors
用专用模具钻头预先扩孔再安装的扩底锚栓。参见附录A图A.2。
3.1.3.2 自扩底锚栓 self-cutting undercut anchors
锚栓扩张件上带有硬质刀刃,安装锚栓的同时完成扩孔和扩张件嵌入的扩底锚栓。参见附录A图A.3、图A.4。
3.1.3.3 双锁键锚栓 double-wedge anchors
有上下两个锚固作用点的锚栓。下锚固点是扩底锁键,为主要锚固点,上锚固点可以是锁键也可以是膨胀作用点,为辅助锚固点。参见附录A图A.5。
3.1.4 自攻锚栓 screw anchors
在拧入钻孔过程中通过自带硬质螺纹切削嵌入孔壁的锚栓。参见附录A图A.6。
3.1.5 安装扭矩 installation torque
安装锚栓所需的拧紧扭矩。
3.1.6 安装位移 installation displacement
安装锚栓所需的敲击位移。
3.1.7 扭矩控制 torque control
对锚栓螺杆、螺母或套管施加扭矩的锚栓安装方式。
3.1.8 位移控制 displacement control
对锚栓锥头或套管施加敲击力的锚栓安装方式。
3.1.9 锚固作用区 anchorage zone
在混凝上中由锚栓传递外部荷载的作用区域。
3.1.10 混凝土锥体破坏 concrete cone failure
在拉力作用下,锚固作用区内形成以锚栓为轴心的混凝土锥形的破坏形式。参见附录A图A.7。
3.1.11 拔出破坏 anchor pull-out failure
在拉力作用下,锚栓向混凝土表面滑移,最终锚栓整体或部分拔出,或在较浅的位置形成类似混凝土锥形的破坏形式。参见附录A图A.8。
3.1.12 锚栓钢材破坏 anchor steel failure
在拉力或剪力作用下,锚栓金属组件断裂的破坏形式。参见附录A图A.9。
3.1.13 混凝土劈裂破坏 concrete splitting failure
在拉力作用下,混凝土沿单个锚栓轴线垂线或多个锚栓轴线公垂线裂开的破坏形式。参见附录A图A.10。
3.1.14 混凝土边缘破坏 concrete edge failure
在拉力作用下,馄凝土边缘形成半锥形的破坏形式;或在剪力作用下,混凝土边缘沿剪力方向形成半锥形的破坏形式。参见附录A图A.10。
3.1.15 基准试验 reference test
在规定强度的干燥混凝土上使用直径dm钻头钻孔,钻孔的边距不小于2hef,间距不小于4hef,并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安装锚栓进行的力学性能试验。其试验数据通常作为其他试验的比较基准。
3.1.16 径向力系数 coefficient of radial force
在拉力作用下,锚栓径向胀力与轴向拉力之比。
3.2 符号
As——锚栓螺杆受拉破坏部位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sv——锚栓受剪部位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sv,b——锚栓受剪部位螺杆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sv,s——锚栓受剪部位套管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c——系数(常数);
dm——试验用钻头中等直径,见附录B,单位为毫米(mm);
dmax——试验用钻头最大直径,见附录B,单位为毫米(mm);
dmin——试验用钻头最小直径,见附录B,单位为毫米(mm);
?cu——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实测值,单位为兆帕(MPa);
hef——有效锚固深度,即混凝土表面到锚固作用点距离,参见附录A.1,单位为毫米(mm);
N——拉伸荷载,单位为牛(N);
N1——滑移荷载,单位为牛(N);
NRk——抗拉承载力标准值,单位为牛(N);
NRu,m——抗拉承载力平均值,单位为牛(N);
NRu,s——锚栓螺杆钢材抗拉承载力,单位为牛(N);
Rm,min一—锚栓螺杆钢材的最小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Rm,s——套管钢材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T——扭矩极限实测值,单位为牛米(N·m);
Tinst——产品说明书要求的锚栓安装扭矩,单位为牛米(N·m);
VRu,s——锚栓钢材抗剪承载力,单位为牛(N);
γmin——试验样品中滑移系数的最小值;
△ω——裂缝宽度,单位为毫米(mm);
△ω1——相对裂缝宽度上限,单位为毫米(mm);
△ω2——相对裂缝宽度下限,单位为毫米(mm);
δm——抗震性能专项试验循环过程中锚栓位移,单位为毫米(mm);
η——径向力系数;
υN——抗拉承载力变异系数;
υV——抗剪承载力变异系数;
υβ——抗拉刚度变异系数。
4分类和标记
4.1 分类
4.1.1 按锚固方式分为:
a)膨胀锚栓,代号MP;
b)扩底锚栓,代号MK。扩底锚栓按构造和安装工艺又可分为模扩底锚栓、自扩底锚栓和双锁键锚栓;
c)自攻锚栓,代号MZ。
4.1.2 按适用条件分为(见表1):
a)用于非开裂混凝土的锚栓,代号N;
b)既可用于非开裂混凝土,也可用于开裂混凝土的锚栓,代号C;
c)既可用于非开裂混凝土,也可用于开裂混凝土,并可承受地震作用的锚栓,代号S。
![]()
4.2 标记
机械锚栓应按以下方式标记:
![]()
示例:适用于开裂混凝土的Ⅰ级扩底锚栓,标记为:MK/CI-企业自定代号-JG/T 160-2017。
注:锚栓的锚固性能等级见6.1。
5一般要求
5.1 锚栓主要受力部件应由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铜或不锈钢制造,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符合GB/T 699、GB/T 700、GB/T 3077、GB/T 1220、GB/T 4237、GB/T 14975和GB/T 31303的规定,并与产品设计图纸相符。
5.2 锚栓螺杆的最小拉力载荷性能和螺母的保证载荷性能应符合GB/T 3098.1、GB/T 3098.2、GB/T 3098.6、GB/T 3098.15的规定,且拉力载荷变异系数不大于0.05。
5.3 锚栓螺杆、螺母的螺纹尺寸、公差应符合GB/T 193、GB/T 196和GB/T 197的规定,其他部件的尺寸、形位公差及粗糙度应与产品设计图纸相符。
5.4 锚栓外径应与钻头公称直径相匹配,钻头公称直径应符合GB/T 6335.1和GB/T 25672的规定。
5.5 碳素钢结构、优质碳素钢结构、合金结构钢零件表面应根据使用环境进行防腐处理,按GB/T 19292.2和GB/T 19355.1规定的锌覆盖层腐蚀等级确定锌覆盖层厚度。电镀锌应符合GB/T 5267.1、GB/T 9799的规定;热浸镀锌应符合GB/T 5267.3、GB/T 13912和GB/T 19355.2的规定;粉末渗锌应符合GB/T 19355.3和JB/T 5067的规定。
5.6 当锚栓受长期反复荷载作用,且最大轴向荷载不小于被锚固物所受预压力的50%时,应进行疲劳性能试验,试验方法见附录C。锚栓位移增量应随试验进程趋于0;剩余承载力平均值不应低于同强度非开裂混凝土上拉伸基准试验测得的承载力平均值的80%;υN不大于0.20;γmin不小于0.80。
5.7 当工程有要求时应对生产企业提供的拉伸劈裂边距、最小边距和最小间距三个锚栓边界参数进行验证;当生产企业无法提供是,可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参见附录D。
5.8 当工程有要求时应试验确定锚栓对安装工艺偏差的敏感程度,膨胀锚栓、扩底锚栓应按附录E执行。
5.9 自攻锚栓锚固性能应满足表2的各项要求,其他要求参见附录F。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20176要求
6.1 锚固性能
不同类别的锚栓应满足不同锚固性能项目,按性能指标可分为Ⅰ级和Ⅱ级二个等级,见表2。
表2 锚固性能要求
![]()
表2(续)
![]()
表2(续)
![]()
6.2 径向力系数
扩底锚栓径向力系数η应不大于0.8。
7试验方法
7.1 锚固性能试验
7.1.1 试验准备
7.1.1.1 混凝土试件
锚固性能试验用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制作要求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
7.1.1.2 钻头和钻孔
试验用钻头和钻孔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7.1.1.3 试验用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应符合附录H的规定。
7.1.1.4 锚栓安装
锚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锚栓应安装在平整的混凝土试件表面上;
b)锚栓距试件边缘应不小于2hef,相邻锚栓间距应不小于4hef;
c)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安装工具和安装要求清孔、安装锚栓;
d)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Tinst拧紧锚栓,约10min后卸除扭矩,再施加0.5Tinst;
e)在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试验时,应在裂缝闭合的情况下在裂缝平面内钻孔安装锚栓,裂缝应贯通整个钻孔。
7.1.2 试验项目、试验程序
7.1.2.1 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
锚固性能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应符合表3的要求,且所有项目试验样品数应不少于5只。
![]()
7.1.2.2 试验程序
各类别锚栓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试验:
a)N类锚栓进行序号1、2、5、6项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为NⅠ级、NⅡ级或不合格,试验结束。
b)C类锚栓先执行步骤a),如果试验结果满足NⅠ级或NⅡ级要求,则进行序号3、4、5、7项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为CⅠ级或CⅡ级,如果不符合C类锚栓要求则判定为N类锚栓,试验结束;
c)S类锚栓先执行步骤a)、b),如果试验结果满足CⅠ级或CⅡ级要求,则进行序号8、9、10、11、12项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为SⅠ级或SⅡ级,如果不符合S类锚栓要求则判定为C类锚栓,试验结束;
d)试验程序各步骤应连续进行,不应间隔过长时间且不应改变试验环境和条件。
7.1.3 试验方法
7.1.3.1 拉伸性能试验
表3中序号1、3、5、8项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试验中应避免混凝土试件边缘破坏和劈裂破坏。在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试验时,在裂缝闭合状态下安装锚栓然后扩展裂缝到要求的宽度,裂缝的测量和控制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
b)锚栓与加载设备支撑点净距应不小于2hef,荷载方向与锚栓保持同轴,加载应连续平稳,从开始加载经1min~3min荷载到达最大值直至破坏。
c)测量锚栓沿荷载方向上的位移,测量参考点与锚栓净距应不小于1.5hef,应消除锚栓倾斜和附加位移的影响。绘制荷载-位移曲线,记录裂缝宽度、破坏形式。
d)当荷载-位移曲线上出现大于最大荷载下位移10%的水平段时,或山现大于最大荷载5%的短暂荷载下降段时,如果没有其他干扰影响可判断锚栓出现滑移,记录水平段对应的荷载或短暂荷载下降前最大荷载为N1。
e)试验过程中,锚栓有较明显拔出现象且承载力小于非开裂混凝土上基准拉伸性能试验锥体破坏计算值,可判为拔出破坏。
7.1.3.2 剪切性能试验
表3中序号2、4、9项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试验中应避免混凝土试件边缘破坏和裂开。在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试验时,在裂缝闭合状态下安装锚栓然后扩展裂缝到要求的宽度,裂缝的测量和控制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
b)荷载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平行,在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试验时荷载沿裂缝方向施加,连续平稳加载1min~3min荷载到达最大值直至破坏;
c)测量锚栓沿荷载轴线上的位移,应消除附加位移的影响。绘制荷载-位移曲线,记录裂缝宽度、破坏形式。
7.1.3.3 极限安装扭矩性能试验
表3中序号6项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试验示意图见图1。轴力测量仪和球铰作为被锚固物穿入锚栓,被锚固物孔径应符合附录H表H.1要求。
b)用扭矩扳手均匀施加扭矩直到不小于1.3Tinst,记录扭矩和螺杆拉力的关系曲线。
![]()
7.1.3.4 裂缝往复开合拉伸性能试验
表3中序号7项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用dmax钻头在试件的裂缝平面内钻孔安装锚栓;
b)扩展裂缝到上限△ω1等于0.3mm时对锚栓施加按式(1)计算的拉伸荷载:
![]()
式中:
c——系数,Ⅰ级锚栓c=3.0;Ⅱ级锚栓c=2.4。
c)试验过程中拉伸荷载恒定,偏差不大于±5%;
d)控制裂缝在上限△ω1等于0.3mm和下限△ω2等于0.1mm之间反复变化1000次,频率不大于0.2Hz,如果上、下限裂缝宽度差逐渐减小,应调控施加在裂缝两侧试件上的力(见附录G图G.1),确保整个试验过程△ω1等于0.3mm;△ω1与△ω2之差应不小于0.1mm;
e)记录锚栓轴向位移和裂缝宽度随循环次数变化曲线,及第20次、第1000次循环△ω1等于0.3mm时锚栓轴向位移值;
f)裂缝往复循环完成后锚栓卸载,在裂缝宽度△ω1等于0.3mm情况下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剩余承载力应满足表2要求。
7.1.3.5 抗震性能专项试验
表3中序号10~12项是抗震性能专项试验,试验方法见附录I。
7.2 径向力系数试验
S类扩底锚栓应进行径向力系数试验,试验方法见附录J。
7.3 试验数据处理和检验报告
7.3.1 试验数据处理
7.3.1.1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见附录K。
7.3.1.2 如果变异系数或标准值不满足表2要求,可按最小样品数量的整数倍增加试验样品数量进行试验,将两次试验数据合并重新计算,所有样品试验数据处理方法见附录K。
7.3.2 检验报告
7.3.2.1 检验报告的信息页应包含所有必要信息,如锚栓样品信息(型号、规格、类别、等级、螺杆性能等级、批号及数量);混凝土试件状况(骨料粒径、试件尺寸、抗压强度、裂缝宽度等);锚栓安装情况(边距、间距、钻头直径、钻孔深度、清孔情况、有效锚固深度、安装扭矩等)等信息。
7.3.2.2 检验报告的数据页应列出所有影响结论的重要试验数据、破坏形式和试验曲线等。试验结果的承载力数据,当破坏形式为混凝土锥体破坏时,应按附录K归一化为混凝土强度30MPa或60MPa对应的换算值;当破坏形式为钢材破坏时,应归一化为同等级紧固件最小抗拉强度对应的换算值。
7.3.2.3 检验报告的结论页应分别列明被检锚栓在各类别中所处的等级,只有所有试验项目结果都满足表2相应等级要求才能认定为该等级。
8检验规则
8.1 检验分类、项目
8.1.1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4,每个规格检验样品数应不少于5只。
![]()
8.1.2 型式检验
在国内使用的所有锚栓产品均应由国内具有锚栓检验资质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见表4。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等方面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正常生产后,N类、C类锚栓每3年定期检验,S类锚栓每5年定期检验;
d)产品转厂生产或产品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
8.2 组批规则
8.2.1 出厂检验组批
由材料、工艺、型号、规格、类别、等级相同的产品组成,正常生产时8h生产量为一个检验批,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8.2.2 型式检验组批
8.2.2.1 材料、工艺、型号、规格、类别、等级相同的产品,不小于500只且不大于5万只为一个检验批,从出厂检验合格品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8.2.2.2 检验用锚栓样品应包括锚栓出厂状态时的所有零件,不随锚栓一起提供的配套零件(如螺栓、螺母、垫片)制造商应对其型号或质量做明确规定。
8.3 判定规则和复验规则
8.3.1 出厂检验判定规则和复检规则
检验结果如不满足锚栓类别和等级要求,可加倍取样对不合格指标复检(可将两次试验数据合并,一起计算变异系数和标准值),复检仍不满足要求,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8.3.2 型式检验判定规则和复检规则
按7.1.2.2试验程序进行试验和判定锚栓类别和等级,当不满足锚栓类别和等级要求时,可加倍取样对不合格指标复检(可将两次试验数据合并,一起计算变异系数和标准值),若复检仍不满足要求,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9标志、产品说明书
9.1 标志
9.1.1 锚栓主要受力部件显著位置上应有清晰的永久标志,包括产品型号和制造商标志等信息。
9.1.2 应在每只锚栓上制作清晰的埋入深度标识。
9.2 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型号、标志、尺寸
1)型号;
2)标志;
3)锚栓主要尺寸参数,如螺纹公称直径、有效锚固深度、埋入深度、拉伸应力截面积、受剪部位螺杆和套管截面积。
b)主要零件材料牌号、等级或强度、防腐层。
c)安装要求:
1)安装工具、钻头直径、钻孔深度、被锚固件厚度、清孔要求等;
2)安装扭矩或安装位移、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
d)其他
1)厂名、厂址、商标、联系方式;
2)其他必要信息。
10包装、运输及贮存
10.1 包装
10.1.1 产品应清除污垢及金属屑后进行包装,在正常的运输和保管条件下,应保证产品不受损坏和便于使用。
10.1.2 包装箱、盒等表面应明示下列内容:
a)厂名、厂址、商标、联系方式;
b)产品型号、标志;
c)产品数量或净重;
d)生产日期或批号。
10.1.3 包装箱或包装盒内应有产品合格证、产品说明书。
10.2 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直接侵袭和接触腐蚀性物质,防止机械损伤。
10.3 贮存
应贮存于正常环境条件的室内。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2017 附录A锚栓类型和锚固破坏形式示例
(资料性附录)
锚栓类型和锚固破坏形式示例
A.1 锚栓类型示例
A.1.1 机械锚栓
组成锚栓主体的零件从功能上可分为紧固件(螺杆、螺母、垫片)、锥头、扩张件(扩张套管或扩张片)等。其中螺杆和锥头可以是两个独立零件也可以是一个整体,扩张件可以是下部带有扩张片的套管,也可以是独立的扩张片。
注:锚栓样式繁多,本附录图形仅为示意图,举例说明锚固原理和安装方式,不代表具体产品。
A.1.2 膨胀锚栓示例
通过旋转螺纹或敲击套管或锥头使扩张件与锥头产生相对位移,锥头楔入扩张件使其胀开挤压孔壁产生锚固作用,见图A.1。
![]()
A.1.3 模扩底锚栓示例
通过旋转螺纹或敲击套管使扩张件与锥头产生相对位移,锥头楔入扩张件使其张开嵌入到预先扩好的孔中形成锁键,见图A.2。
![]()
A.1.4 自扩底锚栓示例
旋转或敲击套管,使锥头楔入扩张件使其张开切削扩孔形成锁键,见图A.3。或旋转螺纹使锥头楔入扩张件使其张开,其自带硬质刀刃直接挤压切入孔壁形成锁键,见图A.4。
![]()
![]()
A.1.5 双锁键锚栓示例
有上下两个锚固作用点,下锚固作用点为扩底锁键,是传递荷载的主要锚固点;上部锚固作用点可以是锁键也可以是膨胀作用点,是起辅助作用的锚固点,见图A.5。
![]()
A.1.6 自攻锚栓示例
螺杆上带有硬质的螺纹,在拧入直钻过程中切削并嵌入孔壁,见图A.6。
![]()
A.2 锚固破坏形式
A.2.1 混凝土锥体破坏
见图A.7。
![]()
A.2.2 拔出破坏
在拉力作用下锚栓向混凝土表面滑移,且承载力明显小于混凝土锥体破坏计算值,见图A.8。
![]()
A.2.3 锚栓钢材破坏
见图A.9。
![]()
A.2.4 混凝土劈裂破坏和混凝土边缘破坏
见图A.10。
![]()
附录B钻头和钻孔
(规范性附录)
钻头和钻孔
B.1 试验用钻头直径应满足表B.1要求,每完成10个钻孔检查钻头直径是否符合要求,不满足时应更换钻头。
B.2 钻孔应垂直于混凝土试件表面,偏差应不大于±6°,孔壁应整齐,孔径应准确。
B.3 钻孔后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清孔。
B.4 在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试验时,应在裂缝闭合的情况下在裂缝平面内钻孔,裂缝应贯通整个钻孔。
![]()
附录C疲劳性能试验
(规范性附录)
疲劳性能试验
C.1 随机抽取同规格、同等级的样品3只,在抗压强度30MPa的非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试验,用dm钻头钻孔按产品说明书规定安装锚栓。
C.2 按设计单位或使用单位提出的疲劳荷载上限和下限值对锚栓施加轴向正弦脉动拉伸荷载,荷载上限和下限的示值误差应不大于±5%。正弦脉动荷载频率应不高于10Hz,循环次数应不少于200万次,记录锚栓位移变化趋势。
C.3 完成脉动拉伸荷载循环后,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检测剩余承载力。
附录D边界参数试验
(资料性附录)
边界参数试验
D.1 试验目的
为锚固系统设计提供合理布置锚栓的边距、间距参数。
D.2 试验条件
边界参数试验在抗压强度30MPa的非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试件厚度应不小于2hef,用dm钻头钻孔。
D.3 拉伸劈裂边距ccr,sp试验方法
D.3.1 样品数量应不小于5只。
D.3.2 在混凝土试件的角上安装锚栓,锚栓轴与混凝土试件相邻两直角边等距且等于边距ccr,sp。
D.3.3 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混凝土边缘劈裂破坏时的抗拉承载力平均值和标准值不应小于同强度非开裂混凝土上拉伸基准性能试验测得的承载力的90%,否则应加大边距重复试验。试验装置支撑脚不应影响混凝土边缘劈裂破坏。
D.3.4 当需要通过试验确定ccr,sp时,可从ccr,sp等于1.5hef开始试验并逐步减小或增大边距,直到满足D.3.3要求,满足要求的最小边距即为拉伸劈裂边距ccr,sp。
D.4 最小边距cmin、最小间距smin试验方法
D.4.1 样品数量应不小于10只。
D.4.2 对扭矩控制安装的锚栓,以边距cmin和间距smin等于2cmin将两个锚栓安装在平行于混凝土试件边缘的直线上。每个锚栓使用独立的刚性方垫板,垫板中心孔径应符合附录H表H.1要求,边长为3倍中心孔径,厚度约等于中心孔径。
D.4.3 按0.2Tinst增量交替对两个锚栓施加扭矩,每一对锚栓当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时记录最大扭矩值Ti,按附录K式(K.6)计算Tk应满足,按式(D.1)计算:
![]()
式中:
Tk——实测扭矩标准值,单位为牛米(N·m)。
D.4.4 如果不满足式(D.1),增加cmin和smin等于2cmin重复试验。
D.4.5 当需要通过试验确定cmin、smin和Tinst时,可从cmin等于1.5hef、smin等于2cmin开始试验逐步减小边距并保持smin等于2cmin,Tinst可从基准拉伸试验和极限安装扭矩性能试验曲线估算,最后得出满足式(D.1)的最小边距。
附录E膨胀锚栓、扩底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方法和要求
(规范性附录)
膨胀锚栓、扩底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方法和要求
E.1 试验目的
检验锚栓对安装工艺偏差的敏感程度。
E.2 膨胀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
E.2.1 扭矩控制膨胀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
E.2.1.1 试验条件见表E.1。
E.2.1.2 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Tinst的50%安装锚栓,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
![]()
E.2.2 位移控制膨胀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
E.2.2.1 试验条件见表E.2。
E.2.2.2 对产品说明书中规定了安装工具或可控制并可计量安装位移的锚栓,应按表E.2中规定的安装位移百分比对安装位移进行折减,以折减后的安装位移安装锚栓,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
E.2.2.3 对有安装到位标识的锚栓,应使用标准击锤对锚栓进行安装。标准击锤如图E.1所示,参数见表E.3。以安装至到位标识的锤击次数为安装位移100%,按表E.2中安装位移百分比对锤击次数进行折减,以折减后的锤击次数安装锚栓,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
![]()
![]()
![]()
E.3 扩底锚栓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
E.3.1 试验条件见表E.4。
E.3.2 扭矩控制安装的扩底锚栓,应按E.2.1.2进行。
E.3.3 位移控制安装的扩底锚栓,应按E.2.2.2或E.2.2.3进行。
![]()
E.4 安装工艺敏感性要求
安装工艺敏感性拉伸试验结果应满足表E.5要求。
![]()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2017 附录F自攻锚栓专项试验及要求
(资料性附录)
自攻锚栓专项试验及要求
F.1 自攻锚栓要求
F.1.1 自攻锚栓锚固性能应满足表2各项要求,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反复荷载试验,氢脆试验参见本附录。
F.1.2 自攻锚栓有效锚固深度按式(F.1)计算,各符号含义参见图A.6。
![]()
F.2 安装工艺敏感性试验
F.2.1 使用扭矩扳手安装的自攻锚栓试验方法及要求
F.2.1.1 分别在强度30MPa和60MPa非开裂混凝土试件上各进行一组试验,每个强度试件上试验样品数不少于10只,强度30MPa混凝土试件用直径dmax钻头钻孔,强度60MPa混凝土试件用直径dmin钻头钻孔。
F.2.1.2 试验分二步进行:
a)用扭矩扳手将锚栓安装至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深度;
b)继续增大扭矩直至锚栓钢材或混凝土试件破坏。
F.2.1.3 两组试验结果均应满足表F.1要求。
![]()
F.2.2 使用电动工具安装的自攻锚栓试验方法及要求
F.2.2.1 试验在强度30MPa非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用dmax钻头钻孔,试验样品数不少于15只。
F.2.2.2 试验分二步进行:
a)按产品说明书规定,选用合适的电动安装工具或产品说明书指定的专用安装工具,设定好电动工具的扭矩值安装锚栓直至电动工具停转,停转时间不超过5s。
b)以该工具最大输出扭矩继续旋紧锚栓,旋紧过程持续5s。
F.2.2.3 步骤a)完成后锚栓应能安装到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深度;步骤b)完成后不应出现锚栓钢材或混凝土试件破坏。
F.3 反复荷载试验
F.3.1 试验在强度30MPa非开裂混凝土试件上进行,用dm钻头钻孔,试验样品数不少于5只。
F.3.2 锚栓用Tinst扭矩安装在斜角为4°的垫铁上,如图F.1。对锚栓施加正弦脉动拉伸荷载,频率5Hz~6Hz,循环次数10万次,上限荷载Nu和下限荷载N1按式(F.2)、式(F.3)计算。记录锚栓位移变化。
![]()
式中:
ReL——自攻锚栓金属材料下屈服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
F.3.3 脉动拉伸过程完成后,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按式(F.4)计算应满足:
![]()
式中:
NRu,m,R——脉动拉伸过程完成后抗拉承载力平均值,单位为牛(N);
NRu,m——同强度非开裂混凝土上基准拉伸性能试验测得的抗拉承载力平均值,单位为牛(N)。
F.4 氢脆试验
F.4.1 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评定碳素钢、合金钢或由两种及以上金属材料制造的自攻锚栓的抗氢脆破坏能力。当锚栓整体或局部的材料抗拉强度不小于1000MPa或材料硬度不小于36HRC时应进行氢脆试验。
F.4.2 试验条件
F.4.2.1 环境温度:20℃~25℃。
F.4.2.2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60MPa。
F.4.2.3 混凝土试件最小尺寸:(2hnom+200)×(2hnom+200)×1.5hnom。
F.4.2.4 钻头直径:dm。
F.4.2.5 溶液:饱和Ca(OH)2溶液,用氢氧化钙粉末与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勾兑,25℃时pH值应为12.6±0.1。
F.4.3 试验仪器
F.4.3.1 恒电位仪:输出电流范围0μA~2000μA。
F.4.3.2 电位差测量仪:测量范围0v~5V,分辨率0.1mV。
F.4.4 试验方法
F.4.4.1 试验样品数不少于5只。当同直径有多个公称埋深时,应对最大和最小两种埋深的锚栓进行试验。有防腐涂层或镀层的锚栓,应在锚栓非锚固部位局部去除防腐层,确保锚栓主体金属与溶液接触,去除防腐层过程不应对锚栓的力学性能造成影响。
F.4.4.2 按图F.2安装试验组件。溶液高度应保证在整个氢脆过程中锚栓整体完全浸没。
![]()
F.4.4.3 对锚栓施加式(F.5)计算出的恒定拉力N,偏差±5%。
![]()
式中:
Rm——锚栓材料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F.4.4.4 溶液电位差应为-955mV±10mV,使用不同参比电极时的电位差按表F.2调整。
![]()
F.4.4.5 保持拉力和电位稳定100h,完成氢脆过程。
F.4.4.6 若氢脆过程中出现混凝土锥体破坏,应更换锚栓和混凝土试件重新进行试验。
F.4.5 结果判定
F.4.5.1 氢脆过程完成前任一锚栓发生金属断裂,锚栓氢脆性能不合格。
F.4.5.2 氢脆过程完成后锚栓未发生金属断裂,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按式(F.6)计算每根锚栓均应满足:
![]()
式中:
NRu,H——氢脆过程完成后单根锚栓抗拉承载力,单位为牛(N);
NRu,m——同强度非开裂混凝土上基准拉伸性能试验测得的抗拉承载力平均值,单位为牛(N)。
附录G混凝土试件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试件
G.1 混凝土用原材料
G.1.1 砂石骨料应符合GB/T 14684和GB/T 14685的规定,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0mm。
G.1.2 采用符合GB 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应添加其他胶凝材料和外加剂。
G.2 试件混凝土强度
G.2.1 使用两种强度的混凝土试件:低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0MPa±5MPa;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为60MPa±5MPa。
G.2.2 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确定,在锚栓试验的同时试压试块强度,如果锚栓试验持续时间较长,应在试验的开始、过程中和结束时分别试压试块强度。当连续两次试压试块强度值差不超过5MPa,可取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
G.3 混凝土试件
G.3.1 试件分为无裂缝的非开裂混凝土试件和人为产生试验用裂缝的开裂混凝土试件两种。
G.3.2 试件厚度不小于2hef尺寸不宜过小,应保证锚栓边距及加载设备支撑点不影响试验结果。
G.3.3 试件一般应水平浇筑,如果垂直浇筑,浇筑高度不大于1.5m,且应均匀致密。
G.3.4 非开裂混凝土试件宜为素混凝土,可适当配置构造钢筋,但在锚栓周边2hef范围内不应有钢筋。
G.3.5 开裂混凝土试件中的裂缝应在混凝土试件成型后产生,裂缝间距应根据锚栓的类型、尺寸和破坏形式确定,不应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G.3.6 开裂混凝土试件中可配置受拉钢筋如图G.1,两侧施加拉力F可控制裂缝宽度,但在锚栓周边2hef范围内不应有钢筋。
![]()
G.4 裂缝宽度测量
G.4.1 测量裂缝宽度仪表布置见图G.2。仪表D1、D2测点平均值为试件表面裂缝宽度,仪表D3、D4测点平均值为有效锚固深度位置的裂缝宽度。
G.4.2 裂缝测量误差应不大于±0.02mm。
![]()
G.5 裂缝宽度控制
G.5.1 试件上表面裂缝宽度和有效锚固深度位置的裂缝宽度应基本相等,有效锚固深度位置的裂缝宽度不应小于规定的裂缝宽度。
G.5.2 试验过程中裂缝宽度应符合要求,单个测点处裂缝宽度允许偏差:
a)当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允许偏差不应大于规定裂缝宽度的±20%;
b)当裂缝宽度不小于0.3mm时,允许偏差不应大于规定裂缝宽度的±10%和±0.04mm的较小值。
G.5.3 钻孔和安装锚栓前,可在裂缝两侧对试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安装锚栓后裂缝仍近似闭合,以此作为初始裂缝宽度,试验过程中的裂缝宽度△ω是以此初始裂缝宽度为0的相对裂缝宽度。
附录H试验用仪器设备
(规范性附录)
试验用仪器设备
H.1 拉伸试验设备
H.1.1 试验设备见图H.1,应能连续平稳地加载,加载速度可控。
H.1.2 锚栓与加载设备支撑点净距不小于2hef。
H.1.3 位移测量参考点与锚栓净距不小于1.5hef。
H.1.4 荷载应通过铰接传递给锚栓。
H.2 剪切试验设备
H.2.1 试验设备见图H.2,应能连续平稳地加载,加载速度可控。
H.2.2 设备两支撑点净距不应小于荷载方向锚栓边距的4倍,往复剪切试验时两支撑点净距可适当减小。
H.2.3 位移测点沿荷载轴线布置。
H.2.4 荷载应通过铰接传递给剪切板。
H.2.5 剪切板厚度不小于锚栓公称直径,剪切孔边缘应倒半径0.4mm圆角,剪切孔内径与锚栓受剪部位外径配台应符合表H.1要求。
H.2.6 剪切试验过程应确保剪切板不翘起,不应有过大的摩擦阻力。
![]()
H.3 动载试验设备
疲劳性能试验可采用自动调控力,幅度的机械或液压加载设备,裂缝往复开合拉伸性能试验,抗震性能专项试验等宜采用电液伺服加载设备。
H.4 力值测量设备
力值测量设备的系统误差不大于±1.0%F.S,分辨率0.1kN。
H.5 位移测量设备
位移测量设备的系统误差不大于±0.5%F.S,分辨率0.02mm。
H.6 扭矩扳手
扭矩扳手准确度优于±5%F.S。
H.7 轴力测量仪
轴力测量仪准确度优于±1.0%F.S。
![]()
![]()
附录I抗震性能专项试验
(规范性附录)
抗震性能专项试验
I.1 变幅脉动拉伸荷载性能试验方法
I.1.1 用dm钻头钻孔安装锚栓,扩展试件裂缝宽度并保持在△ω等于0.5mm。对锚栓施加图I.1所示正弦变幅脉动拉伸荷载,频率不大于0.5Hz,脉动拉伸荷载上限、循环次数应符合表I.1规定,下限不大于0.02Nmax,且不大于200N。
I.1.2 0.5Nmax荷载循环(即第50次循环)完成后,扩展试件裂缝宽度并保持在△ω=0.8mm直至循环结束。
I.1.3 循环过程连续记录荷载、锚栓位移和裂缝宽度变化情况,记录0.5Nmax荷载最后一次循环(即第50次循环)上限时锚栓位移δm。
I.1.4 循环加载完成后锚栓卸载,保持裂缝宽度△ω等于0.8mm,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剩余承载力应满足表2要求。
I.1.5 表3中试验项目8为锚栓钢材破坏时,上限荷载按式(I.1)计算;试验项目8为其他破坏形式时,上限荷载按式(I.2)计算:
![]()
式中:
Nmax——上限荷载,单位为牛(N);
c1——系数,Ⅰ级锚栓,c1=4.4;Ⅱ级锚栓,c1=3.5。
![]()
![]()
I.2 变幅往复剪切荷载性能试验方法
I.2.1 用dm钻头钻孔安装锚栓,扩展试件裂缝宽度并保持在△ω等于0.8mm直至循环过程结束。沿裂缝走向对锚栓施加图I.2所示正弦往变幅复剪切荷载,频率不大于0.5Hz。往复剪切荷载上限、循环次数应符合表I.2规定。
I.2.2 循环过程连续记录荷载、锚栓位移和裂缝宽度变化情况。记录0.5Vmax荷载最后一次循环(即第50次循环)荷载正负上限时锚栓位移并取其中较大值为δm。
I.2.3 往复加载过程完成后锚栓卸载,保持裂缝宽度△ω等于0.8mm,按7.1.3.2进行剪切试验,剩余承载力应满足表2要求。
I.2.4 上限荷载按式(I.3)计算:
![]()
式中:
Vmax——上限荷载,单位为牛(N);
c2——系数,Ⅰ级锚栓,c2=0.41;Ⅱ级锚栓,c2=0.33。
![]()
![]()
I.3 裂缝变幅往复开合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I.3.1 用dm钻头钻孔安装锚栓,对锚栓施加恒定拉伸荷载Nw1,表3中试验项目8为锚栓钢材破坏时Nw1按式(I.4)计算;试验项目8为其他破坏形式时Nw1按式(I.5)计算:
![]()
式中:
Nw1——第1阶段拉伸荷载,单位为牛(N);
c3——系数,Ⅰ级锚栓.c3=2.3;Ⅱ级锚栓,c3=1.9。
I.3.2 对裂缝两侧混凝土施加不超过截面抗压强度15%的压力,使裂缝闭合后初始宽度不大于0.05mm,控制裂缝如图I.3变幅往复开合,频率不大于0.5Hz,裂缝宽度、循环次数及拉伸荷载应符合表I.3的规定。
I.3.3 裂缝宽度△ω等于0.5mm的循环过程(即第45次循环)完成后,增加恒定拉伸荷载至Nw2直至循环过程结束。
I.3.4 表3中试验项目8为锚栓钢材破坏时Nw2按式(I.6)计算;试验项目8为其他破坏形式时Nw2按式(I.7)计算:
![]()
式中:
Nw2——第2阶段拉伸荷载,单位为牛(N);
c4——系数,Ⅰ级锚栓,c4=2.9;Ⅱ级锚栓,c4=2.4。
I.3.5 循环过程连续记录裂缝宽度、锚栓位移和拉伸荷载变化情况。记录裂缝宽度上限为0.5mm循环的最后一次循环(即第45次循环),当△ω等于0.5mm时锚栓的位移δm。
I.3.6 裂缝循环完成后闭合裂缝锚栓卸载,扩展裂缝宽度并保持△ω等于0.8mm,按7.1.3.1进行拉伸试验,剩余承载力应满足表2要求。
![]()
![]()
附录J径向力系数试验
(规范性附录)
径向力系数试验
J.1 试验目的
确定锚栓轴向拉力与径向力之间的关系,为锚栓在小体积混凝土构件上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J.2 试验条件
混凝土试件由两块强度60MPa的端面平整能很好贴合的混凝土块拼合成,拼合后试件边长不小于4hef,厚度不小于2hef,锚栓试验样品不少于10只。
J.3 试验设备
测量径向力系数试验如图J.1所示。加载装置可对混凝土贴合面施加预压力,试验装置框架刚度应能保证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贴合面缝隙宽度不变。
![]()
J.4 试验方法
J.4.1 将两块端面平整的混凝土块装入试验框架内,施加足够的预压力保证安装锚栓过程中贴合面缝隙宽度不变。
J.4.2 在贴合面平面内钻孔,钻孔轴线位于测力传感器轴线延长线上。安装锚栓时应保证至少一个扩张件胀开方向与贴合面垂直。扭矩控制锚栓安装完成后松开螺母。
J.4.3 调整预压力至不大于0.1NRu,m且不大于20kN。
J.4.4 连续平稳地对锚栓施加轴向拉力,测量记录拉力与径向力关系曲线。
J.5 数据处理
J.5.1 单只试验样品的径向力系数ηi按式(J.1)计算:
![]()
式中:
R10,i——径向力增量为预压力10%时的径向力,单位为牛(N);
R30,i——径向力增量为预压力30%时的径向力,单位为牛(N);
N10,i——R10,i对应的轴向拉力,单位为牛(N);
N30,i——R30,i对应的轴向拉力,单位为牛(N)。
J.5.2 被测样品组的径向力系数η为从所有测试数据ηi中剔除2个最大值和2个最小值后其余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 160-2017 附录K试验数据处理
(规范性附录)
试验数据处理
K.1 混凝土抗压强度为20MPa~70MPa时,混凝土锥体破坏的承载力值按式(K.1)进行归一化,将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u,1的锚栓承载力实测值,换算为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u,2的锚栓承载力。当锚栓拔出破坏时,式(K.1)可作为近似换算公式:
![]()
式中:
Fu,1——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u,1的锚栓承载力实测值,单位为牛(N);
Fu,2——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u,2的锚栓承载力换算值,单位为牛(N)。
K.2 锚栓钢材拉伸或剪切破坏时按式(K.2)进行归一化,将抗拉强度为Rm,1的锚栓承载力实测值换算为抗拉强度为Rm,2的锚栓承载力。当锚栓剪切部位包含锚栓外套管时,则按式(K.3)换算。
![]()
式中:
Fu,1——抗拉强度为Rm,1的锚栓承载力实测值,单位为牛(N);
Fu,2——抗拉强度为Rm,2的锚栓承载力换算值,单位为牛(N);
Asv,b——剪切部位螺杆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sv,s——剪切部位套管公称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sv,a——剪切部位总截面积,等于Asv,b+Asv,s,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Rm,b1——当前螺杆钢材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Rm,b2——待转换螺杆钢材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Rm,s1——当前套管钢材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Rm,s2——待转换套管钢材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K.3 各项试验的承载力数据在进行计算或比较时,当为混凝土锥体破坏时,应按式(K.1)转换为混凝土强度为30MPa或60MPa对应的值;当为钢材破坏时,应按式(K.2)或式(K.3)转换为同性能等级的紧固件最小抗拉强度对应的值。
K.4 测量值的平均值M按式(K.4)计算:
![]()
式中:
Mi——第i个试验样品的测量值;
n——试验样品数;
i——第i个试验样品,i=1~n。
K.5 测量值变异系数υ按式(K.5)计算:
![]()
K.6 测量值的标准值Mk按式(K.6)计算:
![]()
式中:
k——系数,当n=5时;k=3.40;当n=10时,k=2.57,当n=15时,k=2.33。
K.7 第i个试验样品滑移系数γi按式(K.7)计算:
![]()
式中:
FRu,i——第i个试验样品的最大荷载,单位为牛(N);
N1,i——第i个试验样品的滑移荷载,单位为牛(N)。
K.8 第i个试验样品抗拉刚度按式(K.8)计算,分别计算出各试验样品的βi值,按式(K.5)计算抗拉刚度变异系数υβ。当所有样品△30,i值均不大于0.4mm时,可直接判定υβ满足要求。
![]()
式中:
βi——第i个试验样品的抗拉刚度,单位为牛每毫米(N/mm);
N30,i——第i个试验样品的荷载-位移曲线上最大荷载30%处的荷载值,单位为牛(N);
N10,i——第i个试验样品的荷载-位移曲线上最大荷载10%处的荷载值,单位为牛(N);
△30,i——N30,i对应的位移值,单位为毫米(mm);
△10,i——N10,i对应的位移值,单位为毫米(mm)。
K.9 检验报告给出的承载力值单位用千牛(kN)表示,保留1位小数;位移单位用毫米(mm)表示,保留1位小数;扭矩单位用牛米(N·m)表示,保留1位小数,其他参数数值保留2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