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首页>>新闻>>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圆满召开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2年07月29日 关注度:32731

  • 专家现场合照


    7月28日下午,在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的指导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联合奥雅纳、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于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隆重召开。旨在为我国大城市制定韧性城市的发展规划,形成韧性城市建设的现代治理格局,提出战略性的规划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长曹嘉明,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奥雅纳东亚区主席郭家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奥雅纳董事、中国内地负责人张志强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因疫情管理原因,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万余人在线参会。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千伟为研讨会致辞,认为打造韧性城市,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大力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要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把系统打通、功能做全、能力建强,打造赋能应急管理的强大利器。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在致辞中提到,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理念,韧性城市当以“可抵御风险,从冲击中快速恢复,不断学习创新”作为规划建设目标,通过软硬件相互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构建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进而弥补单个系统各自为营、独立作战的短板和不足。

    奥雅纳东亚区主席郭家耀致辞提出,上海刚刚经历了一波疫情,正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接下来,中国和全球多地进入汛期,城市的防洪防涝和韧性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应对灾害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防御性思维。探讨基于韧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模式。

    本次研讨会的开场部分由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洪军主持,主题演讲环节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通副总工程师、机电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刚,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上海机电和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人王凌飞主持,沙龙讨论环节由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中国区消防、风险与韧性业务负责人孙晓乾主持。

    主题演讲:

    李杰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同济大学特聘 教授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所长
    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学会 主席
    ——《MH-Shanghai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现代城市依然面临多种灾害风险。针对特大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核心需求,基于GIS、CIM技术和工程防灾研究的最新成果,研发城市多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并付诸应用,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致力于“MH-Shanghai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与系统”的研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成果。本报告系统介绍这一系统的研发目标与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与主要研发成果。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MH-Shanghai系统技术在上海市供水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成果。报告还介绍了MH-Shanghai研发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从全面提升现代城市防控多种灾害、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安全水平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袁宏永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 
    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主任 
    公共安全研究院 副院长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火灾和燃气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火灾、燃气每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灾害探测不及时、快速应急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文章针对超大规模建筑消防联网监测报警和城市复杂地下燃气管网泄漏燃爆规律和探测预警开展研究,聚焦我国火灾探测器高误报率使大规模消防联网监测在巨量误报警冲击下受阻的难题,创新了火灾真警自动鉴别的场报警模型和方法,创建了超大规模全国性的消防远程监测报警系统,使消防联网监测水平大幅提升;针对城市生命线中燃气安全事故机理复杂难防控,研究揭示了地下燃气管网泄漏在复杂相邻空间扩散与燃爆的致灾规律,成功研发出地下空间专用燃气探测装备和系统,研建建成功了首个城市级城市生命线燃气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工程,获国务院安委会全国推广。

    孙晓乾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副董事 
    中国区消防、风险与韧性业务 负责人
    ——《城市核心区区域防灾韧性模型及实践》
    随着当前极端灾害天气、新冠病毒疫情不断爆发,城市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愈加凸显,对于城市安全运行和防灾韧性造成了极大挑战,城市管理既要重视城市建设的“面子”,也要重视防灾安全的“里子”,把防灾韧性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演讲将从城市区域防灾韧性的全要素出发,阐述构建区域防灾韧性的整体体系,涵盖城市防洪防涝韧性、交通体系安全韧性、市政基础设施韧性、建筑安全韧性、公共卫生系统韧性、城市生态安全系统韧性、社会管理韧性、防灾应急韧性等八大维度,阐述区域防灾的韧性方法和恢复机制。通过案例分享,阐述区域防灾在全过程规划、设计、管理、运营中的应用。

    朱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燃气、供热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 理事 
    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 理事
    ——《韧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和城市治理的基层对象,韧性社区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针对社区安全风险特征和防范需求,分析了韧性社区的特点和内涵,提出了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案例分析,对韧性社区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实践。

    翟国方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密度地区城市更新中的灾害韧性提升——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城市中老旧高密度住宅区,既有较大的暴露度,也有较高的脆弱性。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可以显著提升灾害韧性。日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高密度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提升灾害韧性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经验。本报告从日本高密度地区城市更新的政策沿革、改造策略和问题针对性解决办法等方面,对城市更新中如何提升灾害韧性进行经验总结,并对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中的城市更新如何提升灾害韧性进行了讨论。

    王兰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学科团队 责任教授 
    健康城市实验室 主任
    ——《健康城市规划与影响评估》
    健康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发展要素等进行空间配置,减少健康风险,提供健康资源,实现健康公平;健康影响评估是评判一项政策、计划或者项目对特定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该人群中分布的一系列相互结合的程序、方法和工具。本报告结合健康城市实验室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介绍城市规划与设计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作用路径。探讨健康融入当前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的方式,分析多角度推动循证实践,优化城市空间的健康性,发挥空间的“治未病”作用。同时针对疫情探讨公共健康单元设立、15分钟生活圈平疫结合等。最后介绍健康影响评估的流程、工具和应用。

    接下来,沙龙环节围绕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如何在疫情和汛期背景下防灾韧性,以及在“双碳”目标下,高密度核心区如何落实建筑中的“双碳”和“防灾韧性”等问题进行讨论,线上线下嘉宾同屏互动,线下嘉宾邀请了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事业四部副总建筑师、总监、教授级高工许瑾,本次演讲环节主持人王凌飞,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包联进;线上嘉宾邀请了本次演讲嘉宾朱伟、翟国方,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靖岩。诸位嘉宾就沙龙主持人孙晓乾提出的问题参与研讨,各抒己见。

    翟国方教授提出打造韧性城市首先要抓住城市的“主要风险”;其次要重视城市的公共安全的规划,需借鉴国外经验;第三,建立全过程预警;第四,全社会参与;第五,提升安全意识。

    朱伟所长提出对于韧性城市而言,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风险不同,抵御风险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其次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的设施更需要具有抵御灾难和风险的能力;第三是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增强安全文化普及。

    张靖岩主任提出超大城市的韧性评估的重要性,提及对于多灾种下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以及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其次鼓励信息化建设,救灾与防御需要数字化转型。

    王凌飞董事谈到在研究城市韧性课题中,城市气候韧性非常重要,城市建设和运营如何适应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变化,其中一些气候变化项目中在防洪、防风设计中投入比较大,甚至提出一些备用能源和设备为极端气候做准备,设计参数涵盖范围比常规室外设计参数覆盖范围更广,所以“韧性”和“双碳”不仅不矛盾,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关于减碳和碳中和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控制温升,所以双碳手段可以减小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降低城市自然灾害发生,温升控制也使得能耗降低,从而全面提高我们城市建筑的韧性;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的“双碳”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资源消耗需求降低了,自然而然城市韧性也提高了。所以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在城市研究中引入“韧性”理念,将韧性理念与城市研究、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冲击、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视角。

    许瑾总建筑师就北外滩地下空间的实操案例展开分享,一个超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占地9公顷,跨越5个街区,地下面积多为59万平方米,不仅规模巨大,功能也异常复杂,还连通了城市轨道交通,是目前上海市统一设计、协同建设、统一运营的最大地下空间项目。从城市的防灾角度考虑,防洪涝、防火、防疫、防恐、防震、抗风等灾害,都有可能在此发生。此项目的整个韧性防灾的策略围绕“防、管、控”展开,是全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防”是指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灾害进行预测和预判,“管”是指通过提升管理水准,尽量减少灾害的发生,“控”是指在灾害发生的时候也能快速地通过一些手段,减少损失和损害。具体表现在利用智慧城市的手段,建立全覆盖的智慧网络管理体系,联通城市运营网络平台,对建筑进行风险识别;建筑设计上也对物理空间,以及设施设备上的设计做了很大提升;海绵城市的应用,提标调蓄水池的设置等,提高了整体抗洪涝水平。这些措施从各个维度对建筑进行保护和提升,从而增加城市的韧性。

    包联进总工程师从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角度谈及有关“韧性”和“双碳”的体会。首先肯定“双碳”目标和城市防灾韧性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一方面,“双碳”目的之一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发生或发生的频率,如暴雨、洪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等,减轻这些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程度,减少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刚度、强度和耐久性等需求,既有利于减材、减碳,又有助于实现城市防灾韧性。另一方面,在规划阶段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和选址,在实施阶段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可恢复功能结构设计,减轻结构损伤,减少灾后人员伤亡、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在运维阶段通过结构健康监测等提高设计可靠性等,提高结构材料的效率,提升大楼的品质,延长大楼的使用寿命,提升建筑和城市的韧性,并显著减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提升城市应对灾害与灾后恢复的综合实力,是建设韧性城市的要义。相信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从通盘和统筹的思维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城市韧性规划和治理建言献策,提出行业战略和建议,打造韧性城市,健康城市!

    沙龙照片:线上嘉宾:朱伟、翟国方、张靖岩(从左向右、由上至下)
    线下嘉宾:
    包联进、许瑾、王凌飞、孙晓乾(从左向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