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时间:2009-07-20
收藏 分享 阅读模式: 分节阅读 全文阅读 字号:
1 总则
2 生活给水
2.1 用水量标准
2.2 水质标准及防水质污染
2.3 供水方式与给水系统
2.4 设计流量及水力计算
2.5 管材、附件及仪表
2.6 管道布置、敷设、防腐、保温
2.7 增压设备及泵房
2.8 贮水池、水箱及水塔
2.9 消声与隔振
3 饮水
3.1 管道直饮水水质、水量和水压
3.2 管道直饮水水处理
3.3 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
3.4 管道直饮水系统计算与设备选择
3.5 管道直饮水净水机房
3.6 管道直饮水水质检验
3.7 管道直饮水控制系统
3.8 管道直饮水施工安装
3.9 管道直饮水系统清洗和消毒
3.10 饮用水供应
4 排水
4.1 排水系统划分
4.2 排水系统选择
4.3 卫生器具和卫生间
4.4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4.5 排水管道的管材和接口
4.6 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4.7 排水管道的防护措施和支吊架
4.8通气管的设置原则
4.9 通气管的连接方式与敷设
4.10 通气管的管材和管径
4.11 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
4.12 水封装置与地漏
4.13 排水管道附件
4.14 排水泵房和集水池
4.15 局部生活排水处理
4.16 医院污水处理
4.17 建筑小区排水
5 雨水
5.1 建筑物雨水系统的划分与选择
5.2 雨水量
5.3 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
5.4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
5.5 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
5.6 小区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5.7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
6 热水
6.1 用水量定额
6.2 水温
6.3 水质及水质处理
6.4耗热量与热水量计算
6.5 热源
6.6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加热和贮热设备
6.7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8 热泵热水系统的加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9 地热水(温泉水) 贮热、补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0 利用低谷电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1 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和热水锅炉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2 燃气热水器 、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局部加热设备
6.13 供水方式、循环方式、节水措施、系统选择与设计
6.14 管网计算
6.15 管材和附件
6.16 管道敷设与保温
7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7.1 消火栓给水系统
7.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3 水喷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
7.4 消防给水
7.5 消防给水管材、管件及其敷设
7.6 气体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装置
7.7 灭火器
7.8 消防排水
8 循环冷却水
8.1 适用范围及系统特点
8.2 基础资料
8.3 系统组成与形式
8.4 冷却塔
8.5 集水设施
8.6 循环水泵与配管
8.7 系统补充水
8.8 冷却水温度调节
8.9循环冷却水处理
8.10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9 中水
9.1 中水一般规定
9.2 中水水源及其水量水质
9.3 中水利用及水质标准
9.4 系统的组成与型式
9.5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9.6 中水处理设施
9.7 中水处理站
9.8 安全防护和监(检)测控制
10 特殊地区建筑给水排水
10.1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
10.2地震区给水排水
11 水景喷泉
11.1 水景喷泉工程的类型
11.2 水景喷泉的基本水流形式及其采用的喷头
11.3 喷水造型设计
11.4 水景喷泉的运行控制
11.5 水景喷泉工程的给排水系统设计
11.6 景观水体的修复与维护
12 体育场馆
12.1 体育场馆给水
12.2 排水
12.3 热水
12.4 消防
13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
13.1 池水特征
13.2 池水循环
13.3 池水净化
13.4 池水消毒
13.5 池水加热
13.6 水质监测和系统控制
13.7 跳水池、撇沫器、特殊设施
13.8 洗净设施
13.9 排水及回收利用
13.10 池水净化设备机房
13.11 水上游乐池
13.12 休闲健身池
14 绿地灌溉
14.1 绿地灌溉基本构成和系统分类
14.2 绿地灌溉基本资料和设计原则
14.3 绿地灌溉设计参数和灌溉制度
14.4 灌溉水源和首部设备
14.5灌水器
14.6 管网设计
14.7 附属设施
附录A 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目录
附录B—1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附录B一2 住宅建筑给水管段设计秒流量计算表
附录B一3管沟中管道的中心距
附录B一4 管道中心距和管中心 至墙面距离(钢管)
附录B一5 暗装铜管管中心线至墙面、柱面的最大距离
附录B一6 建筑物及城市区域的允许噪声级
附录C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附录D一1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一2 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一3 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附录D一4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
附录E一1 我国部分城镇降雨强度
附录E一2 中国年最大24h点雨量均值等值线
附录F一1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区及分区特征
附录F一2 我国72个城市典型年太阳能 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G 暖通空调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H一1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基本控制 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mg/L
附录H一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
全文
模式
字号:
2.8 贮水池、水箱及水塔

2.8.1 小区生活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生活用水调节量和安全贮水量确定;其生活用水调节量应按流入量和供出量的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当资料不足时,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0%确定。当经有关部门批准,该水池还担负消防职能时, 则应贮存消防水量。消防贮量的要求应执行现行的国家消防规范。

2.8.2 小区采用水塔作为生活用水的调节构筑物时,其有效容积应经计算确定,若资料不全时可参照表2.8.2 选定。水泵一水塔联合供水时,宜采用前置方式。由外网夜间直接进水充满水塔(供全天使用),其有效调节容积可参照第2.8.5条第l 款确定。经有关部门批准该水塔还负有消防职能时则应贮存消防水量。

2.8.3 建筑物的生活用水贮水池的有效容积计算时,其生活用水调节量应按进水量与用水量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当资料不足时,宜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25%确定。最大不得大于48h的用水量。

注:当建筑物内采用部分直供、部分升压的方案时,上述最高日用水量应按需提升的那部分用水量计。

2.8.4 吸水井的有效容积一般不得小于最大1台或多台同时工作水泵3min的设计流量,小型泵可按5min~l5min的设计流量来确定;吸水井的长、宽、深尺寸应满足吸水管的布置、安装、检修和水泵正常工作的要求。其防止水质污染变质和保证运行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同贮水池。

2.8.5 建筑物内生活用水高位水箱的有效调节容积应按进水量和用水量的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下列工况当资料不足时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1 由城镇给水管网夜间直接进水充满高位水箱(供全天使用),应按供水的用水人数和最高日用水定额确定。

2 水泵一水箱联合供水时,当水泵自动启停的宜按水箱服务区域内的最大小时用水量的50%计(若水泵由人工开关时可按其服务区域的最高日用水量的12%计);当采用串接供水方案时,如水箱除供本区用水外,还供上区提升泵抽水用时,其水箱的有效容积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贮存3~5min的提升泵的设计流量。若为中途转输专用时,水箱的调节容积宜取5~10min转输水泵的流量。

2.8.6 各种调节设施必须遵守有关防止水质污染的规定(详见第2.2节);并应根据城镇供水制度、供水可靠程度、小区对供水的保证要求及引入管的数量、维护管理的水平及用水的要求,各种调节设施内应贮存一定的安全贮量。

2.8.7 水池、水箱及水塔一般应设进、出水管、溢流管、泄水管、透气管、水位信号装置、人孔等。当水池因容积过大分设二个(或二格)时,应按每个(格)可单独使用来配置上述设施。

2.8.8 建筑物的生活用水低位贮水池(箱),其外壁与建筑本体结构墙面或其他池壁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施工或装配的需要。无管道的侧面,净距不宜小于O.7m;安装管道的侧面,净距不宜小于1.0m,且管道外壁与建筑本体墙面之间的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0.6m;设有人孔的池顶,顶板面与建筑本体楼板的净空一般不宜小于1.5m,因条件所限,最小不应小于0.8m;高位水箱箱壁与水箱间墙壁及箱顶与水箱间顶面的净距也应符合上述要求(一般也可参照表2.8.8布置);其箱底与水箱地面的净距,当有管道敷设时不宜小于0.8m。

2.8.9 贮水池一般宜分成容积基本相等的两格;生活水池容量超过1000m3时,应分成两格或分设两个;高位水箱容量超过50m3,宜分成两格或分设两个。当还负有消防职能时,应符合消防要求。

2.8.10 水池(箱) 的进出水管应按其服务范围、对象、进出水方式等经计算确定管径,其管道流速按不同工况的要求确定,在资料不全时一般可按0.6~0.9m/s 选用(不得小于0.5m/s)。水池的进水管和利用外网压力直接进水的水箱进水管上装设与进水管径相同的自动水位控制阀[包括杠杆式浮球阀(一般适用于DN≤50mm) 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门] ,并不得少于两个。两个进水管口标高应一致。当采用水泵加压进水时,进水管不得设置自动水位控制阀,应设置由水箱水位控制水泵开、停的装置,当一组水泵供给多个水箱进水时,应在水箱进水管上装设电讯号控制阀,由水位监控设备实现自动控制。生活给水的出水管其管内底应高于池(箱)底0.1~O.15m,对于用水量大且用水时间集中的用水点(如冷却塔补水、加热设备供水管、洗衣房等)应设单独出水管。

2.8.11 水池(箱) 设置溢流管时,溢流管的管径应按排泄最大人流量确定,一般比进水管大一级;溢流管宜采用水平喇叭口集水,喇叭口下的垂直管段不宜小于4倍溢流管管径,溢水口应高出最高水位不小于0.1m。溢流管上不得装阀门。

2.8.12 水池(箱) 泄水管的管径应按水池(箱) 泄空时间和泄水受体的排泄能力确定,小区或及建筑物的低位水池(箱) 一般可按2h内将池内存水全部泄空计算, 也可按lh 内放空池内500mm的贮水深度计。但管径最小不得小于l00mm。高位水箱的泄水管,当无特殊要求时,其管径可比进水管管径缩小1~2级,但不得小于50mm。泄水管上应设阀门,阀门后可与溢水管相连,并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泄水管一般宜从池(箱)底接出,若因条件不许可,泄水管必须从侧壁接出时,其管内底应和池(箱) 底最低处平。当贮水池的泄水管不可能自流完全泄空水池或无法设置泄水管时,应设置移动或固定的提升装置;当采用移动水泵抽吸排水时,在水池附近应有接泵电源;并在池底最底处的上方池顶上应有能进泵的带盖(密封型)孔口(可与人孔合用)。

2.8.13 水池(箱)的通气管由最大进水或出水量求得最大通气量,按通气量确定通气管道的直径和数量,通气管内空气流速可采用5m/s;根据水池(箱) 用途(贮饮用水还是非饮用水等)确定通气管的材质; 一般不少于2根,并宜有高差。管道上不得装阀门,水箱的通气管管径一般宜为l00~150mm。通气管的选用及安装详见02S403、04S803和05S804。

2.8.14 水池(箱) 顶部应设人孔,人孔的大小应按池(箱)内各种设备、管件的尺寸确定,并应确保人能顺利进出,一般孔径或边长宜为800~1000mm, 最小不得小于600mm。方型人孔的一侧宜与池(箱)内壁平,圆形人孔宜与池(箱) 内壁相切。当受条件限制无法在室内池顶设置人孔,而必须设置在侧壁时,应按人孔最低处高于溢流水位的要求设置。水池宜设两个人孔,水池容量大于1000m3则应设两个(国标图中,容量大于等于500m3的圆形水池及容量大于等于300m3的方、矩形水池均设两个)。两个人孔宜对角线布置,宜布置在进、出水管、溢流管和集水坑附近。当进水管上设有浮球阀时,人孔应尽量靠近它。人孔处的池壁内应有爬梯(当水池设在地面上时, 外壁也应设爬梯)。人孔附近应有电源插座以便接临时照明灯。埋地水池的池顶人孔口顶应高出池顶覆土层顶不小于3O0mm,室内水池(或水箱)的顶部人孔顶应高出池(箱)顶不小于l00mm,并应保证雨水、污水等不流入池内。寒冷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是否采用保温型人孔。人孔的密封井盖须加锁。

2.8.15 当采用两个水池(箱) 时,两水池(箱)之间应设连通管,连通管的管径一般可与进水管相同,但负有消防职能的水池(箱)其连通管应按消防时需供给的全部流量来确定。管道上应有阀门,管内底与池(箱) 底应尽量相平。管道不宜伸入池(箱)内。

2.8.16 水池(塔、箱)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自动控制设施。水池、水塔应设水位监视和溢流报警装置,水箱宜设置水位监视和溢流报警装置。信息应传至监控中心。室外埋地水池应设有水位指示装置并传至泵房或控制室;池顶的水位标尺应有照明设施。室内的水池(箱)一般可在侧壁安装玻璃液位计,并应有传送到监控中心的水位指示仪表。报警水位(溢流)高出最高水位0.05m左右(小水箱可小些)。溢流水位高出报警水位约0.05m。如进水管径大,进水流量大,报警后需要人工关闭(或电动关闭)时,应给紧急关闭的时间,一般报警水位低于溢流水位0.25~0.30m。当按水箱(塔)水位自动控制提升泵的启停时,启泵水位一般应高于最低水位不少于0.2m,停泵水位为最高水位。

2.8.17 水池、水箱一般宜采用玻璃钢、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等材质,水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箱的选用及安装参见02S101;水池参见04S803,05S804;水塔参见04S801-1、2,04S802-1、2;还可参见07S906。

2.8.18 设置贮水池(箱) 的房问室内光线、通风应良好,并便于维护管理,室温不宜低于5℃,当室温可能低于0 ℃时,应有防结冰措施。贮水池(箱)不宜毗邻电气用房和居住用房或在其上、下方。

2.8.19 管道穿越钢筋混凝土水池(箱) 部位应预埋耐腐蚀金属材料套管,该套管为带有防水翼环的刚性或柔性套管(一般用于有振动的管道),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缝隙应做可靠的防渗填堵。参见02S4O4。成品水箱的管道接口应预制好。

2.8.20 贮水池内应设有水泵吸水的吸水坑,吸水坑的大小和深度应满足水泵吸水管的安装要求,水池底应有不小于0.005的坡度坡向吸水坑。

2.8.21 水箱底应有不小于0.005的坡度坡向水箱泄水管口。

2.8.22 室外贮水池周围的阀门井的结构不得与水池结构连在一起。室外贮水池可用覆土进行保温隔热,表2.8.22供参考。覆土厚度还应满足地下水抗浮要求。严寒地区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2.8.23 水塔的进出水管应按其服务范围、对象、进出水方式等,经计算确定管径。由城镇管网直供的进水管其流速的确定应考虑充分利用城镇管网压力的经济流速(用泵提升时可按泵的出水管流速确定),水塔出水管的设计流速应为充分利用水塔高度并满足供水要求的经济流速,在资料缺乏时一般可采用O.6~0.9m/s (不得小于0.5m/s)。溢流管管径一般比进水管大一级,泄水管管径一般按2h内放空水塔内余存水考虑,但不宜小于DN1O0。水塔的所有竖管均应设伸缩接头,当环境温度低于O ℃时,进出水管应保温。泄、溢水竖管一般不作保温,但对保温水塔的泄水管及泄水管上的阀门需采用电伴热防冻(详见04S801-1、2和07S906)。   

冬季采暖温度低于-8℃地区,水塔需保温,一般按-9~-12℃、-13~-20℃、-21~-40℃三种工况进行保温计算(参见04S80l-1、2)。


条评论
评论
  • 宿舍建筑七层以下东西向建筑怎么算间距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
纠错
手机扫码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