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上传时间:2022-05-19 实施时间:2020-06-01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

Standard for wind loads on roof structures

JGJ/T 481-2019

备案号 J 2771-2019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2 0 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9年 第303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481-2019,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11月29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5.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6.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交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交通大学(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238室,邮编: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安邸建筑环境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

奥雅纳工程顾问

东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庆山 曹曙阳 陈波 陈振明 狄谨 杜向东 范重 冯若强 冯远 黄国庆 李寿英 刘新华 楼文娟 孙瑛 田村幸雄 田玉基 武岳 谢壮宁 严永忠 于晓野 张其林 张毅刚 周晅毅 朱勇军 朱忠义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欧进萍 陈政清 娄宇 吴一红 刘琼祥 陈凯 温四清 董城 陈新中 薛素铎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适应屋盖结构的抗风设计需要,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和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屋盖结构风荷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  main load-resisting frame of roof

   承受屋盖围护结构传递的永久荷载、风荷载和其他作用的支承结构。

2.1.2  屋盖围护结构  cladding and components of roof

   直接或间接承受屋面风荷载或其他作用并传递至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构件或结构单元,包括屋面板、檩条以及连接件。

▼ 展开条文说明

2.1.3  屋盖平均高度  mean roof height

   相对于室外地坪的屋盖最低高度与最高高度的平均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1.4  封闭式建筑物  closed building

   外墙面洞口面积与外墙面总面积的比值小于1%,且墙面单一洞口面积不超过全部洞口面积50%的建筑物。

▼ 展开条文说明

2.1.5  风荷载从属面积  tributary area of wind load

   按风荷载传力路径确定的某构件承担风荷载的面积。

▼ 展开条文说明

2.1.6  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equivalent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wind-induced fluctuating response

   根据屋盖结构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的效应最值进行静力等效而确定的风压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2.1.7  风压系数最值 peak wind pressure coefficient

   建筑物表面风压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2 符号

2.2 符号

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

Cpi——内压系数;

gr——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

pe——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

r——结构平均风效应;

rk——结构风效应标准值;

ω0——基本风压;

ωk——风荷载标准值;

μd——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μH——屋盖平均高度H处的风压高度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σr——结构风效应标准差。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基本风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本风压ω0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2  当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未给出基本风压时,应通过对当地风速资料统计分析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2  重要且对风荷载敏感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验算主要承重结构承载力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取用;验算结构变形时,可按基本风压取用。验算屋盖围护结构时,可按基本风压取用。

▼ 展开条文说明

3.0.3  在屋盖建造过程中,宜进行施工阶段抗风验算,基本风压可按10年重现期取值。

▼ 展开条文说明

3.0.4  屋盖结构选型时,宜采用抗风有利的结构形式,不宜采用悬挑长度过大的屋盖结构和局部风压过大的几何体型。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屋盖结构抗风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或荷载效应组合。组合中的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6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抗风设计应分别验算不少于4个不利风向的风效应。对重要或体型复杂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的屋盖抗风设计,宜增加不利风向数量。

▼ 展开条文说明

3.0.7  屋盖围护结构抗风设计时,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施加全风向最大风压力、最大风吸力。

▼ 展开条文说明

3.0.8  围护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在屋盖上吸风荷载效应控制的荷载基本组合中,永久荷载分项系数不应大于0.9。

▼ 展开条文说明

3.0.9  围护结构应与主要承重结构可靠连接,并应具备适应风荷载及其他作用共同引起的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变形的能力。

▼ 展开条文说明

3.0.10  屋面围护系统的抗风承载力、变形能力应根据抗风揭试验报告确定。扣合式、直立锁缝式压型金属板与固定支架、支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宜根据试验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

4.1 一般规定

4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

4.1  一般规定

4.1.1  采用荷载组合进行屋盖主要承重结构抗风设计时,风荷载标准值可按本标准第4.1.2条确定;采用荷载效应组合时,风效应标准值可按本标准第4.1.3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1.2  垂直于屋盖表面,用于主要承重结构设计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ωk——风荷载标准值(kN/m2);

     ω0——基本风压(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按本标准第4.2.1条确定;

     μd——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按本标准第4.2.2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1.3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效应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k——结构风效应标准值;

     r——结构在平均风荷载μsμzω0作用下的平均风效应,由静力计算确定;

     gr——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其值不应小于2.5;

     σr——结构风效应标准差,分别按本标准第4.3.2条、第4.3.3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4.2 风荷载体型系数与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4.2  风荷载体型系数与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4.2.1  屋盖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结构体型与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体型相同或相近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确定;

   2  本标准附录A未列出的屋盖结构体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3  重要或体型复杂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的屋盖结构,应通过风洞试验分析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2.2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与本标准附录B规定相同或相近时,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

   2  本标准附录B未列出的屋盖结构,应按下式计算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式中:pe——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kN/m2),可根据风洞试验结果按本标准附录C规定的方法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4.3 结构风效应计算

4.3  结构风效应计算

4.3.1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风效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压时程应根据风洞同步测压试验确定;换算至足尺结构的风压时程样本时长不应小于10min。

   2  应考虑支承结构对屋盖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屋盖结构与支承结构宜共同考虑,并可按整体分析模型计算;亦可把支承结构简化为屋盖结构的弹性支座进行简化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4.3.2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脉动风效应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

   1  对于柔性屋盖结构,宜采用逐步积分时程分析方法计算;

   2  对于其他屋盖结构,可采用频域分析方法或时程分析方法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

4.3.3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脉动风效应采用振型叠加法计算时,宜采用考虑振型耦合效应的计算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5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

5  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

5.0.1  垂直于屋盖表面,用于围护结构设计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ωk——风荷载标准值(kN/m2);

     ω0——基本风压(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μH——屋盖平均高度H处的风压高度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Cpi——内压系数,按本标准第5.0.2条确定;

     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包括风压系数最大值Cpe,max和最小值Cpe.min,按本标准第5.0.3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0.2  封闭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内压系数Cpi应按其相应位置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值:外表面风压为正时,内压系数取-0.3;外表面风压为负时,内压系数取+0.2。

▼ 展开条文说明

5.0.3  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结构体型与本标准附录D规定的体型相同或相近时,可按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取值;

   2  屋盖结构体型与本标准附录D规定的体型不同时,宜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并应按本标准附录E确定;

   3  重要或体型复杂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的屋盖结构,应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并可按本标准附录E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0.4  已获得长期可靠风速、风向的气象观测资料,且已获得风压系数最值的风洞试验结果,确定围护结构风荷载时,可考虑风向折减效应将本标准第5.0.1条的Cpe乘以风向折减系数γd。风向折减系数γd可按本标准附录F确定,但取值不应小于0.9。

▼ 展开条文说明

6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

6.1 风洞试验要求

6  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

6.1  风洞试验要求

6.1.1  屋盖结构风洞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6.1.2  建筑高宽比小于1时,2倍建筑高度且不小于10%梯度风高度范围内所模拟的平均风速剖面、湍流强度剖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6.1.3  屋盖平均高度的试验风速不应小于5m/s,且根据屋盖平均高度计算的雷诺数不应小于11000。

▼ 展开条文说明

6.1.4  屋盖平均高度处风洞模拟风场与大气边界层风场顺风向湍流积分尺度之比,不应小于建筑物几何缩尺比的1/3,宜接近于建筑物几何缩尺比。

▼ 展开条文说明

6.2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要求

6.2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要求

6.2.1  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的有关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6.2.2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得到的屋盖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用于初步确定主要承重结构的平均风荷载。

▼ 展开条文说明

6.2.3  计算模型应选择不少于3种网格密度方案进行收敛性检验。

▼ 展开条文说明

6.2.4  建筑模型位置处的风场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及本标准第6.1节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附录A典型屋盖结构的体型系数

附录A  典型屋盖结构的体型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A.0.1  方形平面平屋盖屋面各分区(图A.0.1)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表A.0.1取值。

A.0.2  矩形平面柱面屋盖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0°风向角情况下,屋面分区(图A.0.2-1)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表A.0.2-1取值。

   2  45°风向角情况下,屋面分区(图A.0.2-2)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表A.0.2-2取值。

   3  90°风向角情况下,屋面分区(图A.0.2-3)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表A.0.2-3取值。

A.0.3  球面屋盖的屋面分区(图A.0.3)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表A.0.3取值。

A.0.4  对于悬挑屋盖(图A.0.4-1),当长跨比B/L大于2且小于4、通风率υ≤30%、屋盖倾角大于0°且小于15°时,屋盖上下表面的净风压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  矩形平面悬挑屋盖的屋面分区(图A.0.4-2)净风压体型系数可按表A.0.4-1取值。

   2  弧形平面悬挑屋盖的屋面分区(图A.0.4-3)净风压体型系数可按表A.0.4-2取值。

 附录B典型屋盖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附录B  典型屋盖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B.0.1  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按本附录确定时,应根据地貌类型和结构阻尼比进行调整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A、B、C和D类地貌,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应分别乘以1.0、1.0、1.15和1.25;

   2  当屋盖结构阻尼比取0.02、0.03时,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应分别乘以1.0、0.9。

▼ 展开条文说明

B.0.2  方形平面平屋盖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跨度小于80m的单向简支梁和简支平面桁架结构(图B.0.2-1),下压(式B.0.2-1)、上吸(式B.0.2-2)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2-1取值;

     y——沿跨度方向的距离(m);

     f*——折算频率;

     L——结构跨度(m);

     n——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ω0——基本风压(kN/m2)。

   2  跨度小于80m的两端固定铰支平面张弦桁架(图B.0.2-2),下压(式B.0.2-5)、上吸(式B.0.2-6)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2-2取值;

     y——沿跨度方向的距离(m);

     L——结构跨度(m)。

   3  跨度小于80m的四边铰支方形平面网架(图B.0.2-3),下压(式B.0.2-7)、上吸(式B.0.2-8)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2-3取值;

     x、y——沿水平和竖向的距离(m);

     L——结构跨度(m)。

▼ 展开条文说明

B.0.3  矩形平面柱面屋盖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跨度小于80m的两端固定铰支实腹拱和桁架拱(图B.0.3-1),下压(式B.0.3-1)、上吸(式B.0.3-2)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3-1取值;

     y——沿跨度方向的距离(m);

     f*——折算频率;

     L——结构跨度(m);

     n——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ω0——基本风压(kN/m2)。

   2  跨度小于40m的四边固定铰支单层柱面网壳(图B.0.3-2),下压(式B.0.3-5)、上吸(式B.0.3-6)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1、μp,2——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3-2取值;

     x、y——沿跨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投影距离(m);

     L——网壳跨度(m);

     B——网壳长度(m)。

▼ 展开条文说明

B.0.4  跨度小于80m的周边固定铰支单层球面网壳(图B.0.4),下压(式B.0.4-1)、上吸(式B.0.4-2)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4取值;

     f*——折算频率;

     L——网壳跨度(m);

     n——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ω0——基本风压(kN/m2)。

▼ 展开条文说明

B.0.5  对于跨度小于25m的悬挑桁架及网架结构,下压(式B.0.5-1)、上吸(式且0.5-2)两种工况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μp——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峰值,按表B.0.5取值;

     f*——折算频率;

     L——结构悬挑跨度(本标准附录A图A.0.4-1)(m);

     n——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ω0——基本风压(kN/m2)。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C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

附录C  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

C.0.1  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计算宜根据结构特点,选取结构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风效应最值作为等效目标,与N个等效目标对应的等效静风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可根据本标准第C.0.2条计算N个等效目标对应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

   2  可根据本标准第C.0.3条分别计算每个等效目标对应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

   3  可选择分析方法确定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

▼ 展开条文说明

C.0.2  与N个等效目标对应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pe——N个等效目标的等效静风荷载(kN/m2);

     Pi——(i=1,2,…,m)表示等效静风荷载的m个基向量,可选择平均风荷载、脉动风荷载或多阶振型惯性力作为基向量;

     c——等效静风荷载的m个基向量的组合系数;

     ——N个等效目标处的脉动风振响应最值;

     R——风荷载基向量作用下结构静力响应构成的矩阵;

     R-——矩阵R的广义逆矩阵;

     βl——N个等效目标响应的影响线矩阵。

▼ 展开条文说明

C.0.3  与单个等效目标i(i=1,2,…,N)对应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应可按下式确定:

pe,j=grρijσj       (C.0.3)

式中:pe,j——根据目标响应i确定的j位置处的单目标等效静风荷载(kN/m2);

     gr——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

     ρij——i处目标响应时程与作用在j位置处脉动风荷载时程之间的相关系数;

     σj——作用在j位置处风荷载的标准差(kN/m2)。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D典型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

D.1一般规定

附录D  典型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

▼ 展开条文说明

D.1  一般规定

D.1.1  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围护结构应按从属面积1m2确定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

D.2单坡屋盖

D.2 单坡屋盖

D.2.1 对于单坡屋盖房屋,当屋盖平均高度H≤20m且H/B<1、H/D<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坡度为0°≤θ≤3°的单坡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1-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2.1-1(图D.2.1-2)确定。

2 屋面坡度为3°<θ≤10°的单坡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1-3),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2.1-2(图D.2.1-4)确定。

3 屋面坡度为10°<θ≤30°的单坡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1-5),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2.1-3(图D.2.1-6)确定。

D.2.2 对于锯齿形屋盖房屋,当屋盖平均高度H≤20m且H/B<1、H/D<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坡度为0°<θ≤10°的锯齿形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2-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2.2-1(图D.2.2-2)确定。

2 屋面坡度为10°<θ≤30°的锯齿形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2-3),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2.2-2(图D.2.2-4)确定。

D.2.3 对于开敞式单坡屋面,当屋盖平均高度H≤15m且H/2≤B≤30m、H/2≤D≤30m时,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3-1),上下表面的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2.3(图D.2.3-2)确定。

D.2.4 对于悬挑屋盖,当长跨比2≤B/L≤4、通风率υ=b/H1≤30%、屋盖倾角0°≤θ≤15°时,悬挑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2.4-1、图D.2.4-2),上下表面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2.4确定。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D.3双坡屋盖

D.3 双坡屋盖

D.3.1 对于双坡屋盖房屋,当屋盖平均高度H≤20m且H/B<1、H/D<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坡度0°≤θ≤7°的双坡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1-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1-1(图D.3.1-2)确定。

2 屋面坡度7°<θ≤27°的双坡屋盖风荷载分应区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1-3),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1-2(图D.3.1-4)确定。

3 屋面坡度27°<θ≤45°的双坡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1-5),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1-3(图D.3.1-6)确定。

D.3.2 对于多跨双坡屋盖房屋,当屋盖平均高度H≤20m且H/B<1、H/D<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坡度0°≤θ≤10°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2-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2-1(图D.3.2-2)确定。

2 屋面坡度10°<θ≤30°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2-3),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2-2(图D.3.2-4)确定。

3 屋面坡度30°<θ≤45°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2-5),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2-3(图D.3.2-6)确定。

D.3.3 多跨不等高房屋屋盖的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A、C的围护结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小值、最大值可按本标准附录D表D.3.1-1(图D.3.1-2)取值;

2 屋盖B的围护结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小值应按本标准附录D第D.3.1条第1款分区,Ra区、Rb区、Rc区分别应按Rb区、Rc区、Rc区取值;

3 屋盖B靠近墙面的阴影部分(图D.3.3),围护结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应按公式(D.3.3)确定,其他区域应取+0.4。

D.3.4 对于屋盖挑檐,当屋盖平均高度H≤20m且H/B<1、H/D<1时,挑檐围护结构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挑檐上表面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应按本标准第D.3.1条确定。

2 屋盖挑檐下表面的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小值应为0.0;屋盖挑檐下表面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应按下式确定:

3 屋面坡度0°<θ≤7°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4-1),屋盖挑檐上下表面的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4-1(图D.3.4-2)确定。

4 屋面坡度7°<θ≤27°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4-3),屋盖挑檐上、下表面的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4-2(图D.3.4-4)确定。

5 屋面坡度27°<θ≤45°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4-5),屋盖挑檐上、下表面的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表D.3.4-3(图D.3.4-6)确定。

D.3.5 对于中高层建筑,当屋面坡度0°≤θ≤10°、屋盖平均高度H>20m或者H/B≥1、H/D≥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5-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3.5(图D.3.5-2)确定。

D.3.6 低矮房屋和中高层建筑沿屋盖周长设置女儿墙可减小屋盖角部、边区的上吸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当屋盖周边设置高度1m以上女儿墙时,屋盖角部上吸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边区上吸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取值。

D.3.7 对于开敞式双坡、槽形屋盖,当屋盖平均高度H≤15m且H/2≤B≤30m、H/2≤D≤30m时,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3.7-1),上下表面的全风向净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3.7(图D.3.7-2)确定。

D.4四坡屋盖

D.4 四坡屋盖

D.4.1 对于四坡屋盖房屋,当屋盖平均高度H小于等于20m并且H/B小于1、H/D小于1时,屋盖围护结构的屋盖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4.1-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4.1(图D.4.1-2)确定。

D.5曲面屋盖

D.5 曲面屋盖

D.5.1 球面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5.1),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5.1-1、表D.5.1-2确定。

D.5.2 柱面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5.2),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5.2-1、表D.5.2-2确定。

D.5.3 鞍形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分区应按风荷载分区图确定(图D.5.3),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Cpe可按表D.5.3-1、表D.5.3-2确定。

 附录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的确定方法

附录E  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的确定方法

E.0.1  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Cpe,max、最小值Cpe,min应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第i个风向的风压系数最大值,按本标准第E.0.2条确定;

     ——第i个风向的风压系数最小值,按本标准第E.0.2条确定;

     K——风向角数量,K大于等于24。

▼ 展开条文说明

E.0.2  第i个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可按下列方法之一确定:

   1  当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不小于250min时,可按本标准第E.0.3条确定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

   2  当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小于250min但不小于100min时,可按本标准第E.0.4条确定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

   3  当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小于100min但不小于30min时,可按本标准第E.0.5条确定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

   4  可选择其他稳定、可靠的最值分析方法确定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

▼ 展开条文说明

E.0.3  当足尺结构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不小于250min时,应将风压系数时程Cp(t)等分为时长为10min的N(N≥25)个样本,取每个时程样本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组成序列,第i个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E.0.4  当足尺结构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小于250min但不小于100min时,应将风压系数时程Cp(t)等分为时长为10min的N(10≤N≤24)个样本,取每个时程样本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组成升序序列和降序序列,第i个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可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aj、bj——加权系数,按表E.0.4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E.0.5  当足尺结构风压系数时程Cp(t)时长小于100min但不小于30min时,风压系数时程Cp(t)的三阶中心矩m3和四阶中心矩m4,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Cpm——风压时程的平均值,按式(E.0.5-3)计算;

     σp——风压时程的标准差,按式(E.0.5-4)计算;

     n——风压系数时程Cp(t)的步数。

E.0.6  第i个风向风压系数最大值、最小值可分别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三阶中心矩m3不小于0且四阶中心矩m4不小于3时,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h4、h3、k——根据风压系数时程的三阶中心矩m3、四阶中心矩m4确定的系数。

   2  当三阶中心矩m3小于0且四阶中心矩m4不小于3时,可按下式确定:

   3  当四阶中心矩m4小于3时,可按下式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F围护结构风荷载的风向折减系数

附录F  围护结构风荷载的风向折减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F.0.1  围护结构风荷载的风向折减系数γd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Veq——等效风速,按本标准第F.0.2条确定。

F.0.2  等效风速Veq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eq——等效风速的平均值(m/s);

     σeq——等效风速的标准差(m/s);

     R——风速重现期,R≥10;

     Vi,eq——第i年等效风速(m/s),按本标准第F.0.3条确定;

     m——年数,应不小于20。

F.0.3  第i年等效风速Vi,eq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i——第i年各风向区间外表面风压标准值中的最大值,各风向区间的外表面风压标准值按本标准第F.0.4条计算;

     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按本标准附录E确定。

F.0.4  第i年、第j个风向区间的外表面风压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pe,j——第j个风向区间的风压系数最值,其值按本标准附录E的方法确定;

     Vi,j——第i年、第j个风向区间的10m高度、10min平均风速的年最大值。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 《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批注书签
我要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
评论 0
 
 
  • larwar 2021.09.09
    我添加手机设备失败,一直创建不了手机设备,返回退出代码1.搞不懂
  • larwar 2021.09.09
    我添加手机设备失败,一直创建不了手机设备,返回退出代码1.搞不懂
添加批注
×
添加批注
批注文本:
批注内容:
确定添加
规范批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