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09-07-20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生活给水
2.1 用水量标准
2.2 水质标准及防水质污染
2.3 供水方式与给水系统
2.4 设计流量及水力计算
2.5 管材、附件及仪表
2.6 管道布置、敷设、防腐、保温
2.7 增压设备及泵房
2.8 贮水池、水箱及水塔
2.9 消声与隔振
3 饮水
3.1 管道直饮水水质、水量和水压
3.2 管道直饮水水处理
3.3 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
3.4 管道直饮水系统计算与设备选择
3.5 管道直饮水净水机房
3.6 管道直饮水水质检验
3.7 管道直饮水控制系统
3.8 管道直饮水施工安装
3.9 管道直饮水系统清洗和消毒
3.10 饮用水供应
4 排水
4.1 排水系统划分
4.2 排水系统选择
4.3 卫生器具和卫生间
4.4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4.5 排水管道的管材和接口
4.6 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4.7 排水管道的防护措施和支吊架
4.8通气管的设置原则
4.9 通气管的连接方式与敷设
4.10 通气管的管材和管径
4.11 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
4.12 水封装置与地漏
4.13 排水管道附件
4.14 排水泵房和集水池
4.15 局部生活排水处理
4.16 医院污水处理
4.17 建筑小区排水
5 雨水
5.1 建筑物雨水系统的划分与选择
5.2 雨水量
5.3 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
5.4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
5.5 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
5.6 小区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5.7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
6 热水
6.1 用水量定额
6.2 水温
6.3 水质及水质处理
6.4耗热量与热水量计算
6.5 热源
6.6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加热和贮热设备
6.7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8 热泵热水系统的加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9 地热水(温泉水) 贮热、补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0 利用低谷电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1 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和热水锅炉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2 燃气热水器 、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局部加热设备
6.13 供水方式、循环方式、节水措施、系统选择与设计
6.14 管网计算
6.15 管材和附件
6.16 管道敷设与保温
7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7.1 消火栓给水系统
7.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3 水喷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
7.4 消防给水
7.5 消防给水管材、管件及其敷设
7.6 气体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装置
7.7 灭火器
7.8 消防排水
8 循环冷却水
8.1 适用范围及系统特点
8.2 基础资料
8.3 系统组成与形式
8.4 冷却塔
8.5 集水设施
8.6 循环水泵与配管
8.7 系统补充水
8.8 冷却水温度调节
8.9循环冷却水处理
8.10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9 中水
9.1 中水一般规定
9.2 中水水源及其水量水质
9.3 中水利用及水质标准
9.4 系统的组成与型式
9.5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9.6 中水处理设施
9.7 中水处理站
9.8 安全防护和监(检)测控制
10 特殊地区建筑给水排水
10.1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
10.2地震区给水排水
11 水景喷泉
11.1 水景喷泉工程的类型
11.2 水景喷泉的基本水流形式及其采用的喷头
11.3 喷水造型设计
11.4 水景喷泉的运行控制
11.5 水景喷泉工程的给排水系统设计
11.6 景观水体的修复与维护
12 体育场馆
12.1 体育场馆给水
12.2 排水
12.3 热水
12.4 消防
13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
13.1 池水特征
13.2 池水循环
13.3 池水净化
13.4 池水消毒
13.5 池水加热
13.6 水质监测和系统控制
13.7 跳水池、撇沫器、特殊设施
13.8 洗净设施
13.9 排水及回收利用
13.10 池水净化设备机房
13.11 水上游乐池
13.12 休闲健身池
14 绿地灌溉
14.1 绿地灌溉基本构成和系统分类
14.2 绿地灌溉基本资料和设计原则
14.3 绿地灌溉设计参数和灌溉制度
14.4 灌溉水源和首部设备
14.5灌水器
14.6 管网设计
14.7 附属设施
附录A 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目录
附录B—1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附录B一2 住宅建筑给水管段设计秒流量计算表
附录B一3管沟中管道的中心距
附录B一4 管道中心距和管中心 至墙面距离(钢管)
附录B一5 暗装铜管管中心线至墙面、柱面的最大距离
附录B一6 建筑物及城市区域的允许噪声级
附录C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附录D一1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一2 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一3 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附录D一4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
附录E一1 我国部分城镇降雨强度
附录E一2 中国年最大24h点雨量均值等值线
附录F一1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区及分区特征
附录F一2 我国72个城市典型年太阳能 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G 暖通空调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H一1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基本控制 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mg/L
附录H一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
全文
模式
字号:
13.1 池水特征

13.1.1 原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游泳池应尽量采用城市给水管网的自来水作为游泳池的初次充水、重新换水和正常使用过程中补充水的水源。

2 游泳池直接采用地下水(含地热水)、泉水或河水、水库水作为游泳池的初次充水、重新换水和正常使用过程中补充水的水源,而且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的要求时,应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该标准的规定要求。

13.1.2 池水水质应根据下列规定选用:

1 游泳池的水质应符合《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20O7的规定。

2 游泳池水水质检验项目和限值,应符合《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2007的规定,详见附录L。

3 举办重要国际竞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亚运会等游泳竞赛用游泳池的池水水质,应符合国际游泳联合会(FINA)的相关要求。

4 有特殊要求的游泳池,如温泉、医疗用、康复用及海水等游泳池的池水水质,应符合该类游泳池专业工艺设计的要求。

13.1.3 池水温度应根据下列规定选用:

1 室内游泳池的池水温度,应根据其用途和类型,按表l3.1.3-1选用。

 

2 露天游泳池的池水温度,宜符合表13.1.3-2的规定。

13.1.4 游泳池充水及补水应根据下列要求确定:

1 游泳池初次充满水所需要的时间应根据游泳池的使用性质、池子规模、充水量和城市给水条件或水源条件等因素,一般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游泳用游泳池一般不宜超过48h;

2) 休闲用游泳池不宜超过72h;

3) 水上游乐池类型较多,水池容积大,为不影响城市供水,可采取单个池子逐个充水的方式进行充水,充水持续时间可延长至100h。

2 游泳池运行过程中每日需要补充的水量,应根据池水的表面蒸发、池子排污、游泳者带出池外和过滤设备反冲洗(如用池水冲洗时)等所损耗的水量确定,当资料不完备时,宜按表l3.1.4确定:

注:1 室内游泳池、休闲池、水上游乐池等池的新鲜水的最小补水量,也可按一个月内将全部池水更新一次计算。

    2 如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对游泳池的新鲜水补充有规定时,应按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的规定执行。

3 游泳池初次充水和使用过程中补充新鲜水的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过平衡水池、均衡水池及补水水箱间接地向池内充水或补水;

2) 通过池壁管口直接向游泳池充水时,充水管道上应采取防回流污染措施;

3) 游泳池的充水管和补水管的管道上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水量计量仪表。


条评论
评论
  • 宿舍建筑七层以下东西向建筑怎么算间距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