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项目分析
三峡巴蜀中学位于重庆市三峡地区巫溪县,占地面积92995.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876.11平方米,设有84个班级,其中高中48个班,初中36个班。项目功能齐全,涵盖教学楼、礼堂、体育馆、食堂、宿舍、户外活动场地和连廊等,可同时容纳4,200名学生。
▲场地区位
▲场地环境分析
基地整体呈东西向横向延展,东高西低。场地最高点位于南侧山头,标高308.75米,最低点位于基地西侧谷地,标高254.75米,最大高差达54米。
02 设计理念
▲灵感来源
① 自然旋律:建筑与大地的共鸣之曲
设计灵感源自三峡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捕捉其群山连绵的灵动与韵律。建筑巧妙融入地形,与山水共生,宛若自然的一部分。通过将三峡山川的壮美与力量转化为建筑艺术,创造出与自然共鸣的和谐空间,展现出自然与建筑交织的美学理念,书写一篇篇建筑与自然共舞的诗篇。
▲规划结构
② 高差之韵:层次空间的艺术演绎
项目通过顺应地形设计,巧妙利用54米的自然高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层层退台设计增加了建筑层次感,使师生能够随时享受自然美景,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活动空间,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悬挑和架空设计提升了建筑的现代感和美观性,提供了额外的活动空间,融合了功能性与审美性。
▲草图构思
▲方案生成
▲鸟瞰
03 设计呈现
① 生态诗章-校园中的自然与梦想
本项目以“自然共融、梦想启航”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科技教育、人文关怀与艺术创新的未来教育空间。校园设计巧妙地融入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独具匠心,兼顾功能与美学。每一处建筑如同自然生长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造力、实现梦想的理想场所。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将成为三峡地区又一独具魅力的标志性高中校园,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② 立体视界:多维空间的美学演绎
在山地校园建筑设计中,我们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将建筑与地形的起伏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多维空间体验。每一层建筑、每一个视角都是风景的一部分。通过精心规划的布局,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探索自然和激发灵感的场所,为师生提供一个与自然共生、实现梦想的理想环境。
▲校园活力轴
活力轴将校园划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东区为学习区,西区为生活区,两区功能互不干扰。活力轴本身也兼具运动场地功能,汇集了各种球场、跑道和风雨操场等活动空间。
风雨操场作为北侧临城市道路的主形象建筑,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征。该建筑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为覆土结构,屋顶与地面平接。全玻璃幕墙使其宛如山体中长出的璀璨宝石,光彩夺目。
▲爆炸图
▲城市界面
04 特色空间
结合现场地形,我们提出了空中社交网络系统与自然山体景观公园的设计概念,旨在创造出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建筑依山而建,与景观公园无缝相连,通过步行天桥和悬空平台连接各区域,提供交流与观景场所。此设计不仅增强了社交互动性,还利用山体高差形成独特景观视角。景观公园作为生态保护区和校园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休闲与灵感空间,打造科技、自然与社交完美融合的学习环境。
① 空中社交网络系统
▲空中社交网络系统
为解决高密度校园中活动和社交空间不足的问题,我们设计了空中社交网络系统。面对4200名学生在7层教学楼内的瞬时人流压力,仅靠楼梯和电梯无法解决。该系统由串联教学与实验单元的架空层组成,形成多个不同标高的空中平台,既是便捷通道,也是观景场所。这一系统不仅提供了全新的交通方式,还通过架空层分割教学楼,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立体社交通网络,缓解了社交空间不足的问题。
▲建筑融于自然
我们对保留的山体进行了科学梳理和景观设计,使其有机融入校园布局。自然山体景观不仅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还通过步行天桥和悬空平台连接各建筑区域,形成多层次互动空间。此设计在保持场地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创造了多样化互动空间,同时提升了校园功能性和使用效率。
③ 建筑生态呼吸系统
▲生态呼吸系统
设计结合场地的退台、庭院和底层架空特点,有序组织串联这些空间,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空调使用,从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工作模型
05.技术图纸
▲彩色总平面
▲268.95标高层平面
▲282.45标高层平面
▲286.95标高层平面
▲290.50标高层平面
▲场地剖面
▲场地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