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龙岗区养老护理院重新选址建设工程(设计)---何川建筑工作室

龙岗区养老护理院重新选址建设工程(设计)---何川建筑工作室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4日 关注度:38820
龙岗区养老护理院重新选址建设工程(设计)---何川建筑工作室
  • 项目名称

    龙岗区养老护理院重新选址建设工程(设计)
  •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
  • 项目状态

    概念方案
  • 建筑面积

    25419㎡
  • 主持建筑师

    何川
  • 设计团队

    马文龙吟,苏泽勇、庄树泽、周伦、欧阳洋、沈若宇
  • 设计单位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川建筑工作室
  • 图纸来源

  • 效果图

    青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动画设计

    无限速率(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1 项目背景


龙岗区养老护理院,项目拟选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新南社区,项目周边均为建成区,北侧、西侧均为佳兆业金御雅园,南侧为旧村、幼儿园及平湖小学,东北侧拥有凤凰山景观资源。项目定位打造首个区级“医养融合”示范性标杆,建成后可有效解决龙岗区老人数量日益增长造成的养老床位缺口问题,弥补龙岗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 项目区位 @何川建筑工作室

▲ 龙岗养老护理院动画


2 设计概念


在经过对场地的充分调研和实地考察后,我们思考并提出了本项目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在地性与针对性。
(1) 在地性
作为一个服务群体大部分是护理型老人的医养建筑,其功能运营应该得到最大化的考虑与保障。项目基地拥挤局促,周边关系复杂,紧邻建筑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可能性;所在街区环境缺乏活力,舒适性不足。如何挖掘基地潜力,回应并改善场地的消极现状?如何探寻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找到本项目的突破点。
(2) 针对性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 万,占比 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但由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时间短,以及一些社会传统观念,导致大部分人对“养老”的认知集中于“照顾”,这无形中降低了老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导致了当下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在养老院这一类养老设施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为更好得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时代,各界对当下的养老现状也在不断的研究、反思与探索。《规划》中设立“践行积极老龄观”专章。积极老龄观既是一种新理念、新态度,也是一种新行动,应当带着这样的视角与思维去研究和推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养老是老年期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共性为主,特殊性为辅。所以,不能刻意把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不能把老年人过度“养”起来,毕竟需要照顾和护理的只是少部分高龄、失能老年人。老年人养老将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老人的幸福感、身体健康、文化教育需求等都应该受到重视。

那么,作为设计团队,我们应当关注当下老人对于养老院生活的需求与希冀到底是什么?他们的身心特征与建筑设计如何联系?反思当下养老院建筑的现状与其中普遍存在的老年心理问题。更多从使用者的身心角度出发考虑设计,并更加全面地理解老龄化时代的“养老”。

围绕以上两个本项目的主要矛盾与难点问题,我们提出了设计概念:建构立体绿化系统,最大化引入景观(远处凤凰山景、近处城景),同时创造景观并与周边共享。竖向空间分级设计,结合深圳气候条件营造不同尺度、位置与类型的场所,适应不同老人需求。创新空间模式以促进交往活动,深入的适老化设计针对老人身心特征。建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立体聚落,创建温馨家园。



▲ 构思草图 @何川建筑工作室


▲ 概念设计分析图 @何川建筑工作室


▲ 工作模型 @何川建筑工作室


▲ 总平面图 @何川建筑工作室


▲ 鸟瞰图

3 在地性设计

本项目位于两条道路交界处的街角,基地南侧与西侧紧邻幼儿园和居住区,北侧为商业广场,东南侧为规划中城市干道(建设路),该道路对面是城中村。项目基地紧张局促,东南-西北方向存在约2米高差,周边关系复杂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干扰,现有街区活力不足,风貌有待优化。本项目定位是龙岗区的示范性养老院,因此建筑的城市性尤其重要。

3.1 缝补街区-以退为进


▲ 基地周边现状 @何川建筑工作室

我们提出“缝补街区-以退为进”的设计理念与策略,低层体量退让形成骑楼与街角广场,打造连续的街道界面和场景化节点,缝补现有街区空间,达到提升周边街区环境的目的。高层体量退让,在基地的西南和东北角分别形成两个庭院,减少对城市街道空间与周边居住区和幼儿园的压迫(通过实地调研,更能感知到基地所处空间环境非常局促与压迫)。总平面上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性图底关系,虚实咬合。建筑与城市并非一种独立的围合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建筑成为城市底图版块里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


▲ 低区退让 底层退让,沿东侧主要道路形成连续骑楼界面,呼应两处广场。


▲ 高区退让 东北侧减少对街角压迫,留出城市视线通廊与风道。
西北侧紧邻幼儿园与住宅区处退让形成庭院。
退让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3.2 创造景观-以己泽邻
考虑到基地周边城市风貌杂乱,街区景观资源匮乏,整体环境较为消极,新项目落成后又会进一步占据本就局促的城市空间。因此有别与大部分传统设计,本方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内涵,使该建筑方案设计创造多样化景观的同时将景观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使之成为周边城市居民能够共享的资源。该建筑方案设计本身具有城市景观的属性,我们认为这是本项目独特的在地性需求,因此提出设计理念之二:创造景观-以己泽邻。

东北角:街角的人流密度相对较大,东南侧道路也是未来养老院四周最主要的城市干道,养老院的主要展示面在此。在东北角设计绿化广场,与骑楼结合,首层局部向城市开放,与北侧现有的两处公园形成景观组团,共同优化街区环境。设计错动的空中平台与立体绿化,在视线上向东侧城中村与建设路沿线开放,弥补了该街区原本匮乏的景观资源;面向主要道路的建筑立面与造型干净纯粹,建筑形式语汇与内部空间功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整体性空间建构与表达。



▲ 打造立体绿化景观,向城中村和街区共享                                     ▲ 与现有公园形成绿地组团,协同优化环境
东北角设计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西南角:西南侧紧邻幼儿园与住宅区,建筑体量在此转折,在原本最局促封闭的基地西南角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立体绿化花园,可同时供养老院、幼儿园与居住区的居民观赏,创造了三者围合的景观内庭院。此举将三者原本拥挤的消极空间关系进行了城市层面的重构,化不利为有利,松弛结合,交融共享,改善了养老院自身与紧邻建筑的生活环境。利用架空形成视线通廊,促进老幼视线互动。



▲ 创造景观内庭院与居住区和幼儿园共享                                ▲ 立体架空增加城市风道,老幼视线互动
西南角设计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 北侧主入口透视


▲ 东北角透视 


▲ 东南角透视


3.3 因地制宜-气候适应
在方案设计前期,我们团队通过多种方案对比推敲日照最佳朝向与周边关系,采取U型、L型、Z型等多种布局,最终通过各项对比选择了Z型布局。因为基地本身并非正南北向,深圳养老院建筑的日照规范严格,需满足居室冬至日至少两小时的要求。这样的限制条件意味着该项目的北侧临街体量不宜布置居室,否则很难满足国家规范(也可通过将窗户局部出挑并向东侧倾斜,或增加共享起居厅的日照来一定程度弥补居室日照,但这样的设计必然是劣中寻优,容易带来很多问题)。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就需要充沛的阳光,满足国家规范只是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所有居室都拥有最佳日照朝向的Z型布局。该布局在城市层面形成了两处退让的庭院,与城市形成了一种渗透关系,将景观资源共享开放,亦优化了基地周边原本拥挤局促的空间结构。


 ▲ 向南U型布局
北侧体量采光较弱,不宜布置居室,较难满足国家规范。与居住区互相影响。


 ▲ 向西U型布局
北侧体量采光较弱,不宜布置居室,较难满足国家规范,对幼儿园形成压迫。


 ▲ L型布局
北侧体量采光较弱,不宜布置居室,较难满足国家规范


 ▲ Z型布局,方案采用的布局形式
所有居室最佳日照朝向,与城市产生渗透关系,两侧各形成退让与庭院,资源共享

▲ 日照布局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气候特点非常明显,建筑应对气候进行充足的回应,以确保更好的功能性、舒适性与生态性。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在地生活体验,我们发现架空空间的实际使用频率最高,既能防雨,又能遮蔽深圳炽热的阳光,这种阴影下的空间更适宜深圳所处的亚热带气候环境。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际使用效果,在公共空间部分,方案低区的内部庭院采取了局部立体架空的设计策略,几个不同标高的活动平台大部分也属于架空空间,或设置遮阳网架;方案高区塔楼部分的空中聚落花园也是带顶的半室外空间,既能让老人全方位接触自然,又能在各种天气下使用。屋顶花园设计网架系统,为未来的遮阳防雨或安装太阳能板等生态节能措施提供了余地。通过这样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方案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与舒适度得到了保障。



▲ 公共空间使用频率对比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在居室部分,多数房间设计外阳台,结合深圳的太阳高度角与日照方向设计合适的窗墙比,避免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满足规范的同时给老人充足阳光,又避免阳光对房间的过度直射,最大化提升居室舒适度。斜面挡板可防止老人坠落,内置花池,给每一居室老人提供私人种植条件。此外,不同阳台之间也拥有一些空间上的联系,视线上增加了老人互动交往,在建筑立面上亦形成了一种立体聚落关系。



▲ 阳台局部设计与立面聚落互动关系 @何川建筑工作室


建筑西北侧主要是辅助用房,洞口相对较少,并在洞口处设置遮阳挡板与绿化花池,将对居住区的干扰降至最低。屋顶设计遮阳网架,为未来安装太阳能光伏板等生态节能措施留有余地。此外,本方案的建筑体量顺应深圳常年风向设计,裙楼部分各方向都留有风道,高层塔楼部分的立体聚落模块内部拥有错位的通高空间,这些被动式绿色设计都有利于建筑的通风,从而提升舒适度,降低能耗,适应南方气候。


▲ 墙身与立面构造 @何川建筑工作室


▲ 被动式绿色设计 @何川建筑工作室


4 针对性设计

研究发现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普遍存在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而通过参与文体活动,人际交往、教育培训等途径可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4当前,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空间品质一般,很多养老院的空间模式与医院类似,封闭乏味,老人交往活动条件有限,适老性设计不足。5因此,如何在满足养老建筑的管理运营等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让老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老龄化时代与养老建筑需要关注与探索的主要问题。


4.1 立体聚落-温馨家园
我们提出方案设计理念之三:立体聚落-温馨家园。由于基地因素限制,方案立体集中式布置容量。从下至上采取空间开放度分级设计,由公共过渡到半公共,再过渡到半私密与私密。打造具有竖向分级的领域空间,建构便于管理与使用的老年友好型立体聚落,并将这种关系折射到建筑立面上,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立面聚落肌理,也满足了装配式建造的需求。


▲ 竖向空间开放度分级设计 @何川建筑工作室


▲ 立体架空内聚型庭院&气候适应
适宜老人身心特征与南方气候的内聚型庭院


▲ 老幼共享平台&空间渗透
从幼儿园望向养老院,是充满绿化景观的老幼共享平台和渗透开阔的庭院,视觉互动


▲ 交融互动&高效便捷
立体庭院的室外平台坐落在不同标高上,通过无障碍电梯、连桥等可迅速到达。

将居住起居厅、文娱活动室、医疗康复平台等功能有机链接,符合老人行为特征。


层由门厅、庭院、办公与架空骑楼、广场等组成,公共性较强,局部开放给城市。内部的庭院属于半公共空间,不对城市开放,是真正符合后期实际管理运营的内聚性交往空间。


▲ 底层庭院透视


采取竖向立体架空的方式,打造无障碍衔接的内聚型阳光庭院,促进老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在此空间可以举办其它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低区则由康养用房、餐厅、活动用房与失智老人用房组成,围绕内庭院展开,并置入连续攀升的立体绿化平台,为老人创造一个多层次的内聚型交往乐园。这部分空间为养老院内部老人共同使用,便于未来养老院的管理与安全。


▲ 立体架空庭院透视


结合亚热带气候条件与老人的身心特征,在建筑内部形成架空的立体庭院,空间多层次渗透与互动交流,闹中取静,给老人在局促拥挤的城市中一方天地,促进交往。



▲ 空中交往活动平台透视

半公共属性的多层空中花园,多维视角互动,无障碍立体衔接,大部分是架空空间,可举办多种活动。


研究发现,居室到活动空间的距离对休闲社交行为的正向影响力随距离增加而递减。6为了使高区塔楼部分的自理型老人拥有更加温馨愉悦的居住环境,我们团队设计了立体聚落护理单元模块:每三层一个单元,置入错位的共享通高客厅和空中聚落花园,促进不同楼层老人的交往互动,也为室内引入更好的自然景观与阳光,创造出丰富又舒适的生活空间。两栋塔楼由阳光活动廊相连,板点结合,形成了“两点一带”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方便每一居室的老人参与活动,并保证了视线上的开敞明亮和交互变化,打破了传统养老院的长廊型或U字型的平面布局,并在竖向空间上产生了联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护理空间单元类型。通过这种功能立体叠合关系,使各老年人居住空间都能紧密接触公共服务配套空间与外部开放空间,方便老年人使用配套设施与亲近自然环境,达到在高层高密度环境中提升养老环境品质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该类型养老院现状所存问题。7为老人的养老看护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此外,这些公共配套空间也可在未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利用,具有灵活适应性。


▲ 立体聚落护理单元模块剖面示意@何川建筑工作室


▲ 两点一带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 @何川建筑工作室


▲ 阳光活动廊 @何川建筑工作室


链接A、B两塔的阳光活动廊是一处复合公共空间。其南侧是景观内庭院,北侧是建设路远处的山景和城市视线通廊,并隔层设计花池,在局促城市中为老人提供绝佳景观和开阔视线。此处配备图书角,多功能室(折叠门可打开),咖啡茶饮、观景处、景观花池等,多义灵活,方便两侧使用。与两侧塔楼的起居厅和空中花园形成“两点一带”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能够丰富视线变化和空间体验,打破传统长走道的线性布局。



▲ 共享通高客厅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在居住单元中间设置贯通二三层的通高客厅,方便不同层老人交流与活动,并且结合过道放大节点空间布置护士站和电梯。通高客厅旁设置两层高的宽视野落地玻璃,引入景观和阳光,并在落地玻璃外挑板设置空中绿化,使空中共享客厅的环境明亮而舒适,出电梯即有景观和较宽敞的活动场景映入眼帘。



▲ 空中聚落花园 @何川建筑工作室


空中聚落花园的设计回应竖向空间开放度分级设计,为老年人在空中设计半私密性的转角花园,拥有270度景观,并结合共享起居厅设置,将阳光和景观引入室内。每三层拥有两个空中聚落花园,一大一小,两层通高,不同尺度可以满足不同的活动。


4.2 康复景观-超级视野
对于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来说,适老化景观与开阔视线非常重要,可以给相对封闭与静态的生活环境带来舒适轻松的感官体验,有益老人身心健康,带给他们归属感和幸福感。4有别于大部分传统设计,本方案打造的是“建筑-空间-自然”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综合景观场景,是一种针对老人设计的康复性景观设计。
我们提出设计理念之四:康复景观-超级视野。结合老人的身心特征,在不同标高、不同方位创造多样化的景观类型,建构立体绿化系统,便捷不同区域的老人使用;在拥挤城市中保留开阔视线,最大化引入周边景观资源,充分利用基地潜力,让老人在相对封闭的养老院中也能拥有开阔舒展、丰富变化的动态视野。


▲ 立体绿化系统,适老性增强 @何川建筑工作室


▲ 空中聚落花园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空中聚落花园属于中尺度与小尺度的康复性景观设计,可以让老人充分感受室外环境,接受自然疗养。空中聚落花园靠近电梯,宽敞的尺度也可轻松满足几位乘坐轮椅老人同时在室外活动,适老性较强。同时,在上下层之间也具有视线的联通性,方便不同层老人到达,从而促进交往。



▲ 设计开阔视线高度 @何川建筑工作室


东南侧城中村立面风貌杂乱,平均高度为12米左右。东南侧道路是基地附近唯一的远距离视线通廊,远处有山景。将居室设置在12.4米以上,回避城中村杂乱的风貌与对视干扰,并在拥挤城市中给老年人开阔的超级视野,有益老人身心健康。


▲ 最大化景观 @何川建筑工作室

养老院的所有居室、空中聚落花园、各层平台与阳光活动廊的布置朝向经过精心设计,均能眺望建设路视线通廊与远处山景有的公共区域还可以观赏到北侧商业楼的广场与屋顶花园景观,视线丰富多变,各功能房间的布置力求景观最大化,极致利用周边资源。


5 结语

在整个养老护理院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紧密围绕“在地性”与“针对性”两个主要矛盾进行思考。通过反思当下现存问题与深入的在地研究,进行限制性条件下的理性设计;探索活力养老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空间建构,为老人创建一片温馨家园,适应当下与未来的需求。最后,感谢深圳大学钟中教授在方案深化过程中给予的专业建议。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11/c100432100026tml.[2021-5-11]
[2]袁良全,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吴玉韶,树立积极老龄观-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8
[4]周思佳,陈英姿,曹梦迪,车唤正,养老机构老人幸福感提升路径——基于镇江市的实地调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9
[5]奚秩华,基于地域、生态、人情关怀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以苏州某养老院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1
[6]李庆丽,李斌,李华.养老设施内老年人休闲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学报.2014
[7]谢文华,高层高密度养老院建筑立体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以深圳市为例[D],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