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反馈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反馈
置顶
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深圳·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华汇

深圳·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华汇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8日 关注度:597
深圳·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华汇
  • 项目地点

    中国广东深圳南山香山东街
  • 业主

    华侨城华南投资有限公司
  • 建设方

    深圳华侨城文化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 建筑设计

    深圳华汇设计 X+ STUDIO
  • 主持建筑师

    肖诚
  • 项目建筑师

    麦梓韵
  • 设计团队

    傅艺玲、戴佳佳(建筑)丨徐牧、赵婷婷、黎昌发(结构)
  • 景观设计

    Lab D+H SH
  • 室内方案设计

    深圳华汇设计 X+ STUDIO
  • 室内设计深化

    文格空间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 结构&机电&施工图设计

    深圳宗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建筑及室内泛光设计

    北京远瞻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 幕墙设计

    深圳市朋格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建筑及室内标识设计

    本质设计
  • 结构形式

    钢支撑-框架与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
  • 材料

    波纹铝型材、木模混凝土、铝板、弧形玻璃、水洗石、陶砖、雾面不锈钢、UHPC、泡沫铝
  • 用地面积

    10785平方米
  • 建筑面积

    3670平方米
  • 设计周期

    2021年4月—2021年11月
  • 建造周期

    2021年8月—2022年6月
  • 摄影

    张超、深圳华汇设计 X+ STUDIO、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华中电厂位于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片区北部。1989年,时值深圳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缓解华侨城片区电力供应不足“停三开四”的局面,华中电厂以重油发电的方式为整个华侨城片区供电。2006年,其因城市发展及环境保护需要,正式“退休”。作为一座见证深圳飞速发展历史的工业遗存点及城市时代印迹,华中电厂记载了许多老华侨城人的生活记忆与集体精神。



华中电厂改造项目和以往改造项目的进程并不相同。在我们接触项目伊始,园区的景观母题以及色彩基调都已确定。因此,如何在现有基底之上挖掘和再造场所精神,如何平衡场地环境限制与现实功能需求,如何与景观元素相互协调整合,始终贯穿在整个改造设计工作中。



项目位于城市、自然与社区界面之间,是整个华侨城片区重要的北门户节点以及社区连接桥梁。基于此项目的历史和未来发展价值,设计将其定义为华侨城片区未来的艺术社区文化引领者,打造为一处集文化、艺术、社区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和创意人文高地,让曾经的片区能量中心重新回归城市,成为社区精神能量之源。从旧电厂到社区场所,为周边居民构建积极的社区公共空间,并激活城市片区艺文生态。



保留与介入——从场地要素出发,整个地块按南北动静分区。南区是以室外运动、儿童友好以及休闲设施为主旨的游乐互动体验区;北区则是以多功能戏剧、音乐会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为主的演艺人文创意区域。原电厂拥有五栋独特的工业遗存,但由于各单体边界生硬、布置零乱,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故事线。设计以公共空间营造与建筑开放性为出发点,立足于建筑群原有空间布局、体量形制,通过柔化建筑边界,释放底部空间及透明玻璃圆场,设置外挂楼梯、灰空间等建筑手法的介入,在园区创造一种积极生动的“微观城市结构”。



O·POWER文化艺术中心(#1)原为发电机组厂房,其首层通过置入全玻璃圆场创造新的共享空间,在避让保留树木的同时,构建环绕式的沿街公共社区氛围,加强室内外的融合交流与视线通透性。由于原厂房室内光线不足,设计将南立面原有实墙打通,并改造为通透的玻璃及钢格栅,为室内注入更多光线的同时,将其打造成为场所精神的展示窗口。改造后的建筑体量形制与原建筑比例基本一致,并最大程度地保留旧电厂的主体混凝土结构,作为对旧电厂的记忆重塑与延续。



O·POWER文化艺术中心(#1)西侧二层屋面平台原为废弃平台,由于年久失修,设计通过对屋面平台进行修复重塑,并围绕原有烟囱形态植入不锈钢板雨棚,形成独特的工业体验场所。保留的工业遗存痕迹和新构筑物共同形成连续生长的有机体,串联电厂过去、现在和未来,继而使新老构筑物在同一个秩序中进行迭代融合。



同构与共生——受到电厂南区遗留的油罐形态启发,设计以此为母题在主厂房建筑中置入圆筒(O空间)作为新的精神及核心引领空间,与室外油罐展开“对话”。圆筒立面采用UHPC超高强混凝土,削减圆筒壁厚度且消解加建构筑物对内部空间的影响。圆筒的植入将原有厂房通高空间划分形成可多义使用的O空间与POWER剧场,未来其可承载沉浸式演出、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功能,构建以演展融合为核心的前沿剧场集群。



为满足展演空间的纯净以及物理性质要求,前厅两侧墙面采用吸音材料泡沫铝,通过新材料在老墙体上“轻”附着的方式,减少对原有结构和老墙体的破坏,同时也增强了圆筒前厅空间的多义使用性。原有的厂房吊车梁以及裸露的原始主体结构,使整体空间呈现有趣的新旧碰撞并再现电厂记忆。



POWER剧场,取自旧电厂“电力”的核心属性,代表着从过去的“物理电力”到如今以演艺内容为核心的“艺术力量”的变迁。剧场为封闭式黑匣子空间,突破了传统镜框式的舞台设计,剧场内的任意空间都可以成为表演舞台。剧场内设活动伸缩座椅,能容纳约200个座位或约400人站立观演。设计以自由创新的实验剧场作为内核引擎,联合O空间及户外空间,辐射周边社区乃至城市片区。



文创后街(#4)作为城市界面和园区之间的过渡场所,改造前建筑为单一狭长的空间形制,且与北侧侨香路存在3米的高差。为防止儿童攀爬,设计在人行道一侧加设实墙,与新增的不锈钢构筑共同形成檐下灰空间。而后,设计通过植入七个小尺度的水洗石及现浇混凝土“盒子”,增加原有建筑进深的同时,两两盒子通过扭转和错动,形成多义灰空间。北侧保留树木与文创后街共同形成有机围合,向内包裹园区,使后街社区与城市形成既开放又融合的空间关系。折线坡道将侨香路一侧的人行道路和文化艺术中心(#1)相连,为通向POWER剧场的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到达方式,同时曲折的坡道造型也为游览者创造出独特视角以及“在林间漫游,俯瞰园中景色”的场所感。



延续与衍变——#2、#3和#5建筑原本分别为电厂油泵房、消防泵房及圆形蓄水池,经更新改造后与“水之塔”(原冷却塔)围合成“酷乐园”。改造后的戏剧酒吧(#2)主体梁柱结构及吊车设备均暴露在外,突显出原有工业遗存的力量和沧桑感,以结构界定来感知原始空间,同时进行适度退让形成室外灰空间,将人流注入“酷乐园”。立面采用“虚”且“新”的水纹气泡玻璃砖以及旧建筑材料——水洗石,展现保留和介入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容纳的关系。



红砖工坊(#5)位于北区“酷乐园”的核心位置,原为圆形红砖蓄水池。通过加建一层入口弧墙及外部环形锈钢板楼梯,将一层室内、室外与屋顶重构为有机连续空间,创造独特的场所体验感。外立面采用多孔红色陶砖还原原始建筑形态,以“新”溯源,唤醒场所精神。



艺术家工作室(#3)以“光”为设计主线,在原有形体基础上,植入南、北两道斜墙,南侧通过内凹及高侧窗,将光束引入内部的同时保证工作室的隐私性。



从华中电厂到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是一段从“物质电厂”到“精神电场”的改造之旅。项目通过设计为空间赋形,为场所赋能。我们希望通过旧电厂改造,使得工业遗存建筑从城市发展的观察者和见证者,转化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区位图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艺术家工作室(#3)光影剖面示意图

▲#2、#3、#5轴测图

▲文创后街(#4)轴测图

▲改造策略

▲文化艺术中心爆炸轴测图

▲文化艺术中心剖透视示意图

▲项目模型

▲艺术家工作室(#3)及文创后街(#4)墙身大样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未经搜建筑授权禁止转载。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关于项目

关闭