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反馈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鲟龙湾文化旅游项目A-01地块(清江口)---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鲟龙湾文化旅游项目A-01地块(清江口)---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7日 关注度:78451
鲟龙湾文化旅游项目A-01地块(清江口)---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设计单位

  • 业主

    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地址

    湖北省宜都市
  • 建筑面积

    17257㎡
  • 团队设计范畴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 设计时间

    2020年9月至今
  • 设计团队

    肖俊瑰、姜帆、田京京、陈贺云、何胜文、熊书浩、王远、陈婷婷

“长江与清江在此邂逅相遇”


“一个链接自然与城市的生态地标”


“一座以鲟鱼为原型的文旅博物馆”


▲2020国际竞赛中标项目:鲟龙湾文旅博物馆


-两江交汇,文化界碑-

 

▲基地受长江清江环绕,在合江处正对宜都合江亭

 

▲基地被长江与清江环绕(左图)                                                           ▲两江交汇处合江亭(右图)


项目位于湖北省宜都清江口,处于长江、清江两江交汇处,地处三峡旅游航线上的重要节点。占地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包含鲟龙博物馆、鲟龙酒店以及鲟龙图书馆。


-三峡门户,点睛之笔-

 

▲鲟龙湾整体规划效果图

 

▲鲟龙湾功能示意图


鲟龙湾文旅博物馆位于鲟龙湾岛尖,功能与位置形成互补互动,流线串联整个鲟龙湾滨江休闲动线,成为鲟龙湾及三峡旅游节点的点睛之笔。

 

 

▲鲟龙文旅博物馆鸟瞰图


介于项目地地势生态敏感性较强,设计团队希望将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使其以一种柔和的姿态融入滨江生态区,并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规划生成

 

传统的设计手法在场地中布置场馆会导致两侧公共空间切断,并对滨水生态带产生破坏。

 

因此设计团队提出地景式设计,将文化馆功能布置在公园之下,这里将成为一个24小时开放的生态绿色滨江公园。

 

随地形起伏自然形成观江平台,在城市界面它如同跃起的鲟鱼,简洁优雅的形态令人印象深刻。

 

▲剪影图


为了保证整个滨水空间的连续性,减少对滨水生态的破坏,设计团队提出地景式的设计方式。将博物馆功能布置在地下,主要建筑体量消隐于绿茵之中,以此打破建筑内外的界限,形成了连续的、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界面,使得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设计超越了建筑本身的定义,顺应三角形场地,从长江与清江两侧汇聚,在交汇处偏偏跃起,与合江楼形成对景。以此隐喻长江与清江、巴蜀与荆楚文化在此相遇孕育出的文化瑰宝。

 

▲与合江楼形成对景节点,新与旧的对话


新的博物馆地标与带有历史沉淀的合江楼隔江跨时空对话,共同见证着两江文明的发展。


-鱼跃两江,出水之鲟-


 

     ▲中华鲟-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左图)                                         ▲鲟鱼出水抽象提取(右图)

 

▲立面生成

 

 ▲沿清江界面


在城市界面上,设计隐含对鲟鱼出水的隐喻,于两江交汇处翩翩跃起,强调其标志性。建筑下部采用高反射的不锈钢板,远望形成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隐喻鲟鱼出水溅起的水花。

 

 

▲长江展示面

 

 ▲江桥展示面


从长江三峡航线上的城市界面眺望,场馆如同跃起的鲟鱼,简洁优雅的形态令人印象深刻,无疑将成为鲟龙湾的文化地标。


-两江绿谷,开放公园-


鲟龙文旅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7万㎡,其中博物馆设置在一层及地下一层,总面积为1.1万㎡,酒店设置在三层,具有良好的观江视野,面积约2400㎡,鲟龙书吧是一个独立的空间,面积约1600㎡,负一层可连通展厅。

 

▲总平面图

 

▲功能分布

 

▲功能示意图


场地北侧出入口直接连接清江大桥,通向老城区,南侧入口连接整个鲟龙湾文旅区。设计在前广场设置了大巴停车区及地下车库出入口,可以快速疏通车流。

 

▲场地流线分布图

 

▲屋顶步道

 

▲屋顶步道


在设计过程中,团队结合地景设置大量富有趣味性与参与感的公共空间。江桥与基地通过引桥连接,将人流导入基地内部。建筑屋顶则以大地景观为主,结合步道,成为独特的观江流线,俯瞰整个公园和两江美景。

 

▲主入口


与此同时,设计团队通过多元步道建立的步行系统,结合城市滨水绿地将其改造为有一定公共艺术氛围的艺术公园。从入口广场走向文化馆再到滨水景观,打造出完整的生态公园步行体验。

 

▲鲟龙广场


中庭广场也是客流集散地,有效串联起组织游览及公共交通空间。酒店入口与博物馆入口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游客可从中间的下沉共享庭院通往地下的各个展览空间观展,地上广场也可组织室外展览活动。

 

 

 ▲鲟龙洞


设计团队将设计主线紧扣鲟龙湾,创造更多丰富的公共空间,主入口设置的网红鲟龙洞,将建筑与雕塑完美结合,形成展示馆外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鲟龙舞台


24小时开放的滨江的市民广场通过场地设计将标高抬高,坐拥绝佳的观江视野。悬挑区域形成城市客厅空间,结合景观与台阶的设置,形成舞台坐席,供市民举办各类文化娱乐表演。


-龙湾寻踪,别有洞天-


记录宜都文化,传承两河文明的鲟龙书吧共有两层,一层是将展览广场延伸至室内的活力空间,明亮宽敞的咖啡厅,木质的天花与地板,流动的线条引领着到访者步入地下一层,带着对这个历史场景,并去到展厅一探究竟。

 

 

▲鲟龙书吧


酒店客房围绕着一个现代优雅的中庭空间,给人以一种宾至如归,亲切舒适的定制化空间感受。层层的曲线屋顶像是鲟鱼游动泛起的涟漪,仿佛在告诉到访者这里是鲟鱼生活的地方。

 

 

▲鲟龙酒店


鲟龙展厅是一个讲述独特交汇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展示场馆。展馆采用叠置的弧形木板作为幕墙和天花的主体,不仅增加了空间趣味,丰富了室内空间层次,其叠落的形式也激发了人们对鲟鱼生活环境里浪花与水波的联想。

 

 

▲鲟龙展厅


除此之外,设计团队对场地内进行了一体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沿江堤岸植被茂盛的自然坡度,形成了良好的滨江绿道环境。团队顺应地势,通过景观设计延续建筑设计的形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一体化景观建筑空间体验。

 

▲景观节点

 

 ▲模型推敲过程

 

▲剖透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